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方方面面的积累,通过积累,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积累的问题谈谈我的几点认识与做法。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和自修而得来的。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学习语文,首先要训练学生通过自学进行积累,这是关键,是基础工程。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个基础是否坚固、厚实,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试问,一个只认识几个字的人,就让他读书、写作,这可能吗?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印度的狼孩在丛林中生活了17年,所以她只有正常儿童2岁的智力。我国传统化的基础教学是不是也有可借鉴之处?被我们今人所唾弃的私塾教学中,还诞生了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等文学巨星,他们可都是在“习六书,背诗文,对对子,练楷字”中长大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语文能力呈螺旋式上升,大概也显示了积累的作用。
那么要积累哪些东西呢?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观察了解世界,积累生活,积累人文素养。
2、积累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语、修、逻、文的知识(这些现在《课标》不作考试要求,所以教师一般都不给学生教授或提出要求,但对学生也很重要)。
3、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还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是积累的核心,是积累的重点。
4、积累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因为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5、积累和养成良好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和习惯。
怎样训练积累呢?
1、主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聆听和阅读。要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丰富经验、汲取知识,特别是在生活和阅读中感知、学习、积累、丰富语言,学会听、说、读、写、思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在感受生活和体悟语言的实践训练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学习汉语,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识字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基本的文化素质。《课标》要求7—9年级累计识字达到3500字,如何超过这个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遇到生字要随时记录下来,动手查字典、词典,注音释义,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自觉识字的关键,老师要起表率作用,上课时拿本字典,学生不会讥笑的。为鼓励学生识字,可以开展多种有趣的活动,如查字典比赛、评选“排雷能手”活动、猜字谜活动、兴趣识字活动,如“品”字结构的字,三个“水”念啥?三个“火”念啥?又如“秀才识字认半边”活动——见字知音知义。这样可以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一周一诗活动。除了课本以外,要求学生每周自学一首古诗或词,同时让学生将自己学的古诗词抄在板报上,让其他学生摘记,这样做也可以增加其他学生的积累。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如十大宋词。
4、每一学期都要求学生出“一本书”——写好摘记。可以给自己的书起一个名字,并设计封面、插图,将诗歌、名著、成语、美言妙语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摘记下来,在学期末进行评比,看谁积累得雄厚,比谁的知识渊博。
5、积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路上看见的标语,墙上挂着的条幅,电视剧中的对白,精彩的广告语,甚至是听来的只言片句,都可以作为积累的对象与内容。
“你吃了吗?”“吃的是什么?”“我吃了,吃的是巧克力。”……学生可将所积累的内容比作实物,如一首古诗就是巧克力,吃完之后口有余香;一句名言就是一个泡泡糖,反复咀嚼才能吹出泡泡;一句成语就是一个苞米花;一篇美文就算吃一顿饺子……老师上课问,学生下课问——“你吃了吗?”问来问去,积累的兴趣上来了,积累的效果出来了。其实积累就像吃饭一样,每天坚持,时间久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提高了。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和自修而得来的。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学习语文,首先要训练学生通过自学进行积累,这是关键,是基础工程。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个基础是否坚固、厚实,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试问,一个只认识几个字的人,就让他读书、写作,这可能吗?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印度的狼孩在丛林中生活了17年,所以她只有正常儿童2岁的智力。我国传统化的基础教学是不是也有可借鉴之处?被我们今人所唾弃的私塾教学中,还诞生了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等文学巨星,他们可都是在“习六书,背诗文,对对子,练楷字”中长大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语文能力呈螺旋式上升,大概也显示了积累的作用。
那么要积累哪些东西呢?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观察了解世界,积累生活,积累人文素养。
2、积累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语、修、逻、文的知识(这些现在《课标》不作考试要求,所以教师一般都不给学生教授或提出要求,但对学生也很重要)。
3、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还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是积累的核心,是积累的重点。
4、积累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因为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5、积累和养成良好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和习惯。
怎样训练积累呢?
1、主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聆听和阅读。要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丰富经验、汲取知识,特别是在生活和阅读中感知、学习、积累、丰富语言,学会听、说、读、写、思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在感受生活和体悟语言的实践训练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学习汉语,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识字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基本的文化素质。《课标》要求7—9年级累计识字达到3500字,如何超过这个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遇到生字要随时记录下来,动手查字典、词典,注音释义,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自觉识字的关键,老师要起表率作用,上课时拿本字典,学生不会讥笑的。为鼓励学生识字,可以开展多种有趣的活动,如查字典比赛、评选“排雷能手”活动、猜字谜活动、兴趣识字活动,如“品”字结构的字,三个“水”念啥?三个“火”念啥?又如“秀才识字认半边”活动——见字知音知义。这样可以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一周一诗活动。除了课本以外,要求学生每周自学一首古诗或词,同时让学生将自己学的古诗词抄在板报上,让其他学生摘记,这样做也可以增加其他学生的积累。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如十大宋词。
4、每一学期都要求学生出“一本书”——写好摘记。可以给自己的书起一个名字,并设计封面、插图,将诗歌、名著、成语、美言妙语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摘记下来,在学期末进行评比,看谁积累得雄厚,比谁的知识渊博。
5、积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路上看见的标语,墙上挂着的条幅,电视剧中的对白,精彩的广告语,甚至是听来的只言片句,都可以作为积累的对象与内容。
“你吃了吗?”“吃的是什么?”“我吃了,吃的是巧克力。”……学生可将所积累的内容比作实物,如一首古诗就是巧克力,吃完之后口有余香;一句名言就是一个泡泡糖,反复咀嚼才能吹出泡泡;一句成语就是一个苞米花;一篇美文就算吃一顿饺子……老师上课问,学生下课问——“你吃了吗?”问来问去,积累的兴趣上来了,积累的效果出来了。其实积累就像吃饭一样,每天坚持,时间久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