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荡3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商,占全球化工市场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市场。
1984年,中国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为465.6亿元,2013年中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8.1万亿元。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的化学工业30年增长了174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石化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北美页岩气革命对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页岩气化工对石油化工的冲击也许很快就会到来。整体而言,未来企业市场策略必然要围绕低成本能源、高科技技术、市场需求及环境需求来展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认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未来可以重点选择五大战略领域:即传统产业优势的巩固和竞争力的提升;新能源领域的开拓和突破;现代煤化工创新优势的突破和发展;化工新材料的高端技术突破和重点发展;环保新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培育和跨越发展。
对于跨国巨头而言,中国市场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会有怎样的战略,他们的困惑又是什么?
朗盛化学、巴斯夫等跨国化工巨头的决策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为读者阐释了他们企业未来的战略,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未来投资仍会维持相当水平,但产能过剩的忧虑有增无减;企业将更加关注成本控制、盈利性。
巴斯夫 转向智能增长
口述|巴斯夫亚太区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侯宇哲
中国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
2013年巴斯夫宣布了亚太区的“智能增长”战略。未来,巴斯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从规模增长转为智能增长和质量增长。目标是将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在2020年提升到120亿欧元。到时候,巴斯夫全球25%的研发活动将在亚太地区进行,亚太地区75%的销售额来自本地化生产。这样可以确保可靠供应并加强与本地客户的合作,并且通过整合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产品运输的消耗。
为了实现2020年的目标,巴斯夫将在2013—2020年间在亚太地区投资100亿欧元,其中约有一半投资在中国。
拜耳材料 必然面对的四大趋势
口述|拜耳材料科技中国区总裁苗伯乐
人口增长、城镇化深化、机动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将是未来化工产业必然要面对的四大趋势,直接影响是原材料和能源的短缺。
在中国市场,我们正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拐点。过去15年,拜耳在中国处于建设期,但在2015年或2016年,拜耳将进入发力期。这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通过环保和追求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新一波的成长相吻合。
中国经济的GDP增长正逐渐由投资拉动转向内需拉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这将对产品的需求量产生直接的拉动效应。特别是IT、汽车、建筑和涂料行业的发展都将带动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全球50%的汽车业、60%的家具业、80%的鞋业生产在亚洲,这意味着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短期的产能过剩现象可以理解,长期的过剩会带来较大的问题。我们从三个视角来看待产能过剩问题:第一、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产能上的调整,尽量保证行业的产能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第二、产能过剩是投资过热的体现;第三、有关部门仍需要继续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索尔维 关注新一轮并购机会
口述|索尔维大中华区总裁朱铭岳
索尔维的经验说明:一家跨国企业乃至一个大的行业,必须顺应大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而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研开发是驱动力。
如今特种产品商业化、大宗化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秘诀的破解周期变短,技术壁垒越来越低,如果不具备持续科研创新的能力,单纯依靠产品优势建立领先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规模和总体实力对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十年来,化工行业中的特种化学品的企业基本都被收购了,而体量在60亿-80亿欧元规模的公司正成为大企业并购的一般标准规模。化工行业这种新一轮整合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中国企业可以关注跨国公司在业务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机会。
未来索尔维将采取三大增长手段。一是有机增长,既通过加强内部技术改造、推进结构调整、提高成本效益,进而实现自生性增长;二是外延增长,即通过兼并收购,有效加快整合过程;三是创新增长。
三井化学 首要解决化工结构问题
口述|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地区总代表得丸洋
中国经济发展一有风吹草动,日本媒体就大惊小怪,不是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就是说中国经济开始减速。尽管今后可能不会出现像过去那样超过10%的增长,但至少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保持7%—8%的稳定增速。由此,中国今后化学制品的需求还会继续上升。
现在的中国,已经迎来了国家、产业、企业携手致力于解决化学产品结构问题的最佳时机。
对照日本石化业的发展,从在华日企角度来看,石化工业需要面对以下课题:其一、有一部分产品今后可能遇到更大规模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二、中国需要一个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的需求调整计划;钢铁、水泥、玻璃等领域,政府级别的对策已经开始实施,化学领域同样也需要政府和业界团体的积极应对。
朗盛化学 原料供应是短板
口述|朗盛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
未来全球发展面临四大趋势:绿色机动化、城市化、洁净水需求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朗盛尤其看好机动化和城市化。
对化工企业来说,目前来自原材料的压力很大。原料和市场决定投资,在中国,原料供应是短板,市场需求是优势。朗盛很关心政策未来的开放程度,混合所有制将是关注重点之一。回首过去,2004年朗盛化学的业务从拜耳分出的时候,亚太区的资产只有5%,而到2015年该数字将达到35%。 空气产品公司 深度关注煤化工
口述|空气产品公司全球副总裁菲利普
中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其中煤制天然气、煤制油是中长期最被看好的煤化工项目类型。煤化工装置须配套大型工业气体供应设施。预计未来世界70%的空气分离装置将销往中国。
空气产品公司等企业正在全力适应石化原料多元化、轻质化的趋势,一方面在适度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把握煤制烯烃项目的机会,一方面其蒸汽甲烷重整制合成气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随时抓住页岩气化工的发展机遇。
面对煤化工及配套空分项目投资额较大的挑战,空气产品公司实行审慎投资;一方面将年均20亿美元投资预算中的较大比例投入中国。与此同时,通过设备的本地化等手段不断降低装置建设成本,在过去的三年中,空气产品公司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其大型空分装置的成本下降了30%。
道康宁 尽快实现生产率革命
口述|道康宁大中华区总裁张康明
未来有机硅行业发展面临三大重要挑战:一是行业平均增长速度有限,预计增速与世界经济增速持平,在中国和中国GDP增速持平;二是有机硅材料从高科技产品转化为大宗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产量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三是中国有机硅产业政策尚不明朗,一方面全产业链均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另一方面能耗高、效益低、环境风险高的地方性金属硅、单晶硅生产或粗加工企业,常常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
道康宁对公司内部、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的调研显示,成本、劳动力短缺、工作环境和劳工权利、环境、能源与节能、地理扩张等已成为在华外资制造业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资金密集型行业,中国的投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市场规模、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方面优势明显。日益升高的生产经营成本、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日益紧缺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要求中国尽快推进和实现生产率的革命。
塞拉尼斯 增加可盈利性业务
口述|塞拉尼斯亚洲事务高级副总裁欧博礼
中国市场正呈现出三大趋势。首先,随着GDP增长速度的放缓,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在中国市场寻找机会比之前要有难度。此前塞拉尼斯醋酸业务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中国GDP增长速度的1.3—1.5倍,但今后将很难维持这么高的增速。
塞拉尼斯在进入中国之初主要看重两个因素:市场空间和具备价格优势的原材料供应。但目前与美国和中东相比,中国原材料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退。例如煤的价格是8-9年前的两倍,而美国天然气的价格降低了一半。
塞拉尼斯在亚太区的发展有三个目标:增加业务的盈利性;在亚太区必须重新布局,尤其是在目前没有涉足的业务领域;建立更加高效运营的组织架构。
英威达 希望更加公平
口述|英威达全球高级副总裁柯若楠
过剩产能重复建设屡禁不绝,化纤行业某些产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已低至趋近于零,但新增产能却仍不断上马。
以“技术自主”和“市场自给”为由实施短期市场保护,一些企业热衷于针对国内技术空白、进口依赖度高的产品投资建设“首台首套”装置,这些首台套装置往往成本较高、效率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促使企业强烈要求政府对相关进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而这样,一方面会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损失,一方面会在短期内为更多的落后产能建设提供空间,导致长期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和实行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其次,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
(整理|本刊记者 李文友,感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的支持)
1984年,中国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为465.6亿元,2013年中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8.1万亿元。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的化学工业30年增长了174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石化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北美页岩气革命对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页岩气化工对石油化工的冲击也许很快就会到来。整体而言,未来企业市场策略必然要围绕低成本能源、高科技技术、市场需求及环境需求来展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认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未来可以重点选择五大战略领域:即传统产业优势的巩固和竞争力的提升;新能源领域的开拓和突破;现代煤化工创新优势的突破和发展;化工新材料的高端技术突破和重点发展;环保新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培育和跨越发展。
对于跨国巨头而言,中国市场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会有怎样的战略,他们的困惑又是什么?
朗盛化学、巴斯夫等跨国化工巨头的决策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为读者阐释了他们企业未来的战略,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未来投资仍会维持相当水平,但产能过剩的忧虑有增无减;企业将更加关注成本控制、盈利性。
巴斯夫 转向智能增长
口述|巴斯夫亚太区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侯宇哲
中国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
2013年巴斯夫宣布了亚太区的“智能增长”战略。未来,巴斯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从规模增长转为智能增长和质量增长。目标是将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在2020年提升到120亿欧元。到时候,巴斯夫全球25%的研发活动将在亚太地区进行,亚太地区75%的销售额来自本地化生产。这样可以确保可靠供应并加强与本地客户的合作,并且通过整合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产品运输的消耗。
为了实现2020年的目标,巴斯夫将在2013—2020年间在亚太地区投资100亿欧元,其中约有一半投资在中国。
拜耳材料 必然面对的四大趋势
口述|拜耳材料科技中国区总裁苗伯乐
人口增长、城镇化深化、机动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将是未来化工产业必然要面对的四大趋势,直接影响是原材料和能源的短缺。
在中国市场,我们正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拐点。过去15年,拜耳在中国处于建设期,但在2015年或2016年,拜耳将进入发力期。这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通过环保和追求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新一波的成长相吻合。
中国经济的GDP增长正逐渐由投资拉动转向内需拉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这将对产品的需求量产生直接的拉动效应。特别是IT、汽车、建筑和涂料行业的发展都将带动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全球50%的汽车业、60%的家具业、80%的鞋业生产在亚洲,这意味着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短期的产能过剩现象可以理解,长期的过剩会带来较大的问题。我们从三个视角来看待产能过剩问题:第一、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产能上的调整,尽量保证行业的产能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第二、产能过剩是投资过热的体现;第三、有关部门仍需要继续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索尔维 关注新一轮并购机会
口述|索尔维大中华区总裁朱铭岳
索尔维的经验说明:一家跨国企业乃至一个大的行业,必须顺应大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而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研开发是驱动力。
如今特种产品商业化、大宗化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秘诀的破解周期变短,技术壁垒越来越低,如果不具备持续科研创新的能力,单纯依靠产品优势建立领先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规模和总体实力对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十年来,化工行业中的特种化学品的企业基本都被收购了,而体量在60亿-80亿欧元规模的公司正成为大企业并购的一般标准规模。化工行业这种新一轮整合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中国企业可以关注跨国公司在业务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机会。
未来索尔维将采取三大增长手段。一是有机增长,既通过加强内部技术改造、推进结构调整、提高成本效益,进而实现自生性增长;二是外延增长,即通过兼并收购,有效加快整合过程;三是创新增长。
三井化学 首要解决化工结构问题
口述|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地区总代表得丸洋
中国经济发展一有风吹草动,日本媒体就大惊小怪,不是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就是说中国经济开始减速。尽管今后可能不会出现像过去那样超过10%的增长,但至少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保持7%—8%的稳定增速。由此,中国今后化学制品的需求还会继续上升。
现在的中国,已经迎来了国家、产业、企业携手致力于解决化学产品结构问题的最佳时机。
对照日本石化业的发展,从在华日企角度来看,石化工业需要面对以下课题:其一、有一部分产品今后可能遇到更大规模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二、中国需要一个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的需求调整计划;钢铁、水泥、玻璃等领域,政府级别的对策已经开始实施,化学领域同样也需要政府和业界团体的积极应对。
朗盛化学 原料供应是短板
口述|朗盛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
未来全球发展面临四大趋势:绿色机动化、城市化、洁净水需求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朗盛尤其看好机动化和城市化。
对化工企业来说,目前来自原材料的压力很大。原料和市场决定投资,在中国,原料供应是短板,市场需求是优势。朗盛很关心政策未来的开放程度,混合所有制将是关注重点之一。回首过去,2004年朗盛化学的业务从拜耳分出的时候,亚太区的资产只有5%,而到2015年该数字将达到35%。 空气产品公司 深度关注煤化工
口述|空气产品公司全球副总裁菲利普
中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其中煤制天然气、煤制油是中长期最被看好的煤化工项目类型。煤化工装置须配套大型工业气体供应设施。预计未来世界70%的空气分离装置将销往中国。
空气产品公司等企业正在全力适应石化原料多元化、轻质化的趋势,一方面在适度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把握煤制烯烃项目的机会,一方面其蒸汽甲烷重整制合成气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随时抓住页岩气化工的发展机遇。
面对煤化工及配套空分项目投资额较大的挑战,空气产品公司实行审慎投资;一方面将年均20亿美元投资预算中的较大比例投入中国。与此同时,通过设备的本地化等手段不断降低装置建设成本,在过去的三年中,空气产品公司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其大型空分装置的成本下降了30%。
道康宁 尽快实现生产率革命
口述|道康宁大中华区总裁张康明
未来有机硅行业发展面临三大重要挑战:一是行业平均增长速度有限,预计增速与世界经济增速持平,在中国和中国GDP增速持平;二是有机硅材料从高科技产品转化为大宗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产量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三是中国有机硅产业政策尚不明朗,一方面全产业链均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另一方面能耗高、效益低、环境风险高的地方性金属硅、单晶硅生产或粗加工企业,常常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
道康宁对公司内部、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的调研显示,成本、劳动力短缺、工作环境和劳工权利、环境、能源与节能、地理扩张等已成为在华外资制造业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资金密集型行业,中国的投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市场规模、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方面优势明显。日益升高的生产经营成本、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日益紧缺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要求中国尽快推进和实现生产率的革命。
塞拉尼斯 增加可盈利性业务
口述|塞拉尼斯亚洲事务高级副总裁欧博礼
中国市场正呈现出三大趋势。首先,随着GDP增长速度的放缓,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在中国市场寻找机会比之前要有难度。此前塞拉尼斯醋酸业务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中国GDP增长速度的1.3—1.5倍,但今后将很难维持这么高的增速。
塞拉尼斯在进入中国之初主要看重两个因素:市场空间和具备价格优势的原材料供应。但目前与美国和中东相比,中国原材料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退。例如煤的价格是8-9年前的两倍,而美国天然气的价格降低了一半。
塞拉尼斯在亚太区的发展有三个目标:增加业务的盈利性;在亚太区必须重新布局,尤其是在目前没有涉足的业务领域;建立更加高效运营的组织架构。
英威达 希望更加公平
口述|英威达全球高级副总裁柯若楠
过剩产能重复建设屡禁不绝,化纤行业某些产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已低至趋近于零,但新增产能却仍不断上马。
以“技术自主”和“市场自给”为由实施短期市场保护,一些企业热衷于针对国内技术空白、进口依赖度高的产品投资建设“首台首套”装置,这些首台套装置往往成本较高、效率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促使企业强烈要求政府对相关进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而这样,一方面会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损失,一方面会在短期内为更多的落后产能建设提供空间,导致长期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和实行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其次,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
(整理|本刊记者 李文友,感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