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舞蹈基本功课程发展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86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舞蹈教育”时代背景下,应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讨。面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转型发展趋势,仅沿用传统课堂模式已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熟练操作电子设备、软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好教学活动。因此,文章结合实践研究,针对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程的教学发展提出新的可能,初步探索线上导学课程建设方向。
  关键词:古典舞;基本功;线上教学;导学课;课程设计
  一、“互联网+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成熟,舞蹈也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传播走进大众视野。资源的快捷共享使得专业人士更快掌握舞蹈前沿时事,使得大众领略舞蹈之美,同时也拓宽了舞蹈爱好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目前,网站和自媒体仍作为主流传播方式,如各大专业院校和官方舞蹈组织机构的网站资源、官方公众号和自由职业者的个人运营号等。聚焦“互联网+舞蹈教育”,其是以在线教育、慕课、微课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公开课展示、舞蹈作品赏析等更加直观地传播、分享专业性舞蹈。而面对舞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如今的在线教育还无法做到全面,特别是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交互性在“互联网+舞蹈教育”中还未得以良好实现。因此,对于“互联网+舞蹈教育”还需根据其自身特点、内容、方式、趋势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基于目前的互联网教育理论基础、网络技术的更新,结合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网课”实践经验,探索舞蹈实践课程的在线模式对舞蹈教育发展而言变得十分重要。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田培培在《“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中提出项目式、互动化、创新性教学,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实践课程在线上舞蹈教学中的优势,虽无法替代传统舞蹈课堂教学,但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二、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肢体、塑造肢体规范,及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风格韵律为主。课堂流程大致分为把杆针对性训练组合若干,中间综合类训练组合若干,再到跳、转、翻训练组合若干,循序渐进地练习。从学习方法上也可大致概括为技术类和身法类两个层面,当然这二者不可割裂开来独立而论。在高校一年级舞蹈基本功中,更加重视肢体塑造(即从自然身体形态打磨至规范的肢体形态)和古典舞运动规律、气质上的把握,特别是在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的舞蹈专业生源中,大多学生是通过高考前专业集训“速成”而来,在肢体规范性及基训课认知上多有偏差,从而导致基本功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传统线下教学对基本功课程的学习环境及硬件设施有较高要求,如场地空间、地板地胶、把杆镜子等客观因素。而在线上教学期间,学生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完成课业,把杆部分的针对性训练组合可以勉强完成,把下综合类组合及跳转翻技巧类组合基本难以完成。因此,一味照搬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将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结合客观环境,精选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明确教学重点不失为一个着力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分析及应对能力有着较高要求。
  线上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延展和多元化探索,其优点在于突出典型问题、放大教学细节,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有利于学生更加关注局部动作分析。线上教学中的变量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以打磨自身肢体为目的的基本功训练课程注定不是轻松的,所以在脱离有效监管手段的背景下,从肢体训练的强度密度来说,对课程效果的提升是有阻碍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培养出正确有效的练功方法。基本功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序列性使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的课堂流程是相似的(地面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素质训练),因此一年级打地基阶段尤为重要,不仅要关注肢体层面,还要关注认知层面。
  三、培养基本功学习中的专业思维
  在前期艺考环节中,学生软开度、技术技巧是重点考核内容之一,很多培训机构纷纷通过“搬、压、耗”的“针对性”集训达到应试目的。然而柔韧性和肌肉能力只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肢体工具,并非舞蹈肢体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总和。这使得部分普高基础生在进入大学阶段时,依然无法转变学习思维,尤其在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中,此类学生比重较大。从就业视角而言,这类学生也几乎很难发展成为职业舞者,但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专业思维、学科认知等,就不会阻碍他们未来从事好舞蹈教育或艺术领域相关的工作。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言传、身授、模仿、纠偏,在师生隔着屏幕的“云课堂”中更放大了专业思维的重要性。肢体语言的特性促使教学中无法将其一一梳理成为文字使学生理解,舞蹈更多是感知的、直观的、意会的。艺术感觉或悟性较弱的同学在执行动作规格时,无法正确理解要求,导致只能去模仿外形,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笔者认为,言传的落脚点在于是否听得懂,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也是塑造肢体规范性的前提。教师信息的发出与学生信息的接收是否一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特别是大多普高基础生对自身肢体的不可控、专业认知上的片面性和自身理解能力的差异性,使部分学生无法把握组合间的逻辑及运动内在规律。此外,身授与模仿的差异也普遍存在于肢体条件一般且艺术感觉较弱的学生中。模仿能力在舞蹈实践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笔者通过自身学生时期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得出,模仿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训练而提高。学生对肢体动作的有意识性及兼顾性导致了学生完成动作时的不同表现。
  因此,建立正确的课程认知和专业思维对舞蹈专业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解决阻碍普高基础生学习专业之初的问题,将学法理顺,可以更好地推动基本功课程有序进行,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角度,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后期学习效率和专业精准度。
  四、古典舞基本功导学课设计理念
  古典舞基本功导学课主要面向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非艺术类专业院校,由于大部分生源前期未經过持续规范的肢体训练,导致在大学阶段陷入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困境。因此,线上导学课作为实践课的辅助教学形式,以突出细节、可反复观看为特点,集中培养学生专业课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索兴趣,懂得何为肢体规范化,何为古典舞美感,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纠偏和动作分析,使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导学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让刚进入大学阶段的舞蹈专业学生能快速了解古典舞基本功的课程概念,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和练功方法,并且可以准确地理解专业术语,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动作分析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高现有基本功实践课程的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上应筛选具有基础性、规律性、代表性的动作进行讲解、对比、分析,依次设置技术规范、舞姿规范、基础鉴赏三个教学模块。在技术规范中,重点强调躯干直立、下肢外旋和末梢的延伸意识,有意培养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肢体形态的规范塑造上。舞姿规范即强调古典舞中“圆”的概念,与身韵课不同的是,仅对上肢简单运动路线中的“立圆”“面”有所感知,以及简单判断舞姿造型中关于对称、线条、层次的古典美感。基础鉴赏则观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与实践课阶段相符的相关视频片段,通过对比分析来领略和感悟古典舞基本功,加深脑中的镜像感,以此来改变部分学生对基本功学习的片面认识。
  学法指导作为导学课的核心理念,需配合教学模块内容详细展开,如技术版块动作学习时,不能单纯追求高度、软度、爆发力,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精准把握肢体的发力点、联动肌肉关节等,并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把杆训练组合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粗糙地熟记节奏,使学生在练习时能迅速判断出关键问题,并举一反三。而身法板块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作时不可只求形似,了解头、眼、身、步如何有次序地去模仿,把握造型中的对称美、层次美和线条美,领会运动中的起承转合,关注动势动态的连接,逐渐渗透对古典舞的认知,从而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田培培.“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J].舞蹈,2020(3):13-19.
  [2]黄雨薇.网络舞蹈资源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学科之一的美学,在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下早已深入不同的科目当中,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的理论基础,它可以通过美学来直接为观众带来与呈现出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文章主要针对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和对音乐表演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表演  音乐美学
期刊
摘 要:良好的视奏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其音乐素养。因此,钢琴教师结合钢琴教学实践,从加强读谱训练、提高盲奏能力、促使持久练习、提高音乐记忆力和重视训练曲目选择这五个方面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视奏训练,可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钢琴教学;视奏训练;途径探讨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迅速,钢琴教学因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逐渐受到
期刊
摘 要:徐沛东声乐作品《曙色》展现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概况,处处洋溢着作为华夏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文章通过对歌曲《曙色》进行创作语境和歌曲概况的介绍,分析解读其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进而对其实际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功用进行探讨,尤其对审美作用和伦理作用的分析,揭示出了优秀声乐作品的实际作用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曙色》;徐沛东;声乐作品  徐沛东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之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艺术研究逐渐被教育界重视,我国相关学者开始进行筝乐研究,并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筝乐文化正凭借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等特点,不断地推动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文章以筝乐文化传播为主要研究内容,详细分析了筝乐文化传播对筝人创作的启示,以及筝乐文化传播对筝人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筝乐文化;创作技能;创新精神  注: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也从原始的满足温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享受,对于文化娱乐活动与健身一类的项目参与热情特别高。广场舞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依托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逐渐成为城市和乡村都广为流行的运动项目。文章基于广场舞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对全民健身视野下广场舞发展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全民健身视野下广场舞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舞蹈教育在中西舞蹈文化交流的新形势下也开始不断融入时代性。现代舞作为一门具有现代性的学科,在艺术类高校尤其是舞蹈专业的引入是极其重要的。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和民族民间舞等专业课程都已逐渐融入现代舞的内容,比赛中的剧目、电视舞蹈等也都开始融入现代舞思维。但是目前艺术类专业的现代舞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教师依自己的教学习惯开展教学,学生也只基于动作模仿,思维开发训练较少。文
期刊
摘 要:纵览本雅明关于灵韵的艺术理论,时代提供其理论最重要的基础背景因素。站在时代巨变的节点上,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灵韵(Aura)的消失”来区分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古典艺术作品的差别。面对机械复制时代灵韵的消失,如何看待艺术?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所带来的片面、零碎的讯息,带给人们超过现实感的震惊(Shock)体验。震惊也反映在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文章主要透过本雅明的艺术理论灵韵与震惊探索非遗保护理
期刊
摘 要:文章对敦煌莫高窟唐代菩萨璎珞的样式、材质、色彩、图案等装饰元素进行梳理,对璎珞与其他服饰品之间的搭配方式进行分类,探讨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各时期菩萨服饰搭配的特点和变化,并结合中国本土的玉文化探讨莫高窟菩萨璎珞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菩萨璎珞;服饰搭配;装饰风格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點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服饰配饰文化演变研究”(16D087)最终研究
期刊
摘 要:戏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的结晶。戏剧是通过动作、舞蹈、语言、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创作与演绎可直观向我们展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于中国传统戏剧而言,其以自身独特的文化承载方式让我们了解了五千年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与持久的生命力,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命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之处
期刊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了八项相对独立的智能。文章主要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的八项智能与音乐教育的联系,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智能运用占比相对较大,但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其他方面的智能。文章简单列举了两个教学范例,说明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如何从多种智能角度启发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教育;智力结构  我国的音乐教育古已有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