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统一认识,实现全员育人;约定构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相互关照,做到心中有人。整合校园环境育人资源,细节标识、课程整合,实现全景育人。班务研讨确定班级文化,集聚智慧,协商解决,实现全科育人。学校一日常规延伸至家庭,家校对接,协作共育,实现全景育人。
关键词:人格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12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是我校的办学思想,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校养成教育特色实践历经了七年时光,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行为大多是遵照“行为标准”来做,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一直倡导的“有礼有序”定位的只是外部的标准,“有礼有序”应该是落实育人的途径。育人应该有更高位的目标,所以我们组织讨论重新定位了育人目标,把行为养成教育上升为人格养成教育,把“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作为学校育人的核心目标。“健全人格”包含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广泛地与人交往,并及时调整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能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保持心理平衡;能在学业和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正如《俗物与天才》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格的整体发展”。的确,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该是——人。基于对教育本源的认识,促进孩子的人格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全员育人——头脑风暴形成统一认识
1.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中心”,组织全校老师讨论,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应局限在教学重点把握,难点突破,教师教态仪容,板书设计,而是首先关注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不断讨论、修正,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关注良好的学习品质。当自学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怎么引导?当合作出现争执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怎么引导?当学生转过身来关注听课的客人时,老师该怎么办?……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问导教学”中我们格外强调坚持力、自控力、专注力的培养。
凸显学习兴趣与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能否超越教材,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关注发散思维是我们评价好课的标准。这是也让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的独立人的必备条件。
2.约定构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写道:课堂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习才会发生;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相互间关注、关照。安静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
在佐藤学先生的理念指引下,我校老师和学生从手势、语言、互动、走动、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约定,以期培养心中有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1) 手势约定 育人于无声
手势约定比较简单,不但利于老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可节约时间,提高合作效率。比如:“同意”的手势——打开拇指和食指,做“V”的样子,表示赞同发言人的观点;“不同意”的手势——中指叠到食指上面,交叉,大致呈“8”字形,表示我有意见、反驳等。
(2)语言约定 育人于有情
如:用“我认为XX同学讲得很好……”“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谁能帮我……”来表示自己有夸奖、补充、提醒、疑问。再如:发言时要观察同学们的表情,随机用“有问题吗”或“赞同我意见的请举手”表示征求意见;发言结束用“完毕”表示等。一句句、一声声无不蕴含着丝丝温情。
(3)互动约定 育人于无间
互动离不开倾听和表达。我们要求在倾听时要求做到姿态关注——提取概括——判断对照。倾听时要看着发言人,对发言表示关注;倾听中要学会提取关键词,做好记录,概括主要内容;倾听中还要学会判断,并不断对比自己的想法,及时请教交流。另外,当发现发言者声音太轻时,离得最远的同学要及时提醒“请你声音再响一点,我听不清”或“请你再说一遍,我没有听清楚”。老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言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发言与内在品质的联系。如此才能在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上予以指导。
我们的课堂能够从发言者、倾听者等孩子的多重角度出发,来指导他们如何说、如何听、如何进行补充和互动,对人家提出意见时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怎样站、怎样上台,这样的细致行为才能真正为他们的人格养成服务。课堂上,要让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不是为了满足老师的需要,而是和同学间的一种思维碰撞,提出自己的疑惑,分享各自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而言才是有意义、有助于成长的。
(4)走動约定 育人于有形
首先,确保活动中人人都有合适舒服的身体空间和心理空间。合作或展示成果时小组占位合理,调整位置快捷。在六人组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桌椅板凳的调动,以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合适的空间。其次,确保活动不破坏集体的学习秩序。要求“人离凳进”(人离开了,把椅子推到桌子底下),“最佳线路”(下位置时走的线路既省时又尽量少打扰人),站在讲台上的同学不能挡住讲台下同学的视线等。
(5)时间约定 育人于有序
一节课40分钟,课前课后一分钟关注从仪容仪表、精神状态、文具准备、桌椅地面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准备,学会整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有序的行为开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倡导“半小时”课堂理念,每节课30分钟时有音乐提醒。进行合作或完成一些任务时,设定时间,运用倒计时器提醒。
另外,还有传阅及发言时的顺序约定,如顺时针、逆时针顺序,记录也有方式的约定等。
看似简单的约定背后是课堂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真诚平等,学生不会因为迫于压力而隐藏自己的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赖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第12期《中小学管理》 《在细节中涵养学生的精神长相》 宋兴明
2.《教师的挑战》、《静悄悄的革命》 日本 佐藤学
关键词:人格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12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是我校的办学思想,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校养成教育特色实践历经了七年时光,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行为大多是遵照“行为标准”来做,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一直倡导的“有礼有序”定位的只是外部的标准,“有礼有序”应该是落实育人的途径。育人应该有更高位的目标,所以我们组织讨论重新定位了育人目标,把行为养成教育上升为人格养成教育,把“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作为学校育人的核心目标。“健全人格”包含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广泛地与人交往,并及时调整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能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保持心理平衡;能在学业和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正如《俗物与天才》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格的整体发展”。的确,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该是——人。基于对教育本源的认识,促进孩子的人格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全员育人——头脑风暴形成统一认识
1.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中心”,组织全校老师讨论,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应局限在教学重点把握,难点突破,教师教态仪容,板书设计,而是首先关注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不断讨论、修正,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关注良好的学习品质。当自学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怎么引导?当合作出现争执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怎么引导?当学生转过身来关注听课的客人时,老师该怎么办?……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问导教学”中我们格外强调坚持力、自控力、专注力的培养。
凸显学习兴趣与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能否超越教材,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关注发散思维是我们评价好课的标准。这是也让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的独立人的必备条件。
2.约定构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写道:课堂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习才会发生;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相互间关注、关照。安静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
在佐藤学先生的理念指引下,我校老师和学生从手势、语言、互动、走动、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约定,以期培养心中有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1) 手势约定 育人于无声
手势约定比较简单,不但利于老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可节约时间,提高合作效率。比如:“同意”的手势——打开拇指和食指,做“V”的样子,表示赞同发言人的观点;“不同意”的手势——中指叠到食指上面,交叉,大致呈“8”字形,表示我有意见、反驳等。
(2)语言约定 育人于有情
如:用“我认为XX同学讲得很好……”“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谁能帮我……”来表示自己有夸奖、补充、提醒、疑问。再如:发言时要观察同学们的表情,随机用“有问题吗”或“赞同我意见的请举手”表示征求意见;发言结束用“完毕”表示等。一句句、一声声无不蕴含着丝丝温情。
(3)互动约定 育人于无间
互动离不开倾听和表达。我们要求在倾听时要求做到姿态关注——提取概括——判断对照。倾听时要看着发言人,对发言表示关注;倾听中要学会提取关键词,做好记录,概括主要内容;倾听中还要学会判断,并不断对比自己的想法,及时请教交流。另外,当发现发言者声音太轻时,离得最远的同学要及时提醒“请你声音再响一点,我听不清”或“请你再说一遍,我没有听清楚”。老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言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发言与内在品质的联系。如此才能在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上予以指导。
我们的课堂能够从发言者、倾听者等孩子的多重角度出发,来指导他们如何说、如何听、如何进行补充和互动,对人家提出意见时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怎样站、怎样上台,这样的细致行为才能真正为他们的人格养成服务。课堂上,要让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不是为了满足老师的需要,而是和同学间的一种思维碰撞,提出自己的疑惑,分享各自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而言才是有意义、有助于成长的。
(4)走動约定 育人于有形
首先,确保活动中人人都有合适舒服的身体空间和心理空间。合作或展示成果时小组占位合理,调整位置快捷。在六人组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桌椅板凳的调动,以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合适的空间。其次,确保活动不破坏集体的学习秩序。要求“人离凳进”(人离开了,把椅子推到桌子底下),“最佳线路”(下位置时走的线路既省时又尽量少打扰人),站在讲台上的同学不能挡住讲台下同学的视线等。
(5)时间约定 育人于有序
一节课40分钟,课前课后一分钟关注从仪容仪表、精神状态、文具准备、桌椅地面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准备,学会整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有序的行为开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倡导“半小时”课堂理念,每节课30分钟时有音乐提醒。进行合作或完成一些任务时,设定时间,运用倒计时器提醒。
另外,还有传阅及发言时的顺序约定,如顺时针、逆时针顺序,记录也有方式的约定等。
看似简单的约定背后是课堂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真诚平等,学生不会因为迫于压力而隐藏自己的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赖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第12期《中小学管理》 《在细节中涵养学生的精神长相》 宋兴明
2.《教师的挑战》、《静悄悄的革命》 日本 佐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