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留守儿童;成因;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2—01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成为学习上的“差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合适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一、问题成因解剖
1. 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一方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有局限性,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以沟通与交流。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3. 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在和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成绩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 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社区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些留守儿童问题未列入村、社区关注对象。周边社会环境未能有效管理,都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教育措施探索
1. 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要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2. 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或班级可以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荐典型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留守儿童”进行妥善安排,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选调专职教师或优秀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 ”的道德滑坡。
总之,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2—01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成为学习上的“差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合适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一、问题成因解剖
1. 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一方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有局限性,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以沟通与交流。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3. 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在和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成绩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 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社区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些留守儿童问题未列入村、社区关注对象。周边社会环境未能有效管理,都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教育措施探索
1. 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要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2. 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或班级可以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荐典型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留守儿童”进行妥善安排,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选调专职教师或优秀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 ”的道德滑坡。
总之,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