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古朴雅致的情趣。然而,为使古筝艺术的普及教学能更为健康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古筝考级的现状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古筝 考级 教育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因造型优雅、音色典雅柔美,极富神韵而赢得大众的青睐。古筝发展至今所兴起的“热潮”是其他任何中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其成就也令人感到十分欣喜。具体体现在:筝艺资料的发掘整理、各流派曲目的收集;从民间走向专业学府,步入艺术的殿堂;古筝表演技艺的飞跃,创作曲目的丰富,器乐改革等方面的成就确实是形式喜人。然而在筝艺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影射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忧虑,它将影响筝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为使古筝艺术的普及教学能更为健康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古筝考级的现状方面作一些思考与探讨。[1]
一、考级热潮对古筝教育的影响
(1)社会普及程度的提高。学习古筝不再是什么困难事,普通的古筝市场价格约在 1000至 3000元左右,比起钢琴的上万元,许多家庭更够承受的起这个价格,古筝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2)为祖国民族乐器的长久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由于学古筝的人数多了,一些文化部门经常举办相关的赛事,一些出类拔萃的教育者与演奏者也因此被挖掘,保证了我国古筝事业的传承后继有人 。
(3)促进学校的古筝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的人多了,对乐曲教材资料的整理、各流派曲目的收集愈发的需要。古筝的表演技艺也在不断的飞跃,人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曲目的范畴,一些创作曲目也在不断的丰富;乐器的改革与技法的创新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许多优秀的古筝教育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多年教育心得,方便了广大古筝爱好者的借鉴;媒介的发展使得一些古筝名家的音像制品也随着潮流不断推出,大大地方便了古筝学习者的模仿。
(4)适应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年代,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 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还要从德智体美劳多项技能发展身心健康,而古筝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了其创造美的能力。这些作为古筝考级热潮中的成就着实使人感到骄傲,但是在这场热潮中它所带来的商业性、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考级在利益 的驱动下变得有了“铜臭味”。考级本身没有什么不好,通过考级可以促进古筝的发展与普及,并且能反映儿童的艺术修养 。[2]
二、考级“热潮”的形成原因
(1)攀比心里作怪
当今社会推崇素质教育 ,然而学习成绩 的好坏已经不能够完全反映一个 学生 的整体素质 ,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获缺的一种 ,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今天张三的孩子学琴不到两年就获了几级 ,李四的孩子就得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级别 ,这样才能显示他们家的孩子更为优秀。
(2)望子成龙心理
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或者是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由于自己小时候 的学习条件限制无法学习这些乐器。于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能再“重蹈覆辙”,要让他们接受 良好 的教育 ,才能应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艺术特长生”情结
近些年来一些优秀的重点学校就设“特长班”,不仅仅需要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出类拔萃,还要求学生有艺术特长。“特长班”学生在文化课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线之后还需要一定的艺术考级等级证书。在这个班级中所有的条件都是学校最好的,这就促使许多家长在艺术学习过程 中拔苗助长 、追求短期的突击效果,这违背了艺术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与规律 ,使原本热爱艺术的孩子 因为逆反心里或者不 当的方法 最终产生厌恶 心里。这样 ,原本能陶冶人 的情操、开发智力、提高艺术修养的艺术学习,反而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浪费了学生 的宝贵时间和家长的心血 。据报道 ,有些家长为了能使 自己的孩子上“特长班 ”学习,不惜重金买通考官,让孩子在考级过程中顺利通过并获得证书。这些单纯的的追求功利的结果 ,导致许多学生过分注重考试技能 ,而忽略了基本功与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3]
三、考级与古筝学习相融合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 路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 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对于那些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 一 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加强基本功训练
要想学好一件乐器,基本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看到好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通常都是手型不好看或者指法不灵活。可以想到有的古筝老师在教授乐曲的过程中很少加入练习曲的训练,演奏者每天进行各种指法的训练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基本功不好,基本的指法都做不到,表现就谈不上,因为基本功的训练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反映了乐曲演奏中一个矛盾侧面的需要。从音乐艺术的认识上说来,这方面着意训练是一种知识上的进步。[4]
在教学生第一个音符时,又应避免追求纯机械的手指运动,应注意用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初学琴时,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如果一开始就过多地让学生弹一些纯技术的练习曲,就会使他们感到十分枯燥,产生厌烦情绪 ,易导致半途而废。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结合练习曲,教会学生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应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孩子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2.加强古筝师资队伍的技能与素质建设
古筝教学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以及学生们,也有不少流于民间有较长筝龄的“民间艺人”;还有的是某些专业团体效益不好改弦易调的人们。由于在“古筝热”效应的诱惑下动心了,继而加盟到这个疯狂的淘金行业来。有的受到这种利益的驱使甚至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辞辛劳的施教四方。其所得报酬与施教于人的功德实不相称。做为老师施教于人,取得一定的报酬无可厚非,但要对得起那份收入,对得起学生及家长。
多数教学都是在迎合考级,迎合家长求快好高的思想,根本不注重基本功,不注重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力。考什么级,就只学那要过级的两首曲目,除此之外,一概不教。真可谓“学以致用、立杆见影”。所以我希望我们古筝文艺工作者不能太过功利,也不能只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应该坚守自己应尽的职责,踏踏实实的因材施教,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素质修养,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之路得到长远的发展。[5]
3.将考级规范化
(1)由文化部门颁布可行实效的考级管理章程,统一制定教学大纲、统一教材、规范考级标准,用“法”来解决现行的考绩问题,避免更多的主观随意性和重复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文化部门也可对古筝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有关的资历认证。
(2)转化和改造现存考级机构的职能,由各自为政的“全面抓”、“样样松”的格局转化为权威、规范的考级执行部门。
(3)由文化局、物价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调查论证后统一考级收费标准,使各考级机构和执行单位从经济竞争中的“沼泽地”拔出“脚”来,避免收费“暗箱”与“黑洞”。让考级考官“劳有应得”、“取之有道”。
(4)从“大一统”的艺术考级格局中走出来,细化考级内容,对不同考级对象实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等不同的教育理念,制定不同的考级标准,实施双轨和多轨考级制度,使国民的艺术素养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注重选拔和加强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
4.正确看待考级
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当今考级的热潮之中,许多家长都认为不考级是自学了,有的家长攀比的心理特别严重,盲目攀高。如果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也急于求成,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只希望早日让他们弹奏乐曲,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往往就会扼杀学生原有的兴趣。[6]
考级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可以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成果,增加表演的经验,但是不能只单纯地为了考级而考级,这就失去了学习古筝本身的意义。
所以我们要学老一辈古筝教育家对学生细致耐心,关怀备至。除教筝艺之外还会对学生谆属为人的德行规范。我们应该让古筝考级成为真正的艺术追求的体现,而不是仅仅体现在对“考级热”的盲目崇拜和攀比。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们并不排斥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的建立与推广。前辈的优良师德风范也应与筝艺一样代代相传。不论是那个层次的老师都有责任加强自身的艺术行为修养,把自己最优秀的艺术造诣和德行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为弘扬民族文化和筝艺奉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令霞.由当前古筝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124.
[2]黄轶锋.规范艺术考级有“办法”[N].中国艺术报,2002—06—28(5).
[3]周世斌.音乐考级的错位现象[J].乐器.2005(1).
[4]周耕耘.古筝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钟鸣远.不可不知的中国民乐[M].华夏出版社,2004.
[6]丁丁,王晓琳.为中国艺术考级把脉[J].艺术教育,2004.
关键词:古筝 考级 教育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因造型优雅、音色典雅柔美,极富神韵而赢得大众的青睐。古筝发展至今所兴起的“热潮”是其他任何中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其成就也令人感到十分欣喜。具体体现在:筝艺资料的发掘整理、各流派曲目的收集;从民间走向专业学府,步入艺术的殿堂;古筝表演技艺的飞跃,创作曲目的丰富,器乐改革等方面的成就确实是形式喜人。然而在筝艺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影射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忧虑,它将影响筝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为使古筝艺术的普及教学能更为健康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古筝考级的现状方面作一些思考与探讨。[1]
一、考级热潮对古筝教育的影响
(1)社会普及程度的提高。学习古筝不再是什么困难事,普通的古筝市场价格约在 1000至 3000元左右,比起钢琴的上万元,许多家庭更够承受的起这个价格,古筝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2)为祖国民族乐器的长久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由于学古筝的人数多了,一些文化部门经常举办相关的赛事,一些出类拔萃的教育者与演奏者也因此被挖掘,保证了我国古筝事业的传承后继有人 。
(3)促进学校的古筝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的人多了,对乐曲教材资料的整理、各流派曲目的收集愈发的需要。古筝的表演技艺也在不断的飞跃,人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曲目的范畴,一些创作曲目也在不断的丰富;乐器的改革与技法的创新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许多优秀的古筝教育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多年教育心得,方便了广大古筝爱好者的借鉴;媒介的发展使得一些古筝名家的音像制品也随着潮流不断推出,大大地方便了古筝学习者的模仿。
(4)适应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年代,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 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还要从德智体美劳多项技能发展身心健康,而古筝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了其创造美的能力。这些作为古筝考级热潮中的成就着实使人感到骄傲,但是在这场热潮中它所带来的商业性、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考级在利益 的驱动下变得有了“铜臭味”。考级本身没有什么不好,通过考级可以促进古筝的发展与普及,并且能反映儿童的艺术修养 。[2]
二、考级“热潮”的形成原因
(1)攀比心里作怪
当今社会推崇素质教育 ,然而学习成绩 的好坏已经不能够完全反映一个 学生 的整体素质 ,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获缺的一种 ,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今天张三的孩子学琴不到两年就获了几级 ,李四的孩子就得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级别 ,这样才能显示他们家的孩子更为优秀。
(2)望子成龙心理
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或者是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由于自己小时候 的学习条件限制无法学习这些乐器。于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能再“重蹈覆辙”,要让他们接受 良好 的教育 ,才能应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艺术特长生”情结
近些年来一些优秀的重点学校就设“特长班”,不仅仅需要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出类拔萃,还要求学生有艺术特长。“特长班”学生在文化课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线之后还需要一定的艺术考级等级证书。在这个班级中所有的条件都是学校最好的,这就促使许多家长在艺术学习过程 中拔苗助长 、追求短期的突击效果,这违背了艺术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与规律 ,使原本热爱艺术的孩子 因为逆反心里或者不 当的方法 最终产生厌恶 心里。这样 ,原本能陶冶人 的情操、开发智力、提高艺术修养的艺术学习,反而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浪费了学生 的宝贵时间和家长的心血 。据报道 ,有些家长为了能使 自己的孩子上“特长班 ”学习,不惜重金买通考官,让孩子在考级过程中顺利通过并获得证书。这些单纯的的追求功利的结果 ,导致许多学生过分注重考试技能 ,而忽略了基本功与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3]
三、考级与古筝学习相融合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 路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 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对于那些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 一 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加强基本功训练
要想学好一件乐器,基本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看到好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通常都是手型不好看或者指法不灵活。可以想到有的古筝老师在教授乐曲的过程中很少加入练习曲的训练,演奏者每天进行各种指法的训练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基本功不好,基本的指法都做不到,表现就谈不上,因为基本功的训练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反映了乐曲演奏中一个矛盾侧面的需要。从音乐艺术的认识上说来,这方面着意训练是一种知识上的进步。[4]
在教学生第一个音符时,又应避免追求纯机械的手指运动,应注意用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初学琴时,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如果一开始就过多地让学生弹一些纯技术的练习曲,就会使他们感到十分枯燥,产生厌烦情绪 ,易导致半途而废。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结合练习曲,教会学生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应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孩子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2.加强古筝师资队伍的技能与素质建设
古筝教学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以及学生们,也有不少流于民间有较长筝龄的“民间艺人”;还有的是某些专业团体效益不好改弦易调的人们。由于在“古筝热”效应的诱惑下动心了,继而加盟到这个疯狂的淘金行业来。有的受到这种利益的驱使甚至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辞辛劳的施教四方。其所得报酬与施教于人的功德实不相称。做为老师施教于人,取得一定的报酬无可厚非,但要对得起那份收入,对得起学生及家长。
多数教学都是在迎合考级,迎合家长求快好高的思想,根本不注重基本功,不注重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力。考什么级,就只学那要过级的两首曲目,除此之外,一概不教。真可谓“学以致用、立杆见影”。所以我希望我们古筝文艺工作者不能太过功利,也不能只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应该坚守自己应尽的职责,踏踏实实的因材施教,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素质修养,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之路得到长远的发展。[5]
3.将考级规范化
(1)由文化部门颁布可行实效的考级管理章程,统一制定教学大纲、统一教材、规范考级标准,用“法”来解决现行的考绩问题,避免更多的主观随意性和重复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文化部门也可对古筝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有关的资历认证。
(2)转化和改造现存考级机构的职能,由各自为政的“全面抓”、“样样松”的格局转化为权威、规范的考级执行部门。
(3)由文化局、物价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调查论证后统一考级收费标准,使各考级机构和执行单位从经济竞争中的“沼泽地”拔出“脚”来,避免收费“暗箱”与“黑洞”。让考级考官“劳有应得”、“取之有道”。
(4)从“大一统”的艺术考级格局中走出来,细化考级内容,对不同考级对象实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等不同的教育理念,制定不同的考级标准,实施双轨和多轨考级制度,使国民的艺术素养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注重选拔和加强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
4.正确看待考级
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当今考级的热潮之中,许多家长都认为不考级是自学了,有的家长攀比的心理特别严重,盲目攀高。如果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也急于求成,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只希望早日让他们弹奏乐曲,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往往就会扼杀学生原有的兴趣。[6]
考级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可以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成果,增加表演的经验,但是不能只单纯地为了考级而考级,这就失去了学习古筝本身的意义。
所以我们要学老一辈古筝教育家对学生细致耐心,关怀备至。除教筝艺之外还会对学生谆属为人的德行规范。我们应该让古筝考级成为真正的艺术追求的体现,而不是仅仅体现在对“考级热”的盲目崇拜和攀比。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们并不排斥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的建立与推广。前辈的优良师德风范也应与筝艺一样代代相传。不论是那个层次的老师都有责任加强自身的艺术行为修养,把自己最优秀的艺术造诣和德行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为弘扬民族文化和筝艺奉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令霞.由当前古筝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124.
[2]黄轶锋.规范艺术考级有“办法”[N].中国艺术报,2002—06—28(5).
[3]周世斌.音乐考级的错位现象[J].乐器.2005(1).
[4]周耕耘.古筝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钟鸣远.不可不知的中国民乐[M].华夏出版社,2004.
[6]丁丁,王晓琳.为中国艺术考级把脉[J].艺术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