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市盈率较高的医疗与卫生等领域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向值得保持高度关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业的总市值大幅下降,但在2009年有所回升,且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截至2017年底,排名前3000位企业的总市值约为66万亿美元(图1)。然而,不同行业的增长程度有显著差异,反映出各个行业的经营环境以及市场预期的差异。我们基于彭博数据库,通过分析全球市值排名前 3000 位企业的行业分布和增长情况,就全球产业发展潮流以及高增长领域进行了总结。
总体来看,2011年底(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增长阶段)至2017年底期间,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业的总市值增长了0.7倍。我们将企业分为4大类:(1)信息技术类(软件、服务、设备、基础设施);(2)B2C类(消费品、零售、消费者服务);(3)B2B类(基本原材料、资本品、资源、企业服务);(4)金融和房地产类。
如图2所示,2011-2017年,信息技术、B2C、金融和房地产类企业总市值均增长了约1倍,超过同期平均水平。而相比之下,B2B类企业同期仅增长了0.3倍,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从各类企业市值占比变化来看,B2B类企业市值占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而B2C类企业市值占比增长了3.9个百分点。B2C类企业的“存在感”明显上升(图3)。
企业市值受两大因素影响:当前盈利能力和对未来盈利(包括风险)的预期。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可以通过市盈率(市值/盈利)这一简单而广泛使用的指标来衡量。考虑到一些企业因为递延事项导致当年财务报告利润下降,我们通过2017年底的市值除以2011-2017年期间最大的年度净利润来计算2017年的市盈率。此外,有时候对企业未来的过度乐观预期会导致市值虚高,但总的来说,市值是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对企业进行估值的主要工具,即使投资者的预期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但市值仍是进行企业比较的有效工具。
在排除了上述情况之后,企业利润增长与市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会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行业中,增长预期最高的行业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该行业属于信息技术类。全球市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4家属于这个行业,分别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截至2017年底市值排名第2位)、微软(第3位)、脸书(第5位)和腾讯(第6位)。2011-2017年,上述4家企业的加总净利润、市值分别增长了0.4倍、2.2倍,2017年平均市盈率高达38.2(图4)。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并不局限于3000家全球领先企业的范围。除上述4家企业之外,同期所有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企业的市值增长了1.2倍,市盈率升至31.6。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是信息技术类的另一个子行业,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全球最具价值公司苹果。2011-2017年,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分别增长了0.4倍和1倍,市盈率升至22.3,超过了全产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电信行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分别仅增长了0.2倍和0.1倍,市盈率仅为11.3。而综观整个信息产业,2011-2017年,上市企业的合计净利润增长了0.3倍、市值增长了1倍,市盈率为 22.8,也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
B2C类企业可以分为两类:(1)净利润低增长但市盈率偏高的行业,如零售、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2)净利润高增长但市盈率偏低的行业,如电子和电气设备、个人和家庭用品。从整体来看,2011-2017年,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了0.3 倍、市值增长了1倍、市盈率为 22.9,均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
从B2B类企业的表现来看,很多子行业的企业净利润在2011-2017年间有所下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精炼以及采矿业,市盈率分别为8.6和10.9。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业务扩张以及2002年之后的资源价格上涨,B2B类企业的市值此前大幅上涨,但自2010年以来,B2B类企业的市值一直在低位徘徊。
对于金融和房地产类企业而言,尽管净利润增长强劲,但市盈率仍处于低位(在10-15之间),这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行业未来增长的预期较低。得益于盈利能力的改善,截至2017年底,該类企业的市值较2011年增长了1倍。其中,提供支付结算和消费信贷的消费金融企业,净利润和市值分别增长了0.3倍和1.7倍,市盈率达到23.9,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B2C类企业的存在感不断提升。2011-2017年,与消费者有直接联系的零售企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分别增长了0.2 倍和1倍。其中,亚马逊、阿里巴巴、NETFLIX(在线流媒体提供商)和京东等在线零售商的增长尤为强劲,这4家企业的市值同期增长了7.4倍,市盈率达到59.8,如此高的估值反映出投资者看好其未来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以实体店为主的其他零售企业的市值增长了0.4倍,市盈率为22.1,在B2C类企业中相对较低。全球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沃尔玛也不例外。截至2017年底,沃尔玛市值较2011年增长了0.4倍,市盈率仅为17.2,低于实体零售企业的平均水平。类似的,7-11便利店母公司7&I控股的市盈率为20.9,市值增长了0.5倍,在B2C类企业中也相对较低。
消费品制造商的表现也优于实体零售企业。2011-2017年,电子和电器设备行业的净利润增长了1倍,市值增长了1.6倍,显示出高增长态势。个人和家庭用品行业的净利润和市值也都增长了0.9倍。其中,玩具制造行业(主要是游戏开发企业,如任天堂、动视暴雪、艺电)值得关注,尽管净利润仅增长了0.2倍,但市值增长了1.7倍,市盈率也高达54.6,今后将成为高成长领域。 如前所述,零售商特别是实体零售商的增长预期较低。但一些SPA(自有品牌服装零售商,一种设计、生产、销售自有品牌服装的运营模式),如Inditex公司 (主要品牌Zara)、迅销公司(优衣库)、宣得利控股,同期市值分别增长了1.1倍、1.2倍和2倍。这3家企业的平均市盈率约为3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预期。
此外,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的净利润仅略微增长了0.1倍,虽然市值增长了1倍,但市盈率仅为13.2,在B2C类企业中处于极低的水平。从领先汽车制造企业的市盈率来看,丰田汽车仅为10.5,而大众、戴姆勒和宝马的市盈率甚至低于10。低估值反映出市场对于该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在各国转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共享商业模式出现的背景下。
在B2C类企业中,市场对医疗与健康相关行业的未来增长前景具有较高期望值。其中,截至2017年底,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了0.3倍、市值增长了1.5倍,市盈率达到27。此外,虽然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的净利润仅为2011年的80%,但市值增长了1倍,市盈率更是达到25.6。
个人和家庭用品行业包括消费品和化妆品制造商(如联合利华、欧莱雅、雅诗兰黛)以及服装、日用品、休闲用品和家具制造商。截至2017年底,全球市值前3000家企业中有29家企业属于该行业,净利润和市值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1.1倍和1倍。日本化妆品公司(如资生堂、高斯、宝丽奥蜜思控股)的估值有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的重视带动了其在亚洲地区的销售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日本企业的市值增长超过了净利润增长,而平均市盈率则是截至2017年底3000家企业中最高的,达到57.1。与此同時,耐克、阿迪达斯、北面等体育用品制造商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因为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健康相关领域的企业增长潜力极大。截至2017年底,该类别企业有8家进入全球市值前3000名榜单,市值较2011年增长了1.3倍,市盈率达到30。
近年来,食品和饮料制造企业依靠具有健康功效的产品实现了增长,2011-2017年,市值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0.6倍和0.2倍,市盈率达到25.9。尽管雀巢和可口可乐等很多企业的利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一些功能性食品和饮料制造商(如怪物饮料公司、嘉里集团、养乐多株式会社)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乳制品生产商(如中国内蒙古伊利集团、越南乳制品公司)的表现拉高了整个行业的市盈率。目前,这个行业的主要企业的估值都很低,他们加大了并购力度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健康食品需求。投资者对此类交易的评估将反映在未来的市值中。
由此可见,对于市盈率较高的医疗与卫生等领域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向值得保持高度关注,其业务范围也将扩大至更多行业。为了能够捕捉高成长领域,需要打破产业框架的限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洞悉全球产业发展潮流。
(作者为三井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业的总市值大幅下降,但在2009年有所回升,且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截至2017年底,排名前3000位企业的总市值约为66万亿美元(图1)。然而,不同行业的增长程度有显著差异,反映出各个行业的经营环境以及市场预期的差异。我们基于彭博数据库,通过分析全球市值排名前 3000 位企业的行业分布和增长情况,就全球产业发展潮流以及高增长领域进行了总结。
分行业市值变动情况
总体来看,2011年底(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增长阶段)至2017年底期间,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业的总市值增长了0.7倍。我们将企业分为4大类:(1)信息技术类(软件、服务、设备、基础设施);(2)B2C类(消费品、零售、消费者服务);(3)B2B类(基本原材料、资本品、资源、企业服务);(4)金融和房地产类。
如图2所示,2011-2017年,信息技术、B2C、金融和房地产类企业总市值均增长了约1倍,超过同期平均水平。而相比之下,B2B类企业同期仅增长了0.3倍,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从各类企业市值占比变化来看,B2B类企业市值占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而B2C类企业市值占比增长了3.9个百分点。B2C类企业的“存在感”明显上升(图3)。
企业市值受两大因素影响:当前盈利能力和对未来盈利(包括风险)的预期。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可以通过市盈率(市值/盈利)这一简单而广泛使用的指标来衡量。考虑到一些企业因为递延事项导致当年财务报告利润下降,我们通过2017年底的市值除以2011-2017年期间最大的年度净利润来计算2017年的市盈率。此外,有时候对企业未来的过度乐观预期会导致市值虚高,但总的来说,市值是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对企业进行估值的主要工具,即使投资者的预期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但市值仍是进行企业比较的有效工具。
在排除了上述情况之后,企业利润增长与市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会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行业中,增长预期最高的行业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该行业属于信息技术类。全球市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4家属于这个行业,分别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截至2017年底市值排名第2位)、微软(第3位)、脸书(第5位)和腾讯(第6位)。2011-2017年,上述4家企业的加总净利润、市值分别增长了0.4倍、2.2倍,2017年平均市盈率高达38.2(图4)。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并不局限于3000家全球领先企业的范围。除上述4家企业之外,同期所有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企业的市值增长了1.2倍,市盈率升至31.6。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是信息技术类的另一个子行业,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全球最具价值公司苹果。2011-2017年,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分别增长了0.4倍和1倍,市盈率升至22.3,超过了全产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电信行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分别仅增长了0.2倍和0.1倍,市盈率仅为11.3。而综观整个信息产业,2011-2017年,上市企业的合计净利润增长了0.3倍、市值增长了1倍,市盈率为 22.8,也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
B2C类企业可以分为两类:(1)净利润低增长但市盈率偏高的行业,如零售、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2)净利润高增长但市盈率偏低的行业,如电子和电气设备、个人和家庭用品。从整体来看,2011-2017年,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了0.3 倍、市值增长了1倍、市盈率为 22.9,均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
从B2B类企业的表现来看,很多子行业的企业净利润在2011-2017年间有所下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精炼以及采矿业,市盈率分别为8.6和10.9。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业务扩张以及2002年之后的资源价格上涨,B2B类企业的市值此前大幅上涨,但自2010年以来,B2B类企业的市值一直在低位徘徊。
对于金融和房地产类企业而言,尽管净利润增长强劲,但市盈率仍处于低位(在10-15之间),这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行业未来增长的预期较低。得益于盈利能力的改善,截至2017年底,該类企业的市值较2011年增长了1倍。其中,提供支付结算和消费信贷的消费金融企业,净利润和市值分别增长了0.3倍和1.7倍,市盈率达到23.9,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
B2C类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B2C类企业的存在感不断提升。2011-2017年,与消费者有直接联系的零售企业的净利润和市值分别增长了0.2 倍和1倍。其中,亚马逊、阿里巴巴、NETFLIX(在线流媒体提供商)和京东等在线零售商的增长尤为强劲,这4家企业的市值同期增长了7.4倍,市盈率达到59.8,如此高的估值反映出投资者看好其未来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以实体店为主的其他零售企业的市值增长了0.4倍,市盈率为22.1,在B2C类企业中相对较低。全球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沃尔玛也不例外。截至2017年底,沃尔玛市值较2011年增长了0.4倍,市盈率仅为17.2,低于实体零售企业的平均水平。类似的,7-11便利店母公司7&I控股的市盈率为20.9,市值增长了0.5倍,在B2C类企业中也相对较低。
消费品制造商的表现也优于实体零售企业。2011-2017年,电子和电器设备行业的净利润增长了1倍,市值增长了1.6倍,显示出高增长态势。个人和家庭用品行业的净利润和市值也都增长了0.9倍。其中,玩具制造行业(主要是游戏开发企业,如任天堂、动视暴雪、艺电)值得关注,尽管净利润仅增长了0.2倍,但市值增长了1.7倍,市盈率也高达54.6,今后将成为高成长领域。 如前所述,零售商特别是实体零售商的增长预期较低。但一些SPA(自有品牌服装零售商,一种设计、生产、销售自有品牌服装的运营模式),如Inditex公司 (主要品牌Zara)、迅销公司(优衣库)、宣得利控股,同期市值分别增长了1.1倍、1.2倍和2倍。这3家企业的平均市盈率约为3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预期。
此外,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的净利润仅略微增长了0.1倍,虽然市值增长了1倍,但市盈率仅为13.2,在B2C类企业中处于极低的水平。从领先汽车制造企业的市盈率来看,丰田汽车仅为10.5,而大众、戴姆勒和宝马的市盈率甚至低于10。低估值反映出市场对于该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在各国转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共享商业模式出现的背景下。
高成长的医疗与卫生行业
在B2C类企业中,市场对医疗与健康相关行业的未来增长前景具有较高期望值。其中,截至2017年底,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了0.3倍、市值增长了1.5倍,市盈率达到27。此外,虽然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的净利润仅为2011年的80%,但市值增长了1倍,市盈率更是达到25.6。
个人和家庭用品行业包括消费品和化妆品制造商(如联合利华、欧莱雅、雅诗兰黛)以及服装、日用品、休闲用品和家具制造商。截至2017年底,全球市值前3000家企业中有29家企业属于该行业,净利润和市值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1.1倍和1倍。日本化妆品公司(如资生堂、高斯、宝丽奥蜜思控股)的估值有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的重视带动了其在亚洲地区的销售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日本企业的市值增长超过了净利润增长,而平均市盈率则是截至2017年底3000家企业中最高的,达到57.1。与此同時,耐克、阿迪达斯、北面等体育用品制造商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因为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健康相关领域的企业增长潜力极大。截至2017年底,该类别企业有8家进入全球市值前3000名榜单,市值较2011年增长了1.3倍,市盈率达到30。
近年来,食品和饮料制造企业依靠具有健康功效的产品实现了增长,2011-2017年,市值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0.6倍和0.2倍,市盈率达到25.9。尽管雀巢和可口可乐等很多企业的利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一些功能性食品和饮料制造商(如怪物饮料公司、嘉里集团、养乐多株式会社)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乳制品生产商(如中国内蒙古伊利集团、越南乳制品公司)的表现拉高了整个行业的市盈率。目前,这个行业的主要企业的估值都很低,他们加大了并购力度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健康食品需求。投资者对此类交易的评估将反映在未来的市值中。
由此可见,对于市盈率较高的医疗与卫生等领域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向值得保持高度关注,其业务范围也将扩大至更多行业。为了能够捕捉高成长领域,需要打破产业框架的限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洞悉全球产业发展潮流。
(作者为三井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