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把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放在首位,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在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接受而忽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讲授新课—练习巩固”。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变通,不善于发展创造,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既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下面是笔者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从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信地发问
自信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源泉。但由于学科知识基础差异的明显,有的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不出问题;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提问,怕问得简单或问得不合老师要求,被别的同学耻笑;或由于曾经提问受过挫折,不敢提问。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创设具体的、学生能感知的情景,将有关的问题孕伏其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索,自然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不少同学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问题。
二、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地问
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发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每个学生如不同内涵的书,每本都有可读之处,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肯定、表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让其内心充满阳光,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发扬教学民主,尽量多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要允许学生对教材、学生或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哪怕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允许学生大胆地想象与发问,哪怕是幻想、异想天开。对于学生的观点与发问,我们都应给于激励性的评价,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他们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会泯灭。这样,他们才敢想、敢问、爱问,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景,引起认知,促进学生发问
问题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失调,即学生所面临的现象或环境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理解时两者产生矛盾所引起的认知不平衡感。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使学生感到困惑、产生疑问,从而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去探究、去获得。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每个人的内心过程是无法给予教育性操作的,而有效的教育操作就是组织好刺激(问题情景等)以引起不平衡状态。因此,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设真实有趣、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面临的现象或环境与原有知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产生疑问并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从而会主动地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讨论探究,进而解决问题。
四、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完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千万不可讨论,否则学生就会分心、开小差,因为问题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千万不可轻视应试教育的严格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人人知晓的道理,“严格训练”不光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但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就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五、对学生提出的的问题进行“多元评价”,造就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会运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评价。课堂上主要从“主动思考、积极合作、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当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时,教师要适时鼓励;当学生的思维有创意时,教师可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在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向表扬目标积极努力的追求。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时,教师也需要激励。这样,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既要让学生踊跃地站起来,更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使他们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总之,切实掌握好上述几点,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发展,使学生成为为活动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成绩就会稳步提高。新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努力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课程改革写下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7月
2、周培源:《谈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接受而忽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讲授新课—练习巩固”。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变通,不善于发展创造,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既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下面是笔者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从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信地发问
自信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源泉。但由于学科知识基础差异的明显,有的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不出问题;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提问,怕问得简单或问得不合老师要求,被别的同学耻笑;或由于曾经提问受过挫折,不敢提问。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创设具体的、学生能感知的情景,将有关的问题孕伏其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索,自然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不少同学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问题。
二、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地问
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发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每个学生如不同内涵的书,每本都有可读之处,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肯定、表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让其内心充满阳光,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发扬教学民主,尽量多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要允许学生对教材、学生或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哪怕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允许学生大胆地想象与发问,哪怕是幻想、异想天开。对于学生的观点与发问,我们都应给于激励性的评价,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他们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会泯灭。这样,他们才敢想、敢问、爱问,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景,引起认知,促进学生发问
问题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失调,即学生所面临的现象或环境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理解时两者产生矛盾所引起的认知不平衡感。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使学生感到困惑、产生疑问,从而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去探究、去获得。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每个人的内心过程是无法给予教育性操作的,而有效的教育操作就是组织好刺激(问题情景等)以引起不平衡状态。因此,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设真实有趣、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面临的现象或环境与原有知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产生疑问并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从而会主动地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讨论探究,进而解决问题。
四、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完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千万不可讨论,否则学生就会分心、开小差,因为问题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千万不可轻视应试教育的严格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人人知晓的道理,“严格训练”不光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但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就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五、对学生提出的的问题进行“多元评价”,造就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会运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评价。课堂上主要从“主动思考、积极合作、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当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时,教师要适时鼓励;当学生的思维有创意时,教师可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在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向表扬目标积极努力的追求。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时,教师也需要激励。这样,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既要让学生踊跃地站起来,更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使他们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总之,切实掌握好上述几点,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发展,使学生成为为活动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成绩就会稳步提高。新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努力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课程改革写下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7月
2、周培源:《谈科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