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需通过“3+1”重大技术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质量与提升等路径,向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和系列化等方向发展。
6月20~21日,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海安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江苏省海安县化纤总商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分会、东华大学承办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在江苏省海安县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处长曹庭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伏广伟,江苏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邓加忠,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远华,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迪,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晨轩等出席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主持会议。
我国纤维材料发展硕果累累
2016年,我国化纤产量4943万吨,占世界化纤总量的74%,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3%。化纤工业已成为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端小平做《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建设》报告,介绍了我国纤维新材料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纤维产业革命、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及路径,为行业未来走向提供借鉴。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先进基础纤维新材料方面,具有阻燃、抑菌、抗静电等功能的纺织材料整体技术进步显著,主要应用于特种军服和消防服、飞机和高铁内饰材料、高档纺织品、医用卫材等领域;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总产能目前达到35万吨/年,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质的突破,截止到2017年,共计发布实施标准21项,且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关键战略纤维新材料方面,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高性能纤维所有品种稳步发展,品种齐全,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碳纤维、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发展基础更加强化;问位芳纶、连续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发展进程加快;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研发力度越来越大。
前沿纤维新材料方面,我国前沿纤维新材料品种逐渐扩展,目前以相变储能粘胶智能纤维、光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蓄热聚丙烯腈功能保暖纤维和模拟人体器官用中空纤维等为代表的智能仿生纤维逐渐起步;静电纺纳米纤维、纳米改性聚苯硫醚纤维、生物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管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均有所突破,以石墨烯改性聚酯纤维、石墨烯再生纤维素纤维、石墨烯改性聚酰胺6纤维材料为代表的石墨烯材料在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高新技术纤维(含生物基化学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性能纤维产能、潜在消费量世界第一,部分高新技术纤维的生产及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满足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的需要,常规纤维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处于领先国家序列。
科技或将带来颠覆性变化
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指出,材料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支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因此,新材料技术是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对于纤维材料的未来发展,高延敏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指出了方向。他说,《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中有部分工程与化纤行业密切相关,化纤行业要以此为目标加快自身建设,比如制造业创新工程,化纤行业可从省级创新中心开始,争取介入到国家的创新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强基工程方面,要攻克高强高膜的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方面,除了积极实施智能制造以外,还希望行业涌现出更多的智能制造典型;绿色制造工程方面,绿色循环已成为化纤行业主流,未来要继续加强。
对于化纤“三品”战略,高延敏提到,近几年来化纤行业技术改造让很多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化纤在品质方面值得自豪;在品牌方面,化纤作为原料、材料,应与前端的品牌结合起来,创造纤维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端小平指出,未来,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需通过“3+1”重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高端生产与应用和锦纶熔体直纺技术)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质量与提升等路径,向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和系列化等方向发展。
端小平提出,以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突破性项目为代表的化纤智能制造,是化纤新材料行业创新凝结的硕果。要持续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提高信息化应用技术,大数据和智能制造可能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科技是我们的未来,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只有很好地应用科技,追求科技,我们的化纤新材料行业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端小平说。
化纤大奖花落各家
为响应中央号召,激励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弘扬精益求精和刻苦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并设置“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会上,端小平与刘迪、丁晨轩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标志着这项基金正式启动。
同时,第一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评选经过企业申报、资格审查、制定评分标准,集体讨论、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郝新敏等10人获得“杰出工程师奖”;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峰等10人获得“杰出技术工人奖”。此外还评选出优秀工程师24人和优秀技术工人20人。
拥有化纤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17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论文颁奖典礼也在会上举行。本次评选共收到有效论文409篇,经过专家初审、汇评、院士评价、查重、公示、基金会主席确认等程序,《耐服役自清洁协同双效应彩色碳纤维的高效和宏量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获特等奖,《民营企业母子管控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等9篇论文获一等奖,《PTT/PANI复合导电纱的电学与力学性能》等21篇论文获二等奖,《石墨烯基光子晶体纤维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等100篇论文獲优秀奖,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7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会上,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被授予“国家锦纶功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南通市首家由科技部授牌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江苏长江以北首批落户县级城市的省级高新区。产业园以锦纶单丝、锦纶复丝及其他高性能纤维等化纤新材料为发展重点,是化纤纺织行业高端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致力打造纺、织、印、染整及终端产品制造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有很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政策,有完备的平台载体优势。鉴于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经实地考察评估,决定授予江苏省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锦纶功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助力海安向现代化纤纺织产业基地迈进。
6月20~21日,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海安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江苏省海安县化纤总商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分会、东华大学承办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在江苏省海安县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处长曹庭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伏广伟,江苏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邓加忠,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远华,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迪,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晨轩等出席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主持会议。
我国纤维材料发展硕果累累
2016年,我国化纤产量4943万吨,占世界化纤总量的74%,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3%。化纤工业已成为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端小平做《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建设》报告,介绍了我国纤维新材料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纤维产业革命、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及路径,为行业未来走向提供借鉴。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先进基础纤维新材料方面,具有阻燃、抑菌、抗静电等功能的纺织材料整体技术进步显著,主要应用于特种军服和消防服、飞机和高铁内饰材料、高档纺织品、医用卫材等领域;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总产能目前达到35万吨/年,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质的突破,截止到2017年,共计发布实施标准21项,且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关键战略纤维新材料方面,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高性能纤维所有品种稳步发展,品种齐全,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碳纤维、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发展基础更加强化;问位芳纶、连续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发展进程加快;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研发力度越来越大。
前沿纤维新材料方面,我国前沿纤维新材料品种逐渐扩展,目前以相变储能粘胶智能纤维、光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蓄热聚丙烯腈功能保暖纤维和模拟人体器官用中空纤维等为代表的智能仿生纤维逐渐起步;静电纺纳米纤维、纳米改性聚苯硫醚纤维、生物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管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均有所突破,以石墨烯改性聚酯纤维、石墨烯再生纤维素纤维、石墨烯改性聚酰胺6纤维材料为代表的石墨烯材料在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高新技术纤维(含生物基化学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性能纤维产能、潜在消费量世界第一,部分高新技术纤维的生产及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满足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的需要,常规纤维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处于领先国家序列。
科技或将带来颠覆性变化
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指出,材料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支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因此,新材料技术是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对于纤维材料的未来发展,高延敏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指出了方向。他说,《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中有部分工程与化纤行业密切相关,化纤行业要以此为目标加快自身建设,比如制造业创新工程,化纤行业可从省级创新中心开始,争取介入到国家的创新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强基工程方面,要攻克高强高膜的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方面,除了积极实施智能制造以外,还希望行业涌现出更多的智能制造典型;绿色制造工程方面,绿色循环已成为化纤行业主流,未来要继续加强。
对于化纤“三品”战略,高延敏提到,近几年来化纤行业技术改造让很多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化纤在品质方面值得自豪;在品牌方面,化纤作为原料、材料,应与前端的品牌结合起来,创造纤维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端小平指出,未来,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需通过“3+1”重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高端生产与应用和锦纶熔体直纺技术)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质量与提升等路径,向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和系列化等方向发展。
端小平提出,以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突破性项目为代表的化纤智能制造,是化纤新材料行业创新凝结的硕果。要持续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提高信息化应用技术,大数据和智能制造可能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科技是我们的未来,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只有很好地应用科技,追求科技,我们的化纤新材料行业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端小平说。
化纤大奖花落各家
为响应中央号召,激励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弘扬精益求精和刻苦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并设置“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会上,端小平与刘迪、丁晨轩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标志着这项基金正式启动。
同时,第一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评选经过企业申报、资格审查、制定评分标准,集体讨论、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郝新敏等10人获得“杰出工程师奖”;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峰等10人获得“杰出技术工人奖”。此外还评选出优秀工程师24人和优秀技术工人20人。
拥有化纤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17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论文颁奖典礼也在会上举行。本次评选共收到有效论文409篇,经过专家初审、汇评、院士评价、查重、公示、基金会主席确认等程序,《耐服役自清洁协同双效应彩色碳纤维的高效和宏量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获特等奖,《民营企业母子管控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等9篇论文获一等奖,《PTT/PANI复合导电纱的电学与力学性能》等21篇论文获二等奖,《石墨烯基光子晶体纤维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等100篇论文獲优秀奖,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7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会上,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被授予“国家锦纶功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南通市首家由科技部授牌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江苏长江以北首批落户县级城市的省级高新区。产业园以锦纶单丝、锦纶复丝及其他高性能纤维等化纤新材料为发展重点,是化纤纺织行业高端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致力打造纺、织、印、染整及终端产品制造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有很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政策,有完备的平台载体优势。鉴于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经实地考察评估,决定授予江苏省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锦纶功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助力海安向现代化纤纺织产业基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