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大学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mqspth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中文师范教育须紧扣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三个对接”:“现代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对接,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接,以及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对接,以全面提升中文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
  关键词:中文师范;教学模式改革;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7-02
  伴随着肇始于1999的新课程改革,如何将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进行成功对接一直是一个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上,但是,新课标带来的新的课程理念已潜在地要求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包括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在内的教姿教态等师范素质中的“硬件”,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师范素质中的“软件”。鉴于此,大学中文师范教育势必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对接。
  一、“现代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对接
  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文师范专业下的中文类课程和师范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存在着彼此独立的现象。即是说,像教授各种文学史类课程的教师只是专注于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讲解,而教授“现代语文教学论”等师范性课程的教师又仅仅是给学生讲述一些教育理论和师范教学技能,这样的脱节将直接影响到中文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的构建。因此,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加强大文科背景下的师范教育和师范专业背景下的大文科学习,即如何使中文师范专业课程凸显其“师范性”。
  (一)讲授“现代语文教学论”时凸显人文素养的观照
  比如在讲解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文本(某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者戏剧)给予学生一个示范性的详细讲解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观摩学习如何带领中学生去进入一个文本,进而一步步地领悟文本背后的意义;而且,在这种师范技能训练的学习中,又通过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讲解而获得文化素养的强化和提升。因此,教育教学理论与技巧的讲授和人文素养的观照的紧密结合,是“现代语文教学论”等师范类课程切实凸显其“师范性”,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性师范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中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须体现“师范性”
  比如在讲授文学史、语言学、文字学之类的中文专业基础课时,教学内容应包含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和语言文字类的汉语基础知识。如此一来,中文师范生在日常学习中得以不断熟悉和强化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把握。另外,教授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仅注重理论上的讲授,而应适当增加实践性的内容,使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例如“基础写作”这门课应适度削减对于“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写作课的性质与目的”之类的缺乏针对性的理论讲解,而是着重就如何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进行相应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还有像“现代汉语”的任课教师除了讲授一些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训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化为自身师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1];同理,“演讲与口才”这类的课程就应当加重实践的比例,并且与“语文教學论”这样的课程结合起来,着重于训练中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接
  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专注于仅传授给学生一些中文专业基础知识,而在相当程度上偏离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这个目标定位。因此,要想卓有成效地构建中文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势必需要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对接。
  (一)开设针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系列专业必修课程
  从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语文教学论”之类的讲授教育教学的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当学生学习这类课程之后才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训练,紧接着大四上期开始就得去中学实习,接着就得找工作。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的时间是相当紧张的,这中间还得抽时间研读课文、练习写教案,势必使学生对于中学语文课本的把握无法深入下去。因此,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顺势调整,加入“中学现当代文学名篇研读”、“中学外国文学名篇研读”等系列专业必修课程,使中文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教师带领学生钻研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而诞生的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的课程理念渗透于当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中文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现代语文教学论”等教育学类的课程除了给学生传授一些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带领学生认真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了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把握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以及对于从事该理念之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素养的要求。所以,这对新课标及其理念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明了对于语文教材的处理、对于教学目的的定位,还有助于学生反省自身综合师范素养的建构,同时,这也为中文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对接
  要实现教学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成功对接,这势必需要从中文师范生的年龄构成、心理状况、感知经验、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一个合适的综合师范技能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之中提升其师范素养。
  (一)教学内容上的分阶段训练
  中文师范生综合师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为了师范生在大四实习时已具备较好的师范素养,大一到大三的三年间必须制定一个分阶段的培养训练。
  首先,大一主要是培养中文师范生的包括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在内的教姿教态等师范素质中的“硬件”。   第一,师范素质中的“硬件”包括师范生的口头表达、“三字一话”的基本技能。
  口头表达是中文师范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满腹诗书也需要通过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虽然现在已有不少中学拥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大量时间和场合需要老师动笔书写,比如上课时的“板书”,课后批改作业等等。
  第二,师范素质中的“硬件”还包括师范生良好的教态和体态。
  良好的教姿教态体现的是教师的人格修养、气质与综合素质,而体态语言更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良好的教态和体态势必涉及着装打扮的问题,大方得体且具亲和力的发型和穿戴将更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培养和训练中文师范生良好的教姿教态。
  其次,从大二开始,着力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师范素质中的“软件”。
  第一,中文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不得不对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挑战,如何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领略文章的魅力,这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除了加强文学修养之外,师范生还应在课堂驾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相应素质的提升。
  要实现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这势必要求教师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的讲授、师生交流互动,甚至是一些突发状况。而且,在中学中,良好地处理与学生、与家长、与其他教师及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当然,中文师范生师范素质中的“硬件”和“软件”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无疑是一体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各有差异。
  (二)教学形式上的灵活多样
  中文师范生师范素质的养成一般都是停留在仅仅依靠教师上课时的有限指导,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单一的教学训练收效甚低。因此,我们应该一改中文师范专业教育对于教学形式的传统看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中文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首先,同年级师范生之间相互讲课与听课。
  在有条件的学校,落实微格训练对于提升师范生的师范素养无疑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学校无法建设微格教室,因此,师范生同学彼此之间的相互讲课与听课对于其师范素养的提高是有着相当积极的效用。在听同学讲课时,不仅可以给他人指出有待提高之处,而且还能以他人为镜,反思自己讲课的优劣长短,从而自我改进。
  其次,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当老师。
  在对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具体师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除了文学院的教师授课之外,还请高年级师范生给低年级的师范生进行示范课的讲授,这对于讲课与听课的双方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再给予适时的评点,如此一来,教师的指导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与提升。
  再者,请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来给中文师范生做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请经验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师来高校为师范生授课,可以使中文师范生受益匪浅,不但能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清楚的把握,还能从这些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处学到很多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如何与学生、家长及其他老师之间相处的智慧。
  四、小结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新的课程理念,而要使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势必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较高的综合师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因此,新课标下的大学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实现“现代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其他中文專业课程相对接、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接以及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对接,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中文师范生。
  参考文献:
  [1]于逢春,庞秀成.试论中文教育的师范性[J].长春大学学报,1996,(4):31.
其他文献
近年来黄山市黄山区连续获得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黄山区加大推进基层党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提供了有益启示,但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基本要求:教育内容由知识教育型向信仰教育型转变;教育方式由单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国发展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心之一就是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