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来源 :大众科学·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生气;发展;创新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憑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景: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百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 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例《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独特的外形描写,《桂林山水》非常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維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参考文献;
  [1]康姗姗. 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J]. 考试周刊, 2007(39):27-28.
  [2]王红. 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4(5):65-65.
其他文献
摘 要:复习课,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欠缺,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复习课的设计直接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视野和专业高度,一节精彩的复习课是教师的积累和专业修炼的结晶。本文就如何上好一节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教学设
期刊
摘 要:事情的开始往往就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良好的课程导入也是一节优秀数学课的起始。若教师能在课堂的导入阶段通过合理的内容预设,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就能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打好基础。若教师没有能够做好课堂导入,就会使得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收到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导入方法的研究出发,介绍了三种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这样回答:“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1、2年级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的要求。可大家是否计算过,在小学期间,1、2年级的学生每天只需阅读70字,3、4年级的学生每天阅读量是5
期刊
摘 要: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时代性和社会性、亲情性和感染性、针对性和随机性、连续性和一贯性、权威性和专制性,因此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性格行为千差万别,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从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教研究者三方面着手,分析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
期刊
摘 要: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所喜爱的绘画形式之一。儿童水墨画取自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宝库,又不属于传统中国画的范畴,仍应归属于儿童画的一种,只是借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一些技法的儿童画。大量的事实证明,儿童掌握一些水墨画的知识与技巧后所描绘出的形象,总是那么朴实、天真烂漫、可爱动人。  关键词:儿童;游戏;水墨画教学;想象力  课标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文中,作者从五大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孕育孩子的健康心灵。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效课堂、核心素养”等词语成为教育界的高频热词,英语教学也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由内容到形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英语兴趣,发展学生英语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愉快教学法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历年高考中,立体几何及其相关的证明问题都是数学科目的重点中的重点,除证明面与线,线与线,面与面的平行和垂直之外,二面角角度的求法也是历年来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标配”。很多学生在证明面线、面面和线线的平行与垂直方面掌握得较为完备,但是却在求二面角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着重研究如何求立体几何证明大题中的二面角问题,以保证学生们能够在立体几何的高考题目上拿到满分。  关键词:立
期刊
摘 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模块,深度阅读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深度阅读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加阅读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进行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与思维方式。经过深度阅读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与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十二五”的召开,国家加大了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的生成与构建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生成促进建构,从学习内容方式,分类迁移等入手,重点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进行铺设开去。  关键词:人文;建构;语文素养;教学观  一、学习与教学  灌输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将标准答案直接授予学生,学生完全没有经过只是建构过程,进而不能在实际环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