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鸡,俗称鸡打架,玩赏取乐,亦俗亦雅。
两只公鸡,四眼对峙,伸长脖颈,翎毛竖立,或进或退,或攻或闪,或飞或跃,时而空中搏斗,时而地上追击,利喙猛啄,钩爪飞扬……斗者凶猛,观者欢呼。
“鬼子”遇见“土炮”
韩愈诗云:“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我国的斗鸡活动最早起于夏朝少康,到了春秋时已相当流行。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以宋国违背“北杏之会”盟约为由,率诸侯国讨伐,取胜筑高台以斗鸡庆祝胜利,是关于斗鸡最早的文字记载。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或为夺偶,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息。
唐代是饲养斗鸡的鼎盛时期,唐玄宗也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在宫中专门修建皇家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每到节庆时,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一定要斗鸡取乐,以示天下太平。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养殖斗鸡历史悠久,在明朝时期斗鸡活动就已传入,清朝乾隆年间尤为盛行,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当年的老一辈好鸡者从中原一带引进公斗鸡与本地的良种母鸡杂交,繁育了早期的六塘斗鸡,以个大、体重、抗打视为好鸡。
时至近代,六塘斗鸡受越南西贡斗鸡的影响,多用越南西贡斗鸡为父本,取其性倔、耐热、腿重、脚准、嘴快的特点与本地斗母鸡杂交,其后代既有越南西贡斗鸡的优势,又有六塘斗鸡的特色。六塘斗鸡以易于饲养、体型适中、打斗灵活、脚头狠、嘴头快、爪盘准、上下串、左右蹦的特点而闻名,逐渐为外界所认可。
现在六塘街上及附近的滕家、侯庄、刘家庄、桥田、浪石圩、清塘、罗塘、江背、竹园里、社学里等村子都有村民养殖斗鸡,有些村庄甚至家家户户都养殖斗鸡,已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产业。
六塘斗鸡现在主要养殖两个品种:一种是从越南引进被当地人戏称为“鬼子”的斗鸡;另一种则是土生土长的六塘斗鸡,人们常将其称为“土炮”。“土炮”头上有下冠,而从越南引进的“鬼子”没有下冠。
2008年,六塘斗鸡被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头大身架 细腰线爬爪
一群鸡迷围聚在一起,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原来是在挑选斗鸡。
如何挑选一只好的斗鸡,看羽毛?看体格?看品相?还是……70岁的王师傅已经有近30年养殖斗鸡的经验,他告诉我们:好的斗鸡不仅在外貌上要英姿威武,体格健壮,同时对其血统和战斗性能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好的斗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亲斗(即主动进攻对方),尤其在后盘(即战斗的最后阶段)要亲斗,要打卧鸡,残盘(双方均已筋疲力尽),要卧而不走,宁死不屈,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到底。
斗鸡的骨骼要坚实,各部位骨骼的长短、粗细比例要匀称,过于细长或短粗都不利于战斗。斗鸡的体型,前胸要宽,羽毛要紧凑,身架要侧落,站相要杠脯柱尾。所以,喂养斗鸡的行家有句口头禅:“小头大身架,细腰线爬爪”。
斗鸡体重一般分三种等级,大号斗鸡体重为4公斤左右,中号斗鸡为3.5公斤左右,小号斗鸡为3公斤左右。
人靠衣装鸡靠羽妆。斗鸡爱好者对斗鸡的羽毛色泽挑选也非常讲究。一般以青、红、紫、皂为上品色。青色即乌黑色的毛羽,正面反射青绿色的光亮,底线为白色,并有白沙尾。所以有些地方把青鸡称作“乌云盖雪”。红色即项背为红色毛,胫腹相接处为灰褐色毛,尾为黑色或带白沙尾,红鸡出壳后的绒毛为白色,所以有些地方把红鸡称之为“白绒”。紫色即项背的羽毛为紫色,有青紫和白绒紫两种。皂色即全身羽色均为黑色,黑如皂布。其他白色、芦花、柿黄毛均为下色。斗鸡行家常说:“只喂青、红、紫、皂,不喂白、柿、花毛”。
“单间配套” 床铺下面是鸡舍
在六塘养斗鸡的人群中,黄才丰、李启荣、曾国雄、李树才、马大祥等都是养殖大户,在当地较有影响力。
60多岁的李启荣是一名石匠,也是斗鸡养殖户,在他家里,除了到处堆放的石头外,就是自由散步的斗鸡。一共养有50多只,鸡舍被隔成一间一间的。“雄性的斗鸡必须分开养,不然圈在一起它们就会打架,往往是头破血流,甚至会被啄掉眼或者打死。”斗鸡尽管很凶,但只是对雄性的同类,对人却性格温顺。
屋子里面也有几间鸡舍,李启荣的床铺就在鸡舍上面。屋子旁边的另一排鸡舍,外面用塑料布包围住,里面用发热灯给鸡取暖,这就是冬季“保暖房”。李启荣说斗鸡不怕热,最怕冷。 马大祥的家里也是一格一格分开,鸡养在格子里,养鸡的人戏称这是“单间配套”。他养有20多只斗鸡,对于斗鸡的养殖者来说,二三十只就算是大户了。“斗鸡养在‘单间配套’里,一只斗鸡的活动空间需要约4平方米,养到100只就得400平方米以上的鸡舍,一般没有这么大的养殖场所。”
胜者为王败者寇
汉代刘桢《斗鸡诗》云: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春节是斗鸡最热闹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六塘镇都会举行一场场盛大的斗鸡比赛。村民们天天都会抱起爱鸡摆擂台,斗上几个回合,心里才畅快。鸡相斗,人欢呼。打斗之精彩,场面之热烈,村民在灿烂的欢笑声中迎来新的一年。清塘村90岁高龄的村民王应芳天天抱着他心爱的斗鸡,希望它在新年的斗鸡擂台赛中一展雄姿,为自己夺得新春的头彩。
六塘有一帮资深“鸡迷”,许多都是做爷爷辈的人了,可对斗鸡的痴迷仍是有增无减。他们的儿孙从小耳濡目染,也成了斗鸡迷。这些鸡迷有的是整个家族,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朋友。一样的兴趣,一样的爱好,使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十几对鸡在角逐、厮杀,争夺本年度的“鸡王”称号。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胜的斗鸡将傲视群雄,身价倍增;鸡主则披红挂彩,在众人的祝福与喝彩声中满载荣光。
有胜则必有败,被打败或淘汰的斗鸡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或红烧黄焖,或炖骨熬汤,做成独具特色的“斗鸡宴”端上餐桌,成为舌尖上的勇士。斗鸡由于经常训练,肉质结实而富有弹性,味道鲜美,口感极佳。
六塘镇的斗鸡不仅能在赛场上叱咤风云,争魁夺冠;又能活跃餐桌,丰富美食,拓了一方产业,富了一方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