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书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i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节,帮忙的人休息,儿子来给我做饭。饭后,我和他闲谈。
  我说:“你看,近来有很多老人相继倒了下去。老年人,谁也不知道,会突然发生什么变故。我身体还算不错,这是意外收获。但是,也应该有个思想准备。我没有别的,就是眼前这些书,还有几张名人字画。书,大大小小,装了十个书柜,我编了一个草目。
  “书,这种东西,历来的规律是:喜欢它的人不在了,后人就会把它处理掉。如果后代并不用它,它就是闲物,很占地方。你只有两间小房,无论如何,是装不下的。我的书没有多少珍本,普通版本多。当时买来是为了读,不是为了以后赚钱。现在卖出去,也不会得到多少钱。这些书,我都用过,整理过,都包有书皮,上面还有我胡乱写上的一些字,卖出去不好。最好是捐献给一个地方,不要糟蹋了。
  “字画也是这样。也就只有几张算得上文物,都放在里屋靠西墙的大玻璃柜中,画目附在书籍草目之后,连同书一块儿送去好了。”
  儿子默默地听着,一句话也没有说。节日里,这样的谈话也不好再继续下去,我也就结束了自己的唠叨。儿子对一些问题,會有自己的想法。我的话,只能供他参考。
  其实,生前谈身后的事,已是多余。侈谈书画,更近于无聊。这证明我并不是一个超脱的人,而是一个庸俗的人。曾子一生好反省,临死还说:“启吾手,启吾足。”他只能当圣人或圣人的高足,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历代的英雄豪杰,当代的风流人物,是不会反省的。不只所作所为,一生中说过的话和写过的文章也早已被忘得干干净净了。
  (李金锋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陋巷集》一书,辛 刚图)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美国流行一种生活运动——“财务独立,提早退休”,也称“Fire运动”,即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的缩写。  这个运动要逃离两件事:费心、费时的工作和消费主义。它的基本逻辑是:无论赚多少钱,都要过极简的生活,以求储蓄率达到50%甚至更高。根据“4%原则”,当你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后,你就可以退休了。  “4%原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学
期刊
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个癌症病人要从加拿大转回来,因病情比较重,要坐飞机。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就想,病人能坐飞机,说明情况应该挺好的。我就跟朋友说,行,我给你安排一张床。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结果病人来了之后,我吓了一跳:病人躺在担架上,吸着氧,这分明是个垂危的病人。我就问是怎么来的。回答说是包了头等舱,把三个座位放下来,运送过来的,加拿大那边的医院还安排了一个医生和两个护士护送他回来。  病人到达后
期刊
我不知道,你看,雨下得非常可怕。一直在下雨,外面雨勢厚重,一片昏暗,这里,硕大的雨滴汇聚起来,硬邦邦地敲打着阳台,发出“啪啪”的声响,如同耳光,它们前赴后继地将彼此撞碎,真让人厌烦。此刻,窗框上面出现了一颗小雨滴。它在空中颤抖,天空把它撕扯成万千束暗淡的光芒,它不断变大,摇晃着,马上就要落下,但它没有落下,还没有落下。它伸出所有的指甲将自己紧紧抓牢,它不想落下,你会看见它的肚子渐渐鼓起,它咬住所有
期刊
“可以出门了。”叶赛尔拉着孙子的手对妻子说。  “走吧。”妻子说完,把一束猫头鹰羽毛插在孙子头上,再将孙子抱上马背。这是哈萨克族儿童举行上马礼的鲜明标志。  今天是叶赛尔和妻子为孙子精心挑选的好日子,叶赛尔将牵着马去拜访亲友。叶赛尔已经通知亲友们今天要给孙子举行上马礼。按照常规,他牵着马到达后,亲友们会热情地向孙子撒酸奶酪,送给他马鞍子和马鞭子,并把他抱上配好马鞍子的马背。有一句老话说,借马容易,
期刊
在斯坦福大学前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寫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里读到一个故事。  2012年,她和另一个斯坦福教授聊到孩子作业太多的问题。那个教授有3个孩子,有一回,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但3个孩子都有如山的作业没有完成。  怎么办呢?教授的解决方案是——1.上小学的孩子去睡觉。2.上初中的孩子去做小学作业。3.上高中的孩子去做初中作业。4.教授自己做高中作业。  (晚 风摘自作者的微博)
期刊
童年与少女时代老觉得母亲持家理务虽有条不紊,但过于吝啬,不够大方。  每有同学来我家吃饭,我都会自掏腰包,到烧腊店买包叉烧,拿进厨房里给她说:  “妈妈,是我的同学买来孝敬你的。”  母亲于是笑逐颜开,那一顿饭必然另加几味,弄得顶丰盛。  我呢,回头寻个借口,向父亲讨回那些“斩料”的钱,乐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  如果我不做此张罗,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母亲绝对不会因家中有客而多弄小菜。问她,老是答:
期刊
我是一个充满耐心的采珠渔民,潜入最深的水域,却常两手空空地浮出水面,脸色铁青。某个致命的东西,在诱惑着我去往思想的深渊,下到那最深的幽闭之处。我凝视着艺术之海,以此来度过我的一生。这片海上有人玩命挣扎,有人一帆风顺,但我只想自娱自乐,潜水去找那些无人需要的黄绿贝壳。我会將它们留给自己,用它们装点我小屋的墙壁。  (荒 木摘)
期刊
1  1986年,德国教授露特·梅尔辛来中国教我们表演课,课余我们带她吃烤鸭、涮羊肉、登长城,最后去看昆曲。看完昆曲以后她傻了,说中国原来有这么高级的表演。后来,她就找了当时北方昆曲剧院的蔡瑶铣老师学习昆曲。尽管学得很不好,但她一个60多岁的教授,还是很认真地去学,并且真的把学到的那些表演带到了课堂上。  她说,中国有这么好的表演,为什么在你们的话剧、戏剧舞台上看不见?2  我演了这么多年戏,但说
期刊
現居莫斯科的插画师安东·古季姆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非常独特,因为很难跟别人解释,他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画成一系列的漫画作品。
期刊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  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的?”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在老堡垒户开满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  我问老堡垒户:“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