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为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纯洁,色泽典雅,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器类丰富,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我国是世界上产生和使用玉器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玉器,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珍爱,而且倍受世界各国之青睐。因此,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块瑰宝。玉器不仅有实用、陈设、装饰和艺术欣赏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以显示权贵等级,象征平安、富贵、吉祥,甚至还有“驱魔避邪”的传说,进而赋予更加深不可测的神秘色彩。
促进玉器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其质地无瑕,色泽柔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进而成为德行高尚纯洁的象征。古人常把君子比作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因此,玉石的温润无瑕也便成为高尚人品的象征了。二是正如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中记载的:“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深得统治阶级的宝爱。他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角色,发挥着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玉器因器形不同,其功能作用也有明显的不同。新石器时代的壁,片状、圆形,中部有圆孔,产生于史前时期,延续到清代,是所有玉器中形状变化最小,延续时间最长,用途最广的一种,壁还有着重要的含义,就是权力、吉兆、吉祥的象征。琮是内圆外方的棱柱体,产生于史前时期,流行于商周时期。汉代以后极为少见。琮代表哺育人类的大地和母系先祖,即万变不离其宗。圭其形状比较复杂,有平首,弧状首和三角状首几种,是夏商周三代朝廷的重要礼器,汉代以后圭类几乎绝迹,明清两代又出现了不少的圭。璋在汉代为一种素面长方形片状尖斜首的玉器,即所谓“半圭为璋”,璋除礼器外,还能用来祭祀神灵,也可用于调兵遣将。璜出现于史前时期,延续至清代,在汉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作为佩玉而存在的。为弧状玉片。琥是一种虎形或饰有虎纹的玉饰。这六器是我国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属礼仪类玉器,玉蝉、九窍塞和汉代的玉衣、玉豚等属葬玉类;玉块、春秋时期的佩玉等则属于装饰类玉器。因地域的不同,面貌差异也很大,有些器形的功能至今仍神秘莫测。
黄河下游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既有生活用具,装饰用品,亦有祭祀器和仪仗器,虽大多无纹饰,但都很精美,开启了我国古代崇尚玉器的习俗。
商代是玉器品类最繁多的时期,使用广泛,以其古朴的造型和纹饰著称于世,是我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最有影响的是河南殷墟一带,归好一墓的玉器发掘品,多达755件,数量惊人,且造型优美独特,有奴隶也有主人,形态各具,为商代社会生活的实证。从一个商王妻室的墓葬中竟能有数量惊人的随葬玉器,可以推论,玉器已成为商代奴隶主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时期的玉制兵器也较多,有的则不是作战器物,而是王室的仪仗用器。
周代玉器体现礼法,等级制度最为明显,贵族所执礼器的尺寸和色泽都有严格地区分,在雕刻工艺方面,早期玉器在造型、纹饰上多承袭商代风格,中、后期开始有了变化。在洛阳出土的西周玉人,手带镣铐,显然为奴隶的形象,主人死后用以随葬,表明主人对奴隶的主权。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鹿、牛、虎、鱼、蝉等动物,做工精致,形神兼备,品类繁多,出土玉器达1300多件,可见玉器不但是奴隶主生前权力的象征,而且死后作为对豪权和财富的寄托。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这一古老的礼制用品,作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受到高度重视而被纳入伦理道德的范畴。玉器制作的内容和形制朝多元化发展演变,器物的造形、纹饰在承袭商周玉器的基础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装饰品,装饰纹样更加精细,线条流畅优美,卷曲相连,有的器物面部纹饰细如游丝,不滞不断,变转自如,走线规矩活泼,极见功夫。这个时期人们佩玉成风,君子以德比玉,则大多为礼仪用器。
汉代由于厚葬风的兴起,礼器减少,多为玉制的随葬器物和实用物。葬玉的使用也独具特色,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由2498个玉片用金线穿联而成,更为罕见的是,1978年临沂洪家店西汉墓出土的金镂玉套,是用金丝线将1140个玉片穿联而成的,玉质优良,制作精细,用玉片作殓服,起源于人们对金、玉的神话迷信,以寄托对死者的永不腐朽,是目前我国出土时代较早的一套,只有头罩、手套、脚套而没有上身和四肢的“金缕玉衣”。这种珍贵的随葬器物,足以显示了贵族的财富和权力。
唐代至宋元时期的玉器则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用玉器随葬历代相沿,只是到了明清时期用玉器制作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增多。清官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禹治水玉山”,重达一万零七百市斤,其形体规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细,为世所罕见。这个时期的玉器工艺在我国的治玉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我国玉器的发展也时起时落,但作为使用玉器最早的中华民族,不但将玉器大量使用于丧葬、礼仪、装饰、生活和作战,而且也将玉器融入语言文字和精神文化中。因此,我国古代的玉器崇尚已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促进玉器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其质地无瑕,色泽柔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进而成为德行高尚纯洁的象征。古人常把君子比作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因此,玉石的温润无瑕也便成为高尚人品的象征了。二是正如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中记载的:“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深得统治阶级的宝爱。他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角色,发挥着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玉器因器形不同,其功能作用也有明显的不同。新石器时代的壁,片状、圆形,中部有圆孔,产生于史前时期,延续到清代,是所有玉器中形状变化最小,延续时间最长,用途最广的一种,壁还有着重要的含义,就是权力、吉兆、吉祥的象征。琮是内圆外方的棱柱体,产生于史前时期,流行于商周时期。汉代以后极为少见。琮代表哺育人类的大地和母系先祖,即万变不离其宗。圭其形状比较复杂,有平首,弧状首和三角状首几种,是夏商周三代朝廷的重要礼器,汉代以后圭类几乎绝迹,明清两代又出现了不少的圭。璋在汉代为一种素面长方形片状尖斜首的玉器,即所谓“半圭为璋”,璋除礼器外,还能用来祭祀神灵,也可用于调兵遣将。璜出现于史前时期,延续至清代,在汉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作为佩玉而存在的。为弧状玉片。琥是一种虎形或饰有虎纹的玉饰。这六器是我国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属礼仪类玉器,玉蝉、九窍塞和汉代的玉衣、玉豚等属葬玉类;玉块、春秋时期的佩玉等则属于装饰类玉器。因地域的不同,面貌差异也很大,有些器形的功能至今仍神秘莫测。
黄河下游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既有生活用具,装饰用品,亦有祭祀器和仪仗器,虽大多无纹饰,但都很精美,开启了我国古代崇尚玉器的习俗。
商代是玉器品类最繁多的时期,使用广泛,以其古朴的造型和纹饰著称于世,是我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最有影响的是河南殷墟一带,归好一墓的玉器发掘品,多达755件,数量惊人,且造型优美独特,有奴隶也有主人,形态各具,为商代社会生活的实证。从一个商王妻室的墓葬中竟能有数量惊人的随葬玉器,可以推论,玉器已成为商代奴隶主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时期的玉制兵器也较多,有的则不是作战器物,而是王室的仪仗用器。
周代玉器体现礼法,等级制度最为明显,贵族所执礼器的尺寸和色泽都有严格地区分,在雕刻工艺方面,早期玉器在造型、纹饰上多承袭商代风格,中、后期开始有了变化。在洛阳出土的西周玉人,手带镣铐,显然为奴隶的形象,主人死后用以随葬,表明主人对奴隶的主权。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鹿、牛、虎、鱼、蝉等动物,做工精致,形神兼备,品类繁多,出土玉器达1300多件,可见玉器不但是奴隶主生前权力的象征,而且死后作为对豪权和财富的寄托。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这一古老的礼制用品,作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受到高度重视而被纳入伦理道德的范畴。玉器制作的内容和形制朝多元化发展演变,器物的造形、纹饰在承袭商周玉器的基础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装饰品,装饰纹样更加精细,线条流畅优美,卷曲相连,有的器物面部纹饰细如游丝,不滞不断,变转自如,走线规矩活泼,极见功夫。这个时期人们佩玉成风,君子以德比玉,则大多为礼仪用器。
汉代由于厚葬风的兴起,礼器减少,多为玉制的随葬器物和实用物。葬玉的使用也独具特色,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由2498个玉片用金线穿联而成,更为罕见的是,1978年临沂洪家店西汉墓出土的金镂玉套,是用金丝线将1140个玉片穿联而成的,玉质优良,制作精细,用玉片作殓服,起源于人们对金、玉的神话迷信,以寄托对死者的永不腐朽,是目前我国出土时代较早的一套,只有头罩、手套、脚套而没有上身和四肢的“金缕玉衣”。这种珍贵的随葬器物,足以显示了贵族的财富和权力。
唐代至宋元时期的玉器则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用玉器随葬历代相沿,只是到了明清时期用玉器制作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增多。清官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禹治水玉山”,重达一万零七百市斤,其形体规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细,为世所罕见。这个时期的玉器工艺在我国的治玉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我国玉器的发展也时起时落,但作为使用玉器最早的中华民族,不但将玉器大量使用于丧葬、礼仪、装饰、生活和作战,而且也将玉器融入语言文字和精神文化中。因此,我国古代的玉器崇尚已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