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国际象棋冠军?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前苏联曾发生一起震惊世界棋坛的电脑杀人案: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得科夫,与一台超级电脑对弈,在连克三局后,突然被电脑释放的强大电流击毙,倒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这宗不可思议的杀人案,是在一台M2-21超级电脑——机器人,与世界级象棋大师的比赛进行到第6天时发生的。当时的媒体报道说,古得科夫以出神入化的高超棋艺连胜3局,正准备开始第4局的鏖战时,突然触电身亡。
  警方立即介入了案件调查。最初怀疑是电脑短路引起漏电所致,但后来对电脑进行详细检查,却证实电脑本身完好无损。于是,调查人员得出结论:电脑是输入了赢棋程序的,当它在棋艺上赢不了对手时,便自行改变输往棋盘的电流,设法将对手杀死。这宗命案不是意外事故,而是一次冷血谋杀!为此,准备对这台超级电脑提出控告。
  要审讯一部机器?这是亘古未有的奇事,看起来有点儿荒谬。然而,警方的这个决定,却得到了某些学者的支持。例如,瑞士的一位法律学者哈格曼就同意警方的意见,他认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有些电脑和机器人比任何人都能更快捷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它们已不仅仅是机器,而应被考虑为“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由于科学界对此事的意见不一,加之某些法律程序不够完备,审讯这台超级电脑的事被搁置下来。
  后来,经过多年的调查、测试和分析,人们才开始对这宗“电脑杀人案”有了新的认识。
  据测试,电脑、电子游戏机以及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出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光、伽马射线等。这种电磁波充斥在空间,形成了一种被称为“电子雾”的污染源,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因而很容易被忽视;但已确确实实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正在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新的威胁。
  “电子雾”能扰乱周围敏感的电子控制系统,造成各种意外事故,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日本曾有10多名工人死在机器人手下,被机器人致残的人数已有万余人,就是由于外来电磁波使机器人内部已编好的程序发生紊乱,以致动作失灵,误伤了工人。又如,日本大阪机场的一架雷达曾突然停止转动,险些酿成机毁人亡的大祸,原来也是受到附近居民家中电视机天线上放大器发出的电磁波干扰造成的。再如,日本三重县一家游乐场发生意外,一列过山车与另一列过山车相撞,42名乘客受伤,其中一些人伤势严重。据调查分析,罪魁祸首也是来历不明的无线电波,过山车的安全系统因这些无线电波的干扰而失控。
  针对此类事故不断涌现的情况,日本邮政省监察部门的负责人指出,在“真空管”或“晶体管”年代,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电子雾”是高科技年代,伴随着微型集成电路出现而产生的副产品。集成电路由于体积小,结构精密,所以很容易受到电磁波的影响。
  正是基于对大量类似事故的检测分析,加上有关当局的一系列深入调查,终于使搁置数年的上述“电脑杀人案”真相大白:它既不是电脑的“硬件”出现短路之类的故障;也不是电脑程序人员故意在软件中设计了放电杀人的程序;更不是像某些媒体渲染的,电脑棋手“在连败三局的尴尬情况下,恼羞成怒,为了赢棋,竟然自行改变程序,加大输往棋盘的电流,将对手杀死”。杀人的罪魁祸首,原来就是外来的电磁波!是它干扰了电脑中已经编好的程序,以致动作失误而突然放出强电流,酿成了这场悲剧。
  对电子雾污染的防治,通常采用电磁屏蔽法、射频抑制法、频率限制法、幅度限制法,以及其他抗干扰电路等“加固”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使电子雾对敏感电子控制系统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