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孩子规划职业生涯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3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什么中学生普遍厌学?为什么高考生填报志愿时手足无措?为什么大学生一半以上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为什么他们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要频频跳槽?为什么许多事业成功者内心没有幸福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复杂的,但有一个原因不容否认:缺少职业规划。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与国外成熟的职业设计经验相比,国内的职业规划教育明显滞后。对此,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意识应融入整个人生历程,尤其提倡从中学开始。
  那么,中学生职业规划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家长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好、潜力和长处,又该怎样着力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专家、成长专家及职业规划业内人士。
  
  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本刊对郑州两所省示范性中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展开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考虑过未来职业问题,女生首选的职业是进外企当白领,男生首选职业是创业做老板。当被问到如何实现目标时,24.8%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67.9%的学生选择“先考上大学再说”,只有7.3%的学生能明确说出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当被问及以后上大学选什么专业时,36.5%的学生选择“不知道”,46.7%的学生选择“听老师和父母的”,只有16.8%的学生说出了明确的志愿,且都集中在计算机应用、金融、企业管理等热门专业。
  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教授、全球职业规划师刘毅博士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逾5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读专业不理想,近2成大学生对就读学校不满意,3成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热情不高,仅有3.4%的学生入学前了解所报专业。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因不满意所考入的大学或专业,最终选择复读、休学。更有甚者,不少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得报考技校,去学一门谋生的手艺,媒体称之为“回炉”。
  刘毅博士说:“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体现出我国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严重缺失。”他介绍,我国的职业规划仅出现在大学,被称为“就业指导”,中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职业教育。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是盲目的,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什么。进人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缺乏兴趣或不能胜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最终丧失了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很多大学生逃课退学、工作后频繁跳槽,也是这个原因。“因此,”他总结道,“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是当务之急。”
  关于职业规划的内涵,刘毅博士说:“西方有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说是人类的终极命题,用来解释职业规划正合适。”他进一步分析,“我是谁?”即中学生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排除外来压力,比如父母的期望、师长的教诲、将来就业的压力等,在冷静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来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我从哪里来?”即中学生要客观看待自己的过去,认清自己知识水平、见识、人生经历等,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到这一点,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不再怨天尤人,好高骛远。“我要到哪里去?”即在真正明白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制订出自己的人生计划,并能够把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结合起来,长期计划为目标,短期计划为阶段,由此出发,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欣涛介绍,职业规划教育发源于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逐渐成熟。当时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生涯教育”,按照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如今,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职业规划已被列入必修课,贯穿于中学、大学教育全过程。
  王欣涛说,中国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只有不到十年时间,且迫于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压力,进展缓慢,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参与。“职业规划虽然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但与中国传统思想并不矛盾,”王欣涛引经据典,“西方有句谚语:‘不知道去哪里,你多半哪里也去不了。’《礼记·中庸》上则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看,东西方不谋而合嘛。”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岷教授指出,充分了解孩子是家长帮助孩子规划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说:“家长盲目左右孩子的职业选择最为有害。有的家长有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有的家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盲目给孩子安排工作,有的家长在帮孩子选专业时忽视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具体情况,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或就业前景乐观的专业,往往造成孩子偏离职业航向。”
  樊教授介绍,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四个方面入手,详细、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个性,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寻求专业职业规划师的指导。
  第一,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情感,是激励人行动的动力之一。兴趣在职业发展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比如,喜欢与工具打交道的孩子,可能会喜欢木工、车工、钳工、机器修理、建筑工、裁缝等职业;喜欢与人交往的孩子,可能喜欢做推销员、服务员、采购员、营业员、记者等。喜欢与文字符号打交道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当会计、出纳、打字员、校对员、档案管理员或图书管理员。
  第二,能力。职业因工作性质、内容和环境的不同,对人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而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占优势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学习能力强的孩子,适合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如科研、设计、策划和管理等;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可以从事教师、播音员、演员、作家、营业员、服务员等工作;计算能力强的人,可以考虑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考虑纺织工、计算机操作员、打字员、裁缝、外科医生、雕刻家、钢琴家等职业。
  第三,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特征的表现。一般来讲,多血质类型的人对人热情,但情绪不稳定,思维敏捷,善于交际,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企业负责人、节目主持人、售货员、服务员、咨询员、导游等。胆汁质类型的人性情直率,善于表达,处事果断,但情绪急躁,办事简单,适合从事那些环境不断变化的职业,如导游、地质勘探、外事接待等工作。粘液质类型的人克制能力较强,生活有规律,安静稳重,善于沉思,有耐久力,适宜从事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如财会、木工、修理工、驾驶员、操作工等,也可以从事科研工作和一些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工作, 如工程技术人员、编辑、教师、医生、列车员、管理工作等。抑郁质类型的人情绪稳定,善于观察别人或事务的微小细节,对外界事物反应慢,处世谨慎,适宜从事需要耐心、细心的职业,如校对、统计、打字、秘书、化验、图书管理等。
  第四,性格。性格是人和职业相适宜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职业需要由相应的性格的人来承担,因此,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对其职业选择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易变型性格者喜欢从事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和严格的程序的职业,如演员、记者、推销员等。重复型性格者喜欢从事有固定的活动方式、有严格的规则和标准的职业,如印刷工、纺织工、机械工、装配工、油漆工、会计、打字员等。顺从型性格者喜欢从事由别人计划指导并负责的工作,如机关、公司的一般职员、秘书等。独立型性格者喜欢从事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的职业,如律师、警察、企业老板等。劝服型性格者喜欢从事与他人交往,影响并改变他人的职业,如教师、辅导员、宣传工作者、作家等。表现型性格者喜欢从事能表现自己才华的职业,如音乐工作者、演员、美术工作者等。
  “人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樊教授强调,“因此,家长在了解孩子、分析孩子个性的过程中切忌简单武断,对号入座,而应该全面收集孩子的动态信息,然后在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合理规划孩子的职业生涯。其实,职业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还要不断验证、修改,因为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六项内容五个步骤
  
  吴志兰女士是北京人大附中的专职职业规划师,兼职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她还是国内第一个将职业规划引入中学课堂的人。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她认为中学生职业规划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家长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 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确立理想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和基础的职业技能。
  2 引导孩子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的过程,有意识地锻炼其查找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等能力。
  3 鼓励孩子与相同职业理想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各种与职业目标有关的信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为以后步入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人际关系圈做好铺垫。
  4 家长应充分整合、利用既有资源,为孩子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5 鼓励孩子参加与职业目标有关的学校社团,并尽力提供帮助。
  6 具体指导孩子选择专业,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适合的专业和学校。
  吴志兰说:“其实,职业规划并不神秘,其专业性强主要体现在复杂性上。专业职业规划师采用的量表测试等技术,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全面、客观、具体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这方面,家长比专业职业规划师更有优势,所以,家长提供的信息更有价值。”关于职业规划的具体步骤,吴志兰从中学生的角度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一是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学生要尽量选择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适宜的职业,多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划,就是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吴志兰举例分析。“爱因斯坦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平平,希腊文和拉丁文老师很厌恶他,公开骂他长大后肯定没出息,甚至想把他赶出校门。但爱因斯坦对数学、几何和物理有浓厚的兴趣,凭借他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有读完,但他凭自己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天分,开发出微软操作系统,成为世界首富。还有许多在校成绩平平的同学,走向社会后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都是因为他们找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二是认识职业。通过查找信息,与从事该职业的人、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交流,参加相关的职业体验,获取职业知识。学生弄清职业规划的具体问题后,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职业,确定该职业是否适合自己,而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自体验。
  “你玩过拼图游戏吧?”吴志兰风趣地说,“每块拼图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形状却绝不相同,而且缺了哪一块都拼不成完整的大图。每个人,的职业目标就像一个个小拼块,只有在社会需求这一特定板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组成完整的社会,个人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不能只是单纯地考虑自己的需求,当它不属于社会需求这一特定板块时,是很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得到实现的。生活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需求也跟着不断演变,因此,我们还必须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比如,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政策中,把握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当我们把‘大我’与‘小我’统一起来时,就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吴志兰介绍,在美国,小学就有大量的职业介绍,每年4月22日是国家法定的“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家长要把孩子带到单位,了解成年人的职业生活和社会上的种种行业。中国家长应该借鉴美国家长的经验,把帮助孩子拓展职业视野列入家庭活动日程。
  三是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生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只有逐步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从事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社会实践及职业发展道路。
  “有些家长认为,职业规划对中学生来说为时过早,担心造成孩子偏科。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吴志兰说,“国家对基础教育科目的设计是有科学依据的,职业规划并不是鼓励学生侧重或放弃哪一科。新课标教材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职业取向的多样性,设计了选修课,无疑是职业规划教育的福音。再者说,如果学生深入认识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肯定会意识到知识全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纠正偏科。”
  四是进行职业决策。当前面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并掌握大量信息后,学生再进行职业决策,就会科学地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吴志兰再次强调,职业决策时家长一定要慎重,最好寻求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帮助。
  五是反馈修正。即根据自我发展、社会变迁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修正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就会越来越明确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吴志兰解释道:“所谓职业锚,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她说,职业规划的意义在于建立目标,树立信心,但它不是万能的,只是走向成功的辅助手段,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自2015年起,福建省就明确规定:严禁将手表带进考场,否则按违纪处理,所考科目以零分计。6月8日,一名考生因疏忽将手表带进考场,然后举手向老师示意,并将手表交给了老师,可令她意外的是,该科还是被判为零分。事件曝光后,很多网友为这位考生鸣不平,认为该考生并没有作弊,监考老师的做法有点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规则的制定本是为了维护考场的公平,学生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将手表带到了考场
Last month,my husband and I completed what some of our friendsconsidered a fool’s errand:a 32-day,5,232-mile camping tripfrom Louisiana to California and back with three children in ourVolkswagen Van.
Drytooling在国内开始有10年了,但发展很慢,它总是伴随着攀冰而生。北京白河有几条线路,最经典的一条是在Beginner峡谷(难度M8)。四川双桥沟有十来条线路,西安边上的秦岭和太行山一带同样拥有很大的线路开发潜力。国内目前大多是攀冰的人在搞这项运动,参与者屈指可数。由于气候原因,我国南方终年难见冰,因此有一种观念正在流行:在南方想攀冰就搞Drytooling。同样,炎夏来临之季,如果还想
我女儿畅畅从小就很倔强,主意也自己拿,想好了要做一件事,不管你好言相劝也好,严厉阻止也罢,她都不为所动,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来。我为此非常苦恼,有时真想狠狠教训她一顿,可转念一想,教训她只能让她表面服从,不会让她心服,甚至还会引起不良后果。如何让孩子改掉倔强不听话的毛病呢?我很犯愁。  一天,我让畅畅帮我做家务,擦地板,没想到她刚擦了一半,有同学来找她玩,她竟扔下墩布就往外跑,任我喊破嗓子也没用。我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年复一年,中国人一过就是几千年,已经形成了春节文化。我们从一些民谣中就能看出民间过年这个习俗的特点。例如,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一,天天都有说法。这是民间过年千家万户都要做的事情,已经积淀成
“陪读”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关键词之一。有多少家长正在给孩子当陪读,又有多少家长正准备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家做孩子的后勤部长,不得而知,但是,这些家长应该明白,陪读是把双刃剑,有可能帮助孩子成长,也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结果如何,要看家长的道行。让我们来看看江西家长李金木的陪读故事。  李金木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他初中没有毕业就踏入了社会,不久发家,涉足制酒、家具、
金鱼死了  若若爸来到一个新城市工作,第二年他把老婆孩子接来,若若理所当然地转到了一所新的幼儿园。  在原先的幼儿园里,若若有许多好朋友,他和朋友们玩游戏、唱歌,非常开心。可是现在到了这个幼儿园,他谁也不认识,也不知道怎么玩——这个幼儿园里小朋友玩的游戏他不会,他们说的方言他也听不懂。若若只认识老师,但老师要照顾幼儿园里的很多小朋友,和若若一天说的话超不过五句。  最让若若难过的是,有一次老师带小
儿童情绪教育是指培养孩子体验他人情绪、控制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遗憾的是,中国家长普遍忽视情绪教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致使问题儿童越来越多。那么,怎样实施情绪教育呢?让我们借鉴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编者     美国:自我控制是人生基础课  奥斯丁是我的一位美国友人的孩子,今年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儿子偷钱,还百般抵赖  一天早上上班,我发现钱包里的钱少了一百元。我平时是个马大哈,少一百二百的一般不会知道,但是这次因为前天晚上刚好清点过,头一天又没花什么钱,所以记得非常清楚。  我问老公,老公说没拿,我俩马上同时想到了儿子。因为,前天晚上,儿子找他的市民卡,当时,他翻了我的钱包,还把其他一些卡拿了出来,然后又放回去了。昨天一早,老公发现儿子把我的包背到他的房间,然后将门锁上。老公说,当时他敲
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在亲子矛盾中,很多冲突事件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而在众多不合理要求中,家长将自己早年未能实现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现象占很大比例。殊不知,家长这样做很容易挤占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过度要强的女孩  14岁女孩陆佳是一名初二学生,因为三番五次拒绝上学而被母亲带到我的咨询室。第一次见面,陆佳外表腼腆和内心的要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像怀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