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舞蹈教育”时代背景下,应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讨。面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转型发展趋势,仅沿用传统课堂模式已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熟练操作电子设备、软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好教学活动。因此,文章结合实践研究,针对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程的教学发展提出新的可能,初步探索线上导学课程建设方向。
关键词:古典舞;基本功;线上教学;导学课;课程设计
一、“互联网+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成熟,舞蹈也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传播走进大众视野。资源的快捷共享使得专业人士更快掌握舞蹈前沿时事,使得大众领略舞蹈之美,同时也拓宽了舞蹈爱好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目前,网站和自媒体仍作为主流传播方式,如各大专业院校和官方舞蹈组织机构的网站资源、官方公众号和自由职业者的个人运营号等。聚焦“互联网+舞蹈教育”,其是以在线教育、慕课、微课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公开课展示、舞蹈作品赏析等更加直观地传播、分享专业性舞蹈。而面对舞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如今的在线教育还无法做到全面,特别是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交互性在“互联网+舞蹈教育”中还未得以良好实现。因此,对于“互联网+舞蹈教育”还需根据其自身特点、内容、方式、趋势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基于目前的互联网教育理论基础、网络技术的更新,结合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网课”实践经验,探索舞蹈实践课程的在线模式对舞蹈教育发展而言变得十分重要。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田培培在《“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中提出项目式、互动化、创新性教学,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实践课程在线上舞蹈教学中的优势,虽无法替代传统舞蹈课堂教学,但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二、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肢体、塑造肢体规范,及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风格韵律为主。课堂流程大致分为把杆针对性训练组合若干,中间综合类训练组合若干,再到跳、转、翻训练组合若干,循序渐进地练习。从学习方法上也可大致概括为技术类和身法类两个层面,当然这二者不可割裂开来独立而论。在高校一年级舞蹈基本功中,更加重视肢体塑造(即从自然身体形态打磨至规范的肢体形态)和古典舞运动规律、气质上的把握,特别是在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的舞蹈专业生源中,大多学生是通过高考前专业集训“速成”而来,在肢体规范性及基训课认知上多有偏差,从而导致基本功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传统线下教学对基本功课程的学习环境及硬件设施有较高要求,如场地空间、地板地胶、把杆镜子等客观因素。而在线上教学期间,学生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完成课业,把杆部分的针对性训练组合可以勉强完成,把下综合类组合及跳转翻技巧类组合基本难以完成。因此,一味照搬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将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结合客观环境,精选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明确教学重点不失为一个着力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分析及应对能力有着较高要求。
线上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延展和多元化探索,其优点在于突出典型问题、放大教学细节,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有利于学生更加关注局部动作分析。线上教学中的变量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以打磨自身肢体为目的的基本功训练课程注定不是轻松的,所以在脱离有效监管手段的背景下,从肢体训练的强度密度来说,对课程效果的提升是有阻碍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培养出正确有效的练功方法。基本功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序列性使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的课堂流程是相似的(地面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素质训练),因此一年级打地基阶段尤为重要,不仅要关注肢体层面,还要关注认知层面。
三、培养基本功学习中的专业思维
在前期艺考环节中,学生软开度、技术技巧是重点考核内容之一,很多培训机构纷纷通过“搬、压、耗”的“针对性”集训达到应试目的。然而柔韧性和肌肉能力只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肢体工具,并非舞蹈肢体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总和。这使得部分普高基础生在进入大学阶段时,依然无法转变学习思维,尤其在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中,此类学生比重较大。从就业视角而言,这类学生也几乎很难发展成为职业舞者,但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专业思维、学科认知等,就不会阻碍他们未来从事好舞蹈教育或艺术领域相关的工作。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言传、身授、模仿、纠偏,在师生隔着屏幕的“云课堂”中更放大了专业思维的重要性。肢体语言的特性促使教学中无法将其一一梳理成为文字使学生理解,舞蹈更多是感知的、直观的、意会的。艺术感觉或悟性较弱的同学在执行动作规格时,无法正确理解要求,导致只能去模仿外形,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笔者认为,言传的落脚点在于是否听得懂,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也是塑造肢体规范性的前提。教师信息的发出与学生信息的接收是否一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特别是大多普高基础生对自身肢体的不可控、专业认知上的片面性和自身理解能力的差异性,使部分学生无法把握组合间的逻辑及运动内在规律。此外,身授与模仿的差异也普遍存在于肢体条件一般且艺术感觉较弱的学生中。模仿能力在舞蹈实践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笔者通过自身学生时期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得出,模仿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训练而提高。学生对肢体动作的有意识性及兼顾性导致了学生完成动作时的不同表现。
因此,建立正确的课程认知和专业思维对舞蹈专业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解决阻碍普高基础生学习专业之初的问题,将学法理顺,可以更好地推动基本功课程有序进行,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角度,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后期学习效率和专业精准度。
四、古典舞基本功导学课设计理念
古典舞基本功导学课主要面向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非艺术类专业院校,由于大部分生源前期未經过持续规范的肢体训练,导致在大学阶段陷入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困境。因此,线上导学课作为实践课的辅助教学形式,以突出细节、可反复观看为特点,集中培养学生专业课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索兴趣,懂得何为肢体规范化,何为古典舞美感,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纠偏和动作分析,使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导学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让刚进入大学阶段的舞蹈专业学生能快速了解古典舞基本功的课程概念,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和练功方法,并且可以准确地理解专业术语,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动作分析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高现有基本功实践课程的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上应筛选具有基础性、规律性、代表性的动作进行讲解、对比、分析,依次设置技术规范、舞姿规范、基础鉴赏三个教学模块。在技术规范中,重点强调躯干直立、下肢外旋和末梢的延伸意识,有意培养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肢体形态的规范塑造上。舞姿规范即强调古典舞中“圆”的概念,与身韵课不同的是,仅对上肢简单运动路线中的“立圆”“面”有所感知,以及简单判断舞姿造型中关于对称、线条、层次的古典美感。基础鉴赏则观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与实践课阶段相符的相关视频片段,通过对比分析来领略和感悟古典舞基本功,加深脑中的镜像感,以此来改变部分学生对基本功学习的片面认识。
学法指导作为导学课的核心理念,需配合教学模块内容详细展开,如技术版块动作学习时,不能单纯追求高度、软度、爆发力,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精准把握肢体的发力点、联动肌肉关节等,并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把杆训练组合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粗糙地熟记节奏,使学生在练习时能迅速判断出关键问题,并举一反三。而身法板块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作时不可只求形似,了解头、眼、身、步如何有次序地去模仿,把握造型中的对称美、层次美和线条美,领会运动中的起承转合,关注动势动态的连接,逐渐渗透对古典舞的认知,从而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田培培.“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J].舞蹈,2020(3):13-19.
[2]黄雨薇.网络舞蹈资源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
关键词:古典舞;基本功;线上教学;导学课;课程设计
一、“互联网+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成熟,舞蹈也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传播走进大众视野。资源的快捷共享使得专业人士更快掌握舞蹈前沿时事,使得大众领略舞蹈之美,同时也拓宽了舞蹈爱好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目前,网站和自媒体仍作为主流传播方式,如各大专业院校和官方舞蹈组织机构的网站资源、官方公众号和自由职业者的个人运营号等。聚焦“互联网+舞蹈教育”,其是以在线教育、慕课、微课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公开课展示、舞蹈作品赏析等更加直观地传播、分享专业性舞蹈。而面对舞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如今的在线教育还无法做到全面,特别是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交互性在“互联网+舞蹈教育”中还未得以良好实现。因此,对于“互联网+舞蹈教育”还需根据其自身特点、内容、方式、趋势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基于目前的互联网教育理论基础、网络技术的更新,结合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网课”实践经验,探索舞蹈实践课程的在线模式对舞蹈教育发展而言变得十分重要。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田培培在《“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中提出项目式、互动化、创新性教学,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实践课程在线上舞蹈教学中的优势,虽无法替代传统舞蹈课堂教学,但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二、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肢体、塑造肢体规范,及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风格韵律为主。课堂流程大致分为把杆针对性训练组合若干,中间综合类训练组合若干,再到跳、转、翻训练组合若干,循序渐进地练习。从学习方法上也可大致概括为技术类和身法类两个层面,当然这二者不可割裂开来独立而论。在高校一年级舞蹈基本功中,更加重视肢体塑造(即从自然身体形态打磨至规范的肢体形态)和古典舞运动规律、气质上的把握,特别是在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的舞蹈专业生源中,大多学生是通过高考前专业集训“速成”而来,在肢体规范性及基训课认知上多有偏差,从而导致基本功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传统线下教学对基本功课程的学习环境及硬件设施有较高要求,如场地空间、地板地胶、把杆镜子等客观因素。而在线上教学期间,学生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完成课业,把杆部分的针对性训练组合可以勉强完成,把下综合类组合及跳转翻技巧类组合基本难以完成。因此,一味照搬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将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结合客观环境,精选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明确教学重点不失为一个着力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分析及应对能力有着较高要求。
线上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延展和多元化探索,其优点在于突出典型问题、放大教学细节,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有利于学生更加关注局部动作分析。线上教学中的变量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以打磨自身肢体为目的的基本功训练课程注定不是轻松的,所以在脱离有效监管手段的背景下,从肢体训练的强度密度来说,对课程效果的提升是有阻碍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培养出正确有效的练功方法。基本功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序列性使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的课堂流程是相似的(地面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素质训练),因此一年级打地基阶段尤为重要,不仅要关注肢体层面,还要关注认知层面。
三、培养基本功学习中的专业思维
在前期艺考环节中,学生软开度、技术技巧是重点考核内容之一,很多培训机构纷纷通过“搬、压、耗”的“针对性”集训达到应试目的。然而柔韧性和肌肉能力只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肢体工具,并非舞蹈肢体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总和。这使得部分普高基础生在进入大学阶段时,依然无法转变学习思维,尤其在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中,此类学生比重较大。从就业视角而言,这类学生也几乎很难发展成为职业舞者,但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专业思维、学科认知等,就不会阻碍他们未来从事好舞蹈教育或艺术领域相关的工作。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言传、身授、模仿、纠偏,在师生隔着屏幕的“云课堂”中更放大了专业思维的重要性。肢体语言的特性促使教学中无法将其一一梳理成为文字使学生理解,舞蹈更多是感知的、直观的、意会的。艺术感觉或悟性较弱的同学在执行动作规格时,无法正确理解要求,导致只能去模仿外形,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笔者认为,言传的落脚点在于是否听得懂,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也是塑造肢体规范性的前提。教师信息的发出与学生信息的接收是否一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特别是大多普高基础生对自身肢体的不可控、专业认知上的片面性和自身理解能力的差异性,使部分学生无法把握组合间的逻辑及运动内在规律。此外,身授与模仿的差异也普遍存在于肢体条件一般且艺术感觉较弱的学生中。模仿能力在舞蹈实践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笔者通过自身学生时期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得出,模仿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训练而提高。学生对肢体动作的有意识性及兼顾性导致了学生完成动作时的不同表现。
因此,建立正确的课程认知和专业思维对舞蹈专业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解决阻碍普高基础生学习专业之初的问题,将学法理顺,可以更好地推动基本功课程有序进行,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角度,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后期学习效率和专业精准度。
四、古典舞基本功导学课设计理念
古典舞基本功导学课主要面向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非艺术类专业院校,由于大部分生源前期未經过持续规范的肢体训练,导致在大学阶段陷入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困境。因此,线上导学课作为实践课的辅助教学形式,以突出细节、可反复观看为特点,集中培养学生专业课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索兴趣,懂得何为肢体规范化,何为古典舞美感,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纠偏和动作分析,使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导学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让刚进入大学阶段的舞蹈专业学生能快速了解古典舞基本功的课程概念,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和练功方法,并且可以准确地理解专业术语,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动作分析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高现有基本功实践课程的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上应筛选具有基础性、规律性、代表性的动作进行讲解、对比、分析,依次设置技术规范、舞姿规范、基础鉴赏三个教学模块。在技术规范中,重点强调躯干直立、下肢外旋和末梢的延伸意识,有意培养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肢体形态的规范塑造上。舞姿规范即强调古典舞中“圆”的概念,与身韵课不同的是,仅对上肢简单运动路线中的“立圆”“面”有所感知,以及简单判断舞姿造型中关于对称、线条、层次的古典美感。基础鉴赏则观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与实践课阶段相符的相关视频片段,通过对比分析来领略和感悟古典舞基本功,加深脑中的镜像感,以此来改变部分学生对基本功学习的片面认识。
学法指导作为导学课的核心理念,需配合教学模块内容详细展开,如技术版块动作学习时,不能单纯追求高度、软度、爆发力,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精准把握肢体的发力点、联动肌肉关节等,并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把杆训练组合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粗糙地熟记节奏,使学生在练习时能迅速判断出关键问题,并举一反三。而身法板块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作时不可只求形似,了解头、眼、身、步如何有次序地去模仿,把握造型中的对称美、层次美和线条美,领会运动中的起承转合,关注动势动态的连接,逐渐渗透对古典舞的认知,从而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田培培.“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J].舞蹈,2020(3):13-19.
[2]黄雨薇.网络舞蹈资源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