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商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新的外贸形势下,如何上好这门课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从选用合适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考核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国际商务》这门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国际商务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3-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速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以传统贸易实务操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国际商务》这门课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熟悉国际商务的理论和实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统上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从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角度入手设计培养目标和方案,未能从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国际商务》这门课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化视野,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全面看待国际商务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和理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国际商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原版教材正是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体现。因此,选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可以迅速与国际接轨,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比如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Charles Hill教授撰写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该教材自1994年出版以来,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已成为国际商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著作,被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该书每章从开篇案例开始,体例清晰,内容充实,适时插入management focus,并在章节结尾增加implication for managers专栏,每章后还附有research task 和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总的来看,本教材内容全面,案例丰富,难度适中,十分便于学生学习。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对本门课安排了36或48个学时,而《国际商务》这门课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和相关理论,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又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部分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有所重合,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必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强化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突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对重合的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同时引入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并与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辅以观看网络视频资料。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分组找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pt并向全班同学介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此外,合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不仅提高可以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本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发布、教学文件、试题库、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平时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教学建议的搜集等工作也通过该教学网络平台完成。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由于本门课实践性较强,通过卷面考试很难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本门课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总评成绩可以按照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课程结业报告占50%的比例来确定。平时成绩主要有课后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构成,其中课后作业要求必须由3-4名同学组成的小组完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作业。要求学生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独立完成课程结业报告,并鼓励用全英文撰写。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仍然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如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克服。
参考文献:
[1]牛芳.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8):25-28.
[2]唐洪俊、曹杰. 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95-97.
【关键词】国际商务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3-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速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以传统贸易实务操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国际商务》这门课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熟悉国际商务的理论和实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统上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从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角度入手设计培养目标和方案,未能从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国际商务》这门课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化视野,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全面看待国际商务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和理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国际商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原版教材正是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体现。因此,选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可以迅速与国际接轨,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比如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Charles Hill教授撰写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该教材自1994年出版以来,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已成为国际商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著作,被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该书每章从开篇案例开始,体例清晰,内容充实,适时插入management focus,并在章节结尾增加implication for managers专栏,每章后还附有research task 和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总的来看,本教材内容全面,案例丰富,难度适中,十分便于学生学习。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对本门课安排了36或48个学时,而《国际商务》这门课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和相关理论,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又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部分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有所重合,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必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强化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突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对重合的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同时引入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并与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辅以观看网络视频资料。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分组找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pt并向全班同学介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此外,合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不仅提高可以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本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发布、教学文件、试题库、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平时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教学建议的搜集等工作也通过该教学网络平台完成。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由于本门课实践性较强,通过卷面考试很难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本门课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总评成绩可以按照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课程结业报告占50%的比例来确定。平时成绩主要有课后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构成,其中课后作业要求必须由3-4名同学组成的小组完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作业。要求学生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独立完成课程结业报告,并鼓励用全英文撰写。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仍然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如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克服。
参考文献:
[1]牛芳.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8):25-28.
[2]唐洪俊、曹杰. 大学本科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