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苦卤化工产业现状及展望

来源 :盐科学与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回顾了海盐苦卤化工企业产品结构,分析了现有技术和产业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海盐苦卤综合利用新工艺,大大降低能耗,提高氯化钾、氯化镁的收率,以副产硫酸钙生产的缓控释钾钙肥附加值较高,以老卤为原料可制备高纯镁砂和PVC.新工艺不仅为苦卤化工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也有望实现苦卤化工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并为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标准关系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选取、建设投资及运行维护,科学合理地制定排放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30个省(区、市)已发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的适用范围、分级分类情况、污染物控制指标选取及限值、监测采样方法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存在适用范围及分级分类不科学、指标限值区域化不明显、监测及采样方法不明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根据功能分区及处理规模科学制定分级分类标准,因地制宜地选取污染物控制指标,指标限值应做到宽严相济,
梳理我国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95-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等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技术领域起步较晚,文献数量不多,研究基础较薄弱,领军人物和核心研究团队还比较缺乏;应急处理技术主要集中在水环境领域,聚类分析发现,应急处理技术研究主要围绕应急监测、技术筛选、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等方面开展,关键词聚类时间线显示,未来发展
文章综述了近30a来测定食盐中钙元素的各种方法,探讨了测定食盐中钙元素的发展之路.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还有容量法、比浊法、分光光度法、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法、鳌合树脂分离富集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并分别介绍了其优、缺点.
以井矿盐卤水为研究对象,说明卤水净化预处理对制盐生产的重要性,阐述絮凝剂对净化工序的影响及使用絮凝剂的必要性,研究絮凝剂使用对物料沉降的影响.
文章介绍一种盐湖卤水在蒸发浓缩阶段直接经过除杂处理得到富锂卤水的工艺.原始卤水在盐田滩晒过程中,通过加入试剂去除原卤中的SO42-、B2O3等杂质,得到碳酸锂产品的生产原料—富锂卤水.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我们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始终坚持办刊宗旨,努力创办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期刊继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成功入围2021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rn辞旧迎新之际,《盐科学与化工》也迎来了它50岁的生日!回顾期刊的成长历程,可谓是“创新中融合,融合中发展,在融合与创新中寻求突破”.
期刊
文章主要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对水中氨氮的分解效果.实验以采用水中添加(NH4)2SO4作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对氨氮进行降解.结果表明,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水,水质中的NH3-N去除率达63.75%.
以某工厂工业园区的含硫酸钠盐废水为原料,通过蒸发浓缩、过滤,得到色度超标的固体废盐.采用洗涤与催化氧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废盐液进行净化操作,使废盐液的色度和COD值得到明显的改善,达到膜分离系统的进样要求,盐液再经过膜分离处理后方可回用.同时将该处理方法进行了放大设计,制定了相关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初步预算了工业化应用的投资成本.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三元体系Na2CO3-NaF-H2O在278.15 K和333.15 K下的相平衡关系,测定该体系各物质组分的溶解度及平衡液相密度和pH值,根据溶解度数据绘制了相图及物理参数—组分含量变化图,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对平衡固相进行分析.实验结果,278.15 K和333.15 K下三元体系Na2CO3-NaF-H2O中均未有复盐和固溶体产生,属于简单共饱型体系.平衡相图中包含了1个共饱点,3条单变量曲线,1个液相区,3个结晶区,1个混合结晶区,1个全固相区.碳酸钠对氟化钠有盐析作用,且碳
以六水氯化镁为镁源,碳酸钠为沉淀剂,室温下通过沉淀法来降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镁含量.考察了不同碳酸钠加入量的降镁效果以及在降镁过程中是否会对锂离子产生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得到产物的物相、组成以及母液中镁离子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固体产物主为三水碳酸镁,且在以摩尔比为1 ∶ 1.0为界,当小于1 ∶ 1.0,所得产物中存在锂离子,而大于等于1 ∶ 1.0时,产物中不存在锂离子.这一实验结论对实现镁的降低和锂资源的利用具有潜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