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校教育日趋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已经是各大高校,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而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更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实现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尽管这种就业模式更灵活,更人性化,但在择业难、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学生缺乏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就业前的择业困难和就业后的自信缺失等问题,尽管各大高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穿插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但相较于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我们还缺乏经验,就业指导课程还不能真正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各岗位需求。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过程中实施之必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大学生能够很好地自我认知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职业测评,依据自身兴趣、专业、能力等因素,结合当下就业环境与职场要求,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需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案。
生涯发展大师萨博曾经指出: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如果说前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幻想中,那么作为探索期的大学生,他们更加热衷于参与各项社团,通过打零工逐步进入就业市场,从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理想,职业偏好逐步从虚化走向具体。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急需得到正确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一段很好的大学生活放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等到虚度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再上大学的机会,我会对大学生活说三个字:‘规划它!’、如果一定要在这个规划上加上一个时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现在!’”这话看似搞笑,却包含着无奈的哲理。反映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较国外晚,起步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严重滞后,体现了学生对于高校工作者的期望。
事实上,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确实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生无自我控制与自觉规划能力和意识的前提下,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可以使学生从进校起就开始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随之调整自己,从而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实施策略。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自己的远期与近期职业目标,微观上逐步完善自身以满足外部环境,使之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客观外部不利条件,少走弯路。就业指导通识课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规划过的大学生活才有可能实现完美目标,从而产生更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其为实现不同阶段目标而努力进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进行就业指导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现状
尽管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就笔者任教的学院来看,学生总数为1051人,经过抽样调查发现,对自己职业进行过规划的,有一定职业目标的学生不到20%。通过粗略调查,我们看到,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反映出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未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融会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一)大学生自我定位模糊
美国一研究机构曾提出五个要点——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和我要怎么做。这五点大学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他们大多受到外界和自身惰性的影响,没有做一个大学生活中的“有心人”,既不关注自身,又不关注外界。有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学生从高压的基础教育中走出来,无法适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荒废大量课余时间。
由于高校开设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偏差,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使在校大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感,同时自我认识比较模糊。在校期间,只关注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气质特点等,对自身隐形的心理素质、意志力、个人品格等认识不够。部分学生依然认为专业学习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首位,忽略了其他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人际关系的经营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性质,个人和职业的匹配度不关心,没有充分考虑职位的职业前景和长远发展,仅仅关心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目标,在择业时取向模糊,仅仅凭兴趣选择,求职期望值过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吻合,缺少对职位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表明,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自我定位清晰显然是必要前提。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疏忽,和对学生就业指导方式的单一(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去向),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高年级,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介绍一些职业技能,罗列一下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致使很多应届毕业生来不及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系统规划,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甚至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找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倾向于研究及岗位技术能力方面,具有单一性、统一性、封闭性的特点。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机构,许多高校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尽管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系统不健全,师资队伍不专业,很多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置相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不能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生涯规划割裂开来。很多学校采取单一的形式,即开展一些讲座和理论讲说,依靠几堂就业技能课就将学生推向社会,导致就业规划及指导形同虚设。另外,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老师,通常由学院的党政领导兼职或辅导员临时上阵,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授课方式也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演,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个性化和案例分析。同时,很多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也不够合理,有的进行插空式排课,把这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边缘化,变成了专业课的附属。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用措施
当前,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是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面临市场的考验,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而机遇则是,正是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健全,才让这些高校工作人员能够足够重视此项教育并开始着手设置长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让这项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指导,为社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并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
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教学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安排循序渐进的课程,针对低年级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不适应,将入学教育与就业指导挂钩,从一进校便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涵义、内容,帮助新入学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和目标。通过心理测试、能力评估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大二、大三期间,学校应当设置一些模拟实践的课程,例如师范类学生,可以模拟讲课,法律专业学生开设模拟法庭,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兴趣,推荐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收集各方面企业、雇主信息,深入了解社会单位需要的人才技能需求,并及时通过授课方式指导学生应当在哪些方面强化自身能力。大四阶段,让学生走出去,进行必要的就业技能,技巧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体系,服务、指导大学生就业
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与指导学生就业,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建立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站,提供必要的自我测评服务,让学生自主了解自身优势与职业的匹配度,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学校借此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出现哪些问题,如贫困学生是否有就业困难等,适时给予辅导和调整。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校内兼职的职务或校外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建立网络体系需要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测评对象以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不断跟进,完善相关测评网络体系的建设应从学生特点出发,注重专业型,实践型和经济型相结合。
(三)着力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职业生涯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兼职的,例如辅导员老师、有的是一些党政领导兼职,专业性不高,滞后于就业指导。目前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工作的各项工作量增大,难度增大,需要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的队伍。这些人员必须具有心理咨询师、教育学硕士、就业指导师等资质,持证上岗,全面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就业咨询等服务,通过教务的网络体系平台渗入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不容忽视,简单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大高校应当切实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虽然这样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迫在眉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正考验着高校工作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曾平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6).
[2]顾学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孙震翰.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程肇基.大学生就业指导切莫误导.中国高等教育,2004,(6):17.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实现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尽管这种就业模式更灵活,更人性化,但在择业难、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学生缺乏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就业前的择业困难和就业后的自信缺失等问题,尽管各大高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穿插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但相较于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我们还缺乏经验,就业指导课程还不能真正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各岗位需求。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过程中实施之必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大学生能够很好地自我认知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职业测评,依据自身兴趣、专业、能力等因素,结合当下就业环境与职场要求,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需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案。
生涯发展大师萨博曾经指出: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如果说前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幻想中,那么作为探索期的大学生,他们更加热衷于参与各项社团,通过打零工逐步进入就业市场,从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理想,职业偏好逐步从虚化走向具体。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急需得到正确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一段很好的大学生活放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等到虚度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再上大学的机会,我会对大学生活说三个字:‘规划它!’、如果一定要在这个规划上加上一个时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现在!’”这话看似搞笑,却包含着无奈的哲理。反映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较国外晚,起步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严重滞后,体现了学生对于高校工作者的期望。
事实上,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确实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生无自我控制与自觉规划能力和意识的前提下,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可以使学生从进校起就开始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随之调整自己,从而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实施策略。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自己的远期与近期职业目标,微观上逐步完善自身以满足外部环境,使之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客观外部不利条件,少走弯路。就业指导通识课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互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规划过的大学生活才有可能实现完美目标,从而产生更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其为实现不同阶段目标而努力进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进行就业指导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现状
尽管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就笔者任教的学院来看,学生总数为1051人,经过抽样调查发现,对自己职业进行过规划的,有一定职业目标的学生不到20%。通过粗略调查,我们看到,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反映出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未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融会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一)大学生自我定位模糊
美国一研究机构曾提出五个要点——我要去哪里、我在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和我要怎么做。这五点大学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他们大多受到外界和自身惰性的影响,没有做一个大学生活中的“有心人”,既不关注自身,又不关注外界。有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学生从高压的基础教育中走出来,无法适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荒废大量课余时间。
由于高校开设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偏差,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使在校大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感,同时自我认识比较模糊。在校期间,只关注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气质特点等,对自身隐形的心理素质、意志力、个人品格等认识不够。部分学生依然认为专业学习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首位,忽略了其他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人际关系的经营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性质,个人和职业的匹配度不关心,没有充分考虑职位的职业前景和长远发展,仅仅关心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目标,在择业时取向模糊,仅仅凭兴趣选择,求职期望值过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吻合,缺少对职位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表明,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自我定位清晰显然是必要前提。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疏忽,和对学生就业指导方式的单一(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去向),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高年级,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介绍一些职业技能,罗列一下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致使很多应届毕业生来不及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系统规划,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甚至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找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倾向于研究及岗位技术能力方面,具有单一性、统一性、封闭性的特点。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机构,许多高校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尽管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系统不健全,师资队伍不专业,很多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置相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不能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生涯规划割裂开来。很多学校采取单一的形式,即开展一些讲座和理论讲说,依靠几堂就业技能课就将学生推向社会,导致就业规划及指导形同虚设。另外,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老师,通常由学院的党政领导兼职或辅导员临时上阵,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授课方式也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演,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个性化和案例分析。同时,很多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也不够合理,有的进行插空式排课,把这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边缘化,变成了专业课的附属。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用措施
当前,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是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面临市场的考验,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而机遇则是,正是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健全,才让这些高校工作人员能够足够重视此项教育并开始着手设置长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让这项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指导,为社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并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
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教学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安排循序渐进的课程,针对低年级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不适应,将入学教育与就业指导挂钩,从一进校便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涵义、内容,帮助新入学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和目标。通过心理测试、能力评估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大二、大三期间,学校应当设置一些模拟实践的课程,例如师范类学生,可以模拟讲课,法律专业学生开设模拟法庭,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兴趣,推荐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收集各方面企业、雇主信息,深入了解社会单位需要的人才技能需求,并及时通过授课方式指导学生应当在哪些方面强化自身能力。大四阶段,让学生走出去,进行必要的就业技能,技巧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体系,服务、指导大学生就业
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与指导学生就业,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建立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站,提供必要的自我测评服务,让学生自主了解自身优势与职业的匹配度,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学校借此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出现哪些问题,如贫困学生是否有就业困难等,适时给予辅导和调整。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校内兼职的职务或校外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建立网络体系需要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测评对象以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不断跟进,完善相关测评网络体系的建设应从学生特点出发,注重专业型,实践型和经济型相结合。
(三)着力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职业生涯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兼职的,例如辅导员老师、有的是一些党政领导兼职,专业性不高,滞后于就业指导。目前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工作的各项工作量增大,难度增大,需要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的队伍。这些人员必须具有心理咨询师、教育学硕士、就业指导师等资质,持证上岗,全面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就业咨询等服务,通过教务的网络体系平台渗入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不容忽视,简单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大高校应当切实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虽然这样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迫在眉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正考验着高校工作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曾平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6).
[2]顾学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孙震翰.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程肇基.大学生就业指导切莫误导.中国高等教育,20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