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12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指导,99艺术网主办的为期一天的“第五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CAMS 2014)”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结合的形式,以“转型:艺术市场的未来之路”为主题,围绕“碰撞:全球艺术品市场新形象”“融合:艺术市场经营的多元化”“渗透:艺术收藏与消费的共生”三个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及圆桌讨论。赵旭、温桂华、蔡金青、刘尚勇、董国强、王镇华、程昕东、刘益谦、王中军、朱绍良、陆忠、唐炬等国内一线拍卖界人士、画廊领军人物及资深收藏家参与了演讲与话题讨论。
调整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碰撞:全球艺术品市场新形象”的议题中,刘幼铮用2009年以来的艺术市场数据分析判断——“金融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两个标准。”蔡金青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艺术市场的全球化;二是网络技术、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艺术品的交易。而新兴市场从十年前德国、中东尤其是近年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成了全球艺术市场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
对于过去的2014年秋拍,董国强坦言“是公司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刘莹与穆文斌认为当前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市场正处于“不温不火,平稳过渡”阶段,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基本吻合,“提质、增效”成为关键。
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种严峻态势突显了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机遇,赵旭认为,“艺术产业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但是艺术产业的坚固性肯定是大于经济的。”刘尚勇认为“增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动力”,才能建立起新常态背景下的市场信心。
在“融合:艺术市场经营的多元化”议题中,温桂华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从理想转向现实操作和未来设计”,拍卖行在专业人才普遍缺失的困境面前,“人才是多元化的基础,也是长久发展做品牌的重要基础。”刘尚勇指出,细分市场、精准服务、明确靶标及责任到位将是“新常态”下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生存策略。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认为画廊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一个大的趋势。
“渗透:艺术收藏与消费的共生”议题中,刘益谦指出“收藏是一种个人行为”。董国强认为“收藏和其他的消费都不一样,其他的消费是消费掉,收藏则是最终留给社会,艺术品的收藏家值得尊敬。”唐炬认为艺术品投资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积累,“所谓收获只有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发现一个主线索是你的定位,其他的线索就可以进行一种梳理。”
主办方还特别在论坛上表彰了去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根据网友投票、专家评审、中拍协提名相结合的原则,共评选出年度创意拍卖专场奖等12个奖项。
王中军:因拍卖行的服务感动而买梵高作品
收藏家、华艺兄弟传媒有限公司蕈事长王中军首次公开面对媒体,坦承自己的收藏过程也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王中军自述上学时就崇拜四川画派,喜欢绘画技术性较强的作品,买的第一幅油画是艾轩的作品。他坦言收藏是“随着自己的审美,受社会的影响”,买过很多学院派、当代艺术家作品,市场火的艺术家作品都曾买过。他也曾经历过为了赚钱的私心而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阶段,但“今天我肯定不做这个买卖了”。
王中军说,去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购买梵高作品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当时我没有想买,人家是服务感动了我,我想可以试一下,就这么简单,举的时候比我预期的低了1000万美元,我想的是七千万到八千万美元,当然这里有苏富比的引导,苏富比公司的引导估计要花七千万能买到,我设定在这个标准上,后来5500万落的槌,很高兴,这就是落差,买完了就是一件大事。”
王中军很少到现场参加拍卖,其原因是“怕自己激动”,“所以我基本上是电话委托,不进拍卖场,电话比较冷静,但还是很冲动,我今年一直克制自己别买东西了,我家仓库里堆不下,经常看到这么好一张画,都还没挂,但还是没有憋住,还是买了。今年一年买了三张常玉,罗中立、曾梵志、吴冠中的作品,买来买去还是那几个艺术家,人的爱好是有天性的,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
(责任编辑:阮富春)
调整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碰撞:全球艺术品市场新形象”的议题中,刘幼铮用2009年以来的艺术市场数据分析判断——“金融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两个标准。”蔡金青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艺术市场的全球化;二是网络技术、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艺术品的交易。而新兴市场从十年前德国、中东尤其是近年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成了全球艺术市场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
对于过去的2014年秋拍,董国强坦言“是公司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刘莹与穆文斌认为当前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市场正处于“不温不火,平稳过渡”阶段,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基本吻合,“提质、增效”成为关键。
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种严峻态势突显了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机遇,赵旭认为,“艺术产业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但是艺术产业的坚固性肯定是大于经济的。”刘尚勇认为“增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动力”,才能建立起新常态背景下的市场信心。
在“融合:艺术市场经营的多元化”议题中,温桂华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从理想转向现实操作和未来设计”,拍卖行在专业人才普遍缺失的困境面前,“人才是多元化的基础,也是长久发展做品牌的重要基础。”刘尚勇指出,细分市场、精准服务、明确靶标及责任到位将是“新常态”下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生存策略。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认为画廊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一个大的趋势。
“渗透:艺术收藏与消费的共生”议题中,刘益谦指出“收藏是一种个人行为”。董国强认为“收藏和其他的消费都不一样,其他的消费是消费掉,收藏则是最终留给社会,艺术品的收藏家值得尊敬。”唐炬认为艺术品投资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积累,“所谓收获只有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发现一个主线索是你的定位,其他的线索就可以进行一种梳理。”
主办方还特别在论坛上表彰了去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根据网友投票、专家评审、中拍协提名相结合的原则,共评选出年度创意拍卖专场奖等12个奖项。
王中军:因拍卖行的服务感动而买梵高作品
收藏家、华艺兄弟传媒有限公司蕈事长王中军首次公开面对媒体,坦承自己的收藏过程也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王中军自述上学时就崇拜四川画派,喜欢绘画技术性较强的作品,买的第一幅油画是艾轩的作品。他坦言收藏是“随着自己的审美,受社会的影响”,买过很多学院派、当代艺术家作品,市场火的艺术家作品都曾买过。他也曾经历过为了赚钱的私心而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阶段,但“今天我肯定不做这个买卖了”。
王中军说,去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购买梵高作品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当时我没有想买,人家是服务感动了我,我想可以试一下,就这么简单,举的时候比我预期的低了1000万美元,我想的是七千万到八千万美元,当然这里有苏富比的引导,苏富比公司的引导估计要花七千万能买到,我设定在这个标准上,后来5500万落的槌,很高兴,这就是落差,买完了就是一件大事。”
王中军很少到现场参加拍卖,其原因是“怕自己激动”,“所以我基本上是电话委托,不进拍卖场,电话比较冷静,但还是很冲动,我今年一直克制自己别买东西了,我家仓库里堆不下,经常看到这么好一张画,都还没挂,但还是没有憋住,还是买了。今年一年买了三张常玉,罗中立、曾梵志、吴冠中的作品,买来买去还是那几个艺术家,人的爱好是有天性的,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