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导语只有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才高效有益。在导语中,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导语应有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方法
导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把学生由课前玩的状态立刻带入到课堂,吸引到课堂中去。一个成功的导语,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语有它设计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要接近学生的生活,要饱含深情,要有趣味,还要精练。这样,导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激情导入法
例如,在讲《我与地坛》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人,一辈子以打猎为生。一天,老人发现一只野山羊,习惯性举起了猎枪,就在扣扳机的一瞬间,野山羊跪下了,老人愕然,但子弹已经穿过了野山羊的胸膛。老人带着猎物回到住处,开始解剖,他惊呆了,原来,野野山羊的肚子里有孩子。老人无语,默默地掩埋了这母子俩,连同自己的猎枪。
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沉默了好一阵子。我问他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迅速地回答说是母爱。那么,在《我与地坛》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学生们带着刚才的情感,迅速地在课本中寻觅、咀嚼、体味,爱意久久萦绕。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无形中课堂给学生也进行了一次情感教育。
2.设置疑问导入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地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梁实秋的《雅舍》时,我先设“疑”:“同学们,你们认为可以称作雅舍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回答,但是学生的每一种设想和作者笔下的房子差之甚远,由此,学生就产生疑问,作者那样的房子为什么会叫雅舍呢?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3.诗句导入法
古典诗词一般比较简练而又典雅,具有概括性,使用好诗词,也会带来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项链》这一课时,我以诗导入新课。“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我们将要学习的《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学生课后一方面会去收集这方面的诗句,另一方面,对课文也充满了兴趣。
4.多媒体导入法
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话剧、影视剧本这一类型文章的时候,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例如,在讲《城南旧事》时,我就让学生观看了《城南旧事》的电影,还学唱了主题曲,这样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感受作品散文化的特点,领会作者那淡淡的哀愁。视觉性教具不只是让枯燥的说明文讲解变得生动,也让诗歌、散文、小说这一类文章变得别有情趣。
另外,我们课本上很多的诗词现在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像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我经常收集这一类歌曲,让学生欣赏,来导入课文,甚至学生能够独立演唱出来,再让他们诵读,没有任何提示,这首词就被朗读的深沉感人了,由此,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5.复习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运用,却较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过渡语,使上下课时互相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6.通过文学形象的影响力导入法
教师可以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动人情节,使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攫人心魂的艺术效果。有位教师讲《祝福》时,这样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通过焦点透视,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学生带着这种初步的感受,基本能够理解课文了,不过这种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一般占有重要的位置,课文以小说为主。
导语的设计还有很多方法,当然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一幅画,导语就是这首歌中的美丽底色,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画好这美丽的底色,让它为语文的学习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神妙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方法
导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把学生由课前玩的状态立刻带入到课堂,吸引到课堂中去。一个成功的导语,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语有它设计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要接近学生的生活,要饱含深情,要有趣味,还要精练。这样,导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激情导入法
例如,在讲《我与地坛》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位老人,一辈子以打猎为生。一天,老人发现一只野山羊,习惯性举起了猎枪,就在扣扳机的一瞬间,野山羊跪下了,老人愕然,但子弹已经穿过了野山羊的胸膛。老人带着猎物回到住处,开始解剖,他惊呆了,原来,野野山羊的肚子里有孩子。老人无语,默默地掩埋了这母子俩,连同自己的猎枪。
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沉默了好一阵子。我问他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迅速地回答说是母爱。那么,在《我与地坛》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学生们带着刚才的情感,迅速地在课本中寻觅、咀嚼、体味,爱意久久萦绕。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无形中课堂给学生也进行了一次情感教育。
2.设置疑问导入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地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梁实秋的《雅舍》时,我先设“疑”:“同学们,你们认为可以称作雅舍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回答,但是学生的每一种设想和作者笔下的房子差之甚远,由此,学生就产生疑问,作者那样的房子为什么会叫雅舍呢?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3.诗句导入法
古典诗词一般比较简练而又典雅,具有概括性,使用好诗词,也会带来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项链》这一课时,我以诗导入新课。“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我们将要学习的《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学生课后一方面会去收集这方面的诗句,另一方面,对课文也充满了兴趣。
4.多媒体导入法
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话剧、影视剧本这一类型文章的时候,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例如,在讲《城南旧事》时,我就让学生观看了《城南旧事》的电影,还学唱了主题曲,这样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感受作品散文化的特点,领会作者那淡淡的哀愁。视觉性教具不只是让枯燥的说明文讲解变得生动,也让诗歌、散文、小说这一类文章变得别有情趣。
另外,我们课本上很多的诗词现在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像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我经常收集这一类歌曲,让学生欣赏,来导入课文,甚至学生能够独立演唱出来,再让他们诵读,没有任何提示,这首词就被朗读的深沉感人了,由此,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5.复习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运用,却较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过渡语,使上下课时互相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6.通过文学形象的影响力导入法
教师可以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动人情节,使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攫人心魂的艺术效果。有位教师讲《祝福》时,这样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通过焦点透视,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学生带着这种初步的感受,基本能够理解课文了,不过这种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一般占有重要的位置,课文以小说为主。
导语的设计还有很多方法,当然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一幅画,导语就是这首歌中的美丽底色,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画好这美丽的底色,让它为语文的学习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神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