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Web2.0的理念和技术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对教师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Web2.0的三种典型技术Bolg、Wiki、RSS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课程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参考。
关键词:Web2.0;信息素质教育;Blog;Wiki;RSS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83-04
一、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顺应着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Web2.0的理念及其技术的相关典型应用博客(Blog)、维基(Wiki)、简易信息聚合(RSS)、网络社群(SNS)等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具有Web2.0特征的Blog、Wiki、RSS等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和共同创建,而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师生的互动和协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应用Web2.0的理念和技术,改革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融学习、交流和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模式和场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检索、鉴别、评价、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关于Web2.0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多,但也存在种种问题。通过对相同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Web2.0技术的介绍和应用产生的效果等理论概述性文章上,思辨研究多,实践研究不足,特别是对Web2.0理念和技术如何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发表的论文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选取利用率较高的Web2.0应用技术Blog、Wiki和RSS,分别对教师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它们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课程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地探讨,以期为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参考。
二、Web2.0的概念及特征
1.Web2.0的概念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产生了Web2.0的概念。Web2.0至今并无统一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定义Web2.0。Web2.0 概念的提出者Tim O’Reilly认为,Web 2.0 的经验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1]目前引用较多的Web2.0的一种定义是: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t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2]
因此,Web2.0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或者解决方案。中国互联网协会认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3]
2.Web2.0的特征
Web2.0是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Web2.0 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性。在 Web2.0 环境中,个人主动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被动地接受信息。个人可利用易掌握的社会软件,便捷地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创作行列,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增值者。Web2.0 使得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主动选择并深度参与到某种可读、可写的网络情境中,如利用 Blog记录学习过程、创造信息或发表评论。
(2)自组织性。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的近。Web2.0为用户的集体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可以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如Wiki网站允许任何人创建新网页和编辑自己或别人已经创建的网页,将大批的知识生产者以自愿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进行合作生产。以自组织的方式聚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动”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个人和群体参与的积极性。
(3)个性化。传统网络信息由门户网站掌控,是自上而下地单向传播。Web2.0将互联网建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每个人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它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和信息自主权。如RSS技术能收集和组织定制的信息资源,按照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推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满足个人兴趣的“我的报纸”、“我的杂志”、“我的图书馆”等服务,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个人信息收藏空间。而博客、播客则是彰显个人思想脉络和原创性的信息交流空间。
(4)长尾效应。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消费者开始越来越青睐多样化市场,只要商品存储方式和流通渠道不受到约束,以往需求少、销量差的‘冷门’商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大热门”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4] Web2.0将网络的主导权交还给个人,极大地解放了个人创作和贡献的潜能,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以及个人联系形成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博客、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产生和成长极大地动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垄断地位;Wiki不受传统出版在经费和规模上的约束,抓住信息的长尾,提供任何有关主题的内容,弥补某些领域的信息缺失。
三、Web2.0典型技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Blog的应用
Blog是一种新的网络信息发布方式,是Web2.0技术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应用最广的。它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日期排序的网络出版与交流形式。Blog 的出现成为网络世界的革命,它极大地降低了建站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使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方便快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空间,满足了用户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上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Blog这个平台来弥补在传统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1)在课程学习一开始,教师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学博客,根据课程设计设立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参考资源、检索实习、作业点评、检索心得等栏目,发布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学习要求等内容,并置顶。要求参与课程的每一个学生注册专用的Blog账号,为便于管理,统一账号编号(如课程名缩写 学号),并将老师与学生的博客设置为相互关注。
(2)根据课程进度适时上传电子课件、讲义、参考资料等,无法在Blog中呈现的文件类型可上传至免费的网络存储空间,在文章中提供地址链接,将Blog打造成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并随时更新;在Blog上布置作业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更有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
(3)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有用的资料或者提供相关资源的链接放到博客上供大家学习,拓宽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将同行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整合起来,使学生可以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博众家之长;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日常学习中或在网络中找到的一些新的检索方法、文献资源和检索工具放到博客上与教师、同学资源共享,相互探讨。
(4)鼓励学生及时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学习心得,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和问题大胆展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在教学博客上的评论和留言,以及学生的博客日志,了解其学习情况、资源内容利用情况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感受等,从而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相互浏览同学的Blog,获得他人的学习感受和经验,发表自己的评论,相互学习、鼓励,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要求学生期末完成一篇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学习总结,并发表在自己的Blog上,教师、学生相互留言点评。教师对所有的学习心得文章、留言评论、期末作业进行汇总、整理,形成一个课程学习心得合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汲取经验,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仍然可以通过Blog进行相互学习探讨。Blog作为课程的资源库,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学习资料,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找到咨询的对象,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Wiki的应用
Wiki实质上是一种用户共同编辑、保存编辑历史、不断丰富与改进内容的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对Wiki站点上的文本进行浏览、创建、编辑,发表自己的意见,系统可以按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但可以事后查验,也能追踪、恢复至本来面目。[5]在Wiki站点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和探讨,因此其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Wiki 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一个社群,可以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Wiki具有操作简易性、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性和自我约束性等特点,因此,建立一个Wiki,由教师进行整体内容的规划,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不但可以发掘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在共同协作完成课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以形成一个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共建共享的平台。
(1)Wiki可集聚各人之长,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众多教师共同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让整个课程的内容更充实,资源更详尽。参加信息素质教育课教学的教师,将一个优秀的教案放在Wiki上,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也可以是同一个城市的教师,甚至是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修改,使优秀教案得到进一步完善。Wiki具有记录各种版本的功能,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不完全相同,需要的教案也不同,版本记录功能让教师能够轻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版本,也可以在适合的版本上修改出更适合自己的版本。
(2)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电子教材和其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汇集到Wiki中,鼓励学生对教师发表的内容进行修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进度的自由空间。教师也可将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检索方面的资料放在Wiki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将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内容添加到Wiki中,并允许其他人修改、完善和扩展。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完善、修改和补充,Wiki 站点就可以成为积累文献检索课程资源的一个丰富的教学信息平台。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或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检索课题。根据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术内容,每组学生通过商议提出一个检索课题,由教师对所选择的检索课题进行把关。教师在Wiki上为每个小组建立一个检索课题研究的链接,由各小组学生协作完成检索任务。在检索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可以参考其他小组完成检索课题的方法,激发本小组解决问题的灵感,优化本小组的方案。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组织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但充分体现了“用户越多,服务越好”这一Web2.0的重要经验,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案例库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Wiki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收集工具,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文献检索教学案例库。教师之间可以组建文献检索课题研究小组设计检索案例和检索策略,也可以发动其他老师和学生将平常检索中的一些实用案例添加进来。通过教师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建设,涵盖众多学科专业的文献检索和教学案例将汇聚成为一个优秀的文献检索教学案例库。学生通过参与建设教学案例库,不仅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学习资源和经验借鉴,也可成为同学们出发深入不同专业学科研究的起始点。
3.RSS的应用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是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是一种资源聚合的方式,是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用户不必登录所有网站,就可以查看自己定制的、即时更新的内容,当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时,RSS 会在第一时间“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极大地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推送是RSS 的两大基本功能,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相比,RSS 具有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内容个性化聚合、信息传递的高时效和低成本、无垃圾信息、便利的本地内容管理等特点,成为互联网新技术的杰出代表,颠覆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模式。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RSS的利用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1)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定制对方的Blog日志及时获取新发布的信息。教师可以把学生Blog 的 Feed 地址收集起来输入RSS阅读器中,无需依次进入学生Blog就能在教师的RSS阅读器中获取学生更新的日志,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RSS阅读器可以及时接收教师发布的通知、布置的作业以及上传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浏览同学的博客,就某一个话题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帮助,共同提高。
(2)教师可利用 RSS来收取、评价学生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将文献检索课的作业采用Word格式发到作业邮箱,教师不用频繁登入邮箱和刷新浏览页面就能够利用RSS阅读器快速收取所有学生的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判定作业档次。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发布Blog进行分析、指导,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单独帮助。
(3)利用RSS的聚合性构建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库。教师利用RSS订阅网站上的某类教学资源,一旦网站上的这些教学资源有更新,就会主动发送到RSS阅读器中,教师就能够及时获取更新的教学资源,并可浏览资源的标题和内容摘要,点击链接可在阅读器中阅读全文。RSS的聚合性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学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节省了上网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6]教师可将自己积累的、经过筛选的相关网络学习资源信息的链接提供给学生,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定制自己关注的的学术内容,以满足对专业信息的即时跟踪。学生通过这些链接可以更快汲取相关知识、扩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Web2.0的理念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使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也促进了教育资源建构和应用方式的变革。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利用Web2.0的技术和社会软件推进教学资源构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Web2.0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但是Web2.0的特征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和自主性,因此也是较难控制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念,与同行相互交流,博取众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开放的教学空间和时间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指导;利用已有知识和掌握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探索、整合、创新。
参考文献:
[1]Tim O’Reilly.What is Web2.0[EB/OL] .[2011-10-04].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2]Web2.0时代悄然而至[EB/OL].[2011-10-4].http://it.sohu.com/s2005/Web2info.shtml.
[3]中国互联网协会.2005-2006 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EB/OL].[2011-10-04].http://www.internetdigital.Org/report/web2.0_report_intro.pdf.
[4](美)克里斯 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董京峰,王伟娟,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7):41-46.
[6]王凡.RSS技术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9,9(1):151-152.
(编辑:杨馥红)
关键词:Web2.0;信息素质教育;Blog;Wiki;RSS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83-04
一、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顺应着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Web2.0的理念及其技术的相关典型应用博客(Blog)、维基(Wiki)、简易信息聚合(RSS)、网络社群(SNS)等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具有Web2.0特征的Blog、Wiki、RSS等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和共同创建,而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师生的互动和协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应用Web2.0的理念和技术,改革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融学习、交流和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模式和场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检索、鉴别、评价、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关于Web2.0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多,但也存在种种问题。通过对相同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Web2.0技术的介绍和应用产生的效果等理论概述性文章上,思辨研究多,实践研究不足,特别是对Web2.0理念和技术如何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发表的论文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选取利用率较高的Web2.0应用技术Blog、Wiki和RSS,分别对教师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它们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课程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地探讨,以期为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参考。
二、Web2.0的概念及特征
1.Web2.0的概念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产生了Web2.0的概念。Web2.0至今并无统一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定义Web2.0。Web2.0 概念的提出者Tim O’Reilly认为,Web 2.0 的经验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1]目前引用较多的Web2.0的一种定义是: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t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2]
因此,Web2.0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或者解决方案。中国互联网协会认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3]
2.Web2.0的特征
Web2.0是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Web2.0 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性。在 Web2.0 环境中,个人主动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被动地接受信息。个人可利用易掌握的社会软件,便捷地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创作行列,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增值者。Web2.0 使得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主动选择并深度参与到某种可读、可写的网络情境中,如利用 Blog记录学习过程、创造信息或发表评论。
(2)自组织性。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的近。Web2.0为用户的集体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可以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如Wiki网站允许任何人创建新网页和编辑自己或别人已经创建的网页,将大批的知识生产者以自愿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进行合作生产。以自组织的方式聚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动”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个人和群体参与的积极性。
(3)个性化。传统网络信息由门户网站掌控,是自上而下地单向传播。Web2.0将互联网建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每个人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它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和信息自主权。如RSS技术能收集和组织定制的信息资源,按照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推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满足个人兴趣的“我的报纸”、“我的杂志”、“我的图书馆”等服务,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个人信息收藏空间。而博客、播客则是彰显个人思想脉络和原创性的信息交流空间。
(4)长尾效应。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消费者开始越来越青睐多样化市场,只要商品存储方式和流通渠道不受到约束,以往需求少、销量差的‘冷门’商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大热门”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4] Web2.0将网络的主导权交还给个人,极大地解放了个人创作和贡献的潜能,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以及个人联系形成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博客、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产生和成长极大地动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垄断地位;Wiki不受传统出版在经费和规模上的约束,抓住信息的长尾,提供任何有关主题的内容,弥补某些领域的信息缺失。
三、Web2.0典型技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Blog的应用
Blog是一种新的网络信息发布方式,是Web2.0技术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应用最广的。它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日期排序的网络出版与交流形式。Blog 的出现成为网络世界的革命,它极大地降低了建站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使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方便快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空间,满足了用户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上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Blog这个平台来弥补在传统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1)在课程学习一开始,教师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学博客,根据课程设计设立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参考资源、检索实习、作业点评、检索心得等栏目,发布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学习要求等内容,并置顶。要求参与课程的每一个学生注册专用的Blog账号,为便于管理,统一账号编号(如课程名缩写 学号),并将老师与学生的博客设置为相互关注。
(2)根据课程进度适时上传电子课件、讲义、参考资料等,无法在Blog中呈现的文件类型可上传至免费的网络存储空间,在文章中提供地址链接,将Blog打造成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并随时更新;在Blog上布置作业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更有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
(3)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有用的资料或者提供相关资源的链接放到博客上供大家学习,拓宽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将同行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整合起来,使学生可以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博众家之长;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日常学习中或在网络中找到的一些新的检索方法、文献资源和检索工具放到博客上与教师、同学资源共享,相互探讨。
(4)鼓励学生及时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学习心得,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和问题大胆展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在教学博客上的评论和留言,以及学生的博客日志,了解其学习情况、资源内容利用情况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感受等,从而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相互浏览同学的Blog,获得他人的学习感受和经验,发表自己的评论,相互学习、鼓励,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要求学生期末完成一篇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学习总结,并发表在自己的Blog上,教师、学生相互留言点评。教师对所有的学习心得文章、留言评论、期末作业进行汇总、整理,形成一个课程学习心得合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汲取经验,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仍然可以通过Blog进行相互学习探讨。Blog作为课程的资源库,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学习资料,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找到咨询的对象,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Wiki的应用
Wiki实质上是一种用户共同编辑、保存编辑历史、不断丰富与改进内容的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对Wiki站点上的文本进行浏览、创建、编辑,发表自己的意见,系统可以按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但可以事后查验,也能追踪、恢复至本来面目。[5]在Wiki站点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和探讨,因此其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Wiki 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一个社群,可以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Wiki具有操作简易性、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性和自我约束性等特点,因此,建立一个Wiki,由教师进行整体内容的规划,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不但可以发掘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在共同协作完成课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以形成一个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共建共享的平台。
(1)Wiki可集聚各人之长,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众多教师共同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建设,让整个课程的内容更充实,资源更详尽。参加信息素质教育课教学的教师,将一个优秀的教案放在Wiki上,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也可以是同一个城市的教师,甚至是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修改,使优秀教案得到进一步完善。Wiki具有记录各种版本的功能,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不完全相同,需要的教案也不同,版本记录功能让教师能够轻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版本,也可以在适合的版本上修改出更适合自己的版本。
(2)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电子教材和其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汇集到Wiki中,鼓励学生对教师发表的内容进行修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进度的自由空间。教师也可将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检索方面的资料放在Wiki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将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内容添加到Wiki中,并允许其他人修改、完善和扩展。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完善、修改和补充,Wiki 站点就可以成为积累文献检索课程资源的一个丰富的教学信息平台。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或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检索课题。根据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术内容,每组学生通过商议提出一个检索课题,由教师对所选择的检索课题进行把关。教师在Wiki上为每个小组建立一个检索课题研究的链接,由各小组学生协作完成检索任务。在检索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可以参考其他小组完成检索课题的方法,激发本小组解决问题的灵感,优化本小组的方案。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组织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但充分体现了“用户越多,服务越好”这一Web2.0的重要经验,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案例库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Wiki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收集工具,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文献检索教学案例库。教师之间可以组建文献检索课题研究小组设计检索案例和检索策略,也可以发动其他老师和学生将平常检索中的一些实用案例添加进来。通过教师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建设,涵盖众多学科专业的文献检索和教学案例将汇聚成为一个优秀的文献检索教学案例库。学生通过参与建设教学案例库,不仅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学习资源和经验借鉴,也可成为同学们出发深入不同专业学科研究的起始点。
3.RSS的应用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是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是一种资源聚合的方式,是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用户不必登录所有网站,就可以查看自己定制的、即时更新的内容,当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时,RSS 会在第一时间“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极大地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推送是RSS 的两大基本功能,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相比,RSS 具有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内容个性化聚合、信息传递的高时效和低成本、无垃圾信息、便利的本地内容管理等特点,成为互联网新技术的杰出代表,颠覆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模式。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RSS的利用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1)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定制对方的Blog日志及时获取新发布的信息。教师可以把学生Blog 的 Feed 地址收集起来输入RSS阅读器中,无需依次进入学生Blog就能在教师的RSS阅读器中获取学生更新的日志,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RSS阅读器可以及时接收教师发布的通知、布置的作业以及上传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浏览同学的博客,就某一个话题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帮助,共同提高。
(2)教师可利用 RSS来收取、评价学生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将文献检索课的作业采用Word格式发到作业邮箱,教师不用频繁登入邮箱和刷新浏览页面就能够利用RSS阅读器快速收取所有学生的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判定作业档次。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发布Blog进行分析、指导,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单独帮助。
(3)利用RSS的聚合性构建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库。教师利用RSS订阅网站上的某类教学资源,一旦网站上的这些教学资源有更新,就会主动发送到RSS阅读器中,教师就能够及时获取更新的教学资源,并可浏览资源的标题和内容摘要,点击链接可在阅读器中阅读全文。RSS的聚合性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学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节省了上网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6]教师可将自己积累的、经过筛选的相关网络学习资源信息的链接提供给学生,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定制自己关注的的学术内容,以满足对专业信息的即时跟踪。学生通过这些链接可以更快汲取相关知识、扩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Web2.0的理念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使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也促进了教育资源建构和应用方式的变革。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利用Web2.0的技术和社会软件推进教学资源构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Web2.0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但是Web2.0的特征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和自主性,因此也是较难控制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念,与同行相互交流,博取众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开放的教学空间和时间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指导;利用已有知识和掌握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探索、整合、创新。
参考文献:
[1]Tim O’Reilly.What is Web2.0[EB/OL] .[2011-10-04].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2]Web2.0时代悄然而至[EB/OL].[2011-10-4].http://it.sohu.com/s2005/Web2info.shtml.
[3]中国互联网协会.2005-2006 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EB/OL].[2011-10-04].http://www.internetdigital.Org/report/web2.0_report_intro.pdf.
[4](美)克里斯 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董京峰,王伟娟,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9(7):41-46.
[6]王凡.RSS技术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9,9(1):151-152.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