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更需要关爱、信任、正确引导。试从融洽师生关系、创造成功机遇、改变评价方式、坚持跟踪教育、积极开展活动等途径,关爱、亲近、鼓励 “学困生”,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亲近 鼓励 关注 改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给班级排队,教师给学生排队,于是把分数低或行为过失的学生界定为“学困生”,即所谓的“差生”。这些学生常因成绩不佳或淘气调皮而影响了集体的荣誉,轻则遭到老师的批评、挖苦,重则受到体罚或变相体罚,再加上同学的歧视,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他们厌学、逃学,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落实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倡导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育是否成功,应该看我们的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生”“学困生”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学困生”更需要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如何转化“学困生”,转向何方,关键在引导,有了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这样后进生就可以转化成优秀生。
一、融洽师生关系,厚爱“学困生”
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和关心“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教师本人应用严格律己和良好修养的人格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化他们。
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但由于自卑心理沉重,使他们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在学习方面对他们要实行“三优先”,即提问优先、指导优先、辅导优先,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嫌弃他们,用同学们的友谊感染他们。常言道:“滴水穿石”“磨杵成针”,只要经常鼓励他们克服学习方面的障碍,用一颗真心去感化他们,“顽石”也会变成“金子”,进而使他们与全体同学携手并进,快乐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二、创造成功机遇,亲近“学困生”
绝大多数“学困生”学习吃力,成绩差,自己觉得学习能力低下,产生不能完成或不能胜任学习任务的感受,从而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失去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这样使“学困生”在小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代表小组的意见回答时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转化学困生,要多亲近他们,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遇,尽可能让他们在任何问题上显示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和信任他们,哪怕是一点儿成绩,也要表扬他们,充分认可他们的才智和优势,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三、改变评价方式,鼓励“学困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级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
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40分,这次得了45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要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四、坚持跟踪教育,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慢慢发展的结果。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纽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要坚决堵死,毫不松懈。只要坚持不懈,“学困生”的潜力就会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不断提高。要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并在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循序引导,用最大的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前进,让他们一次一次乘风破浪,向总目标冲刺,使他们深信
“人人都能学好”,使他们在思想上、道德行为上、学业成绩上长取得足进步。
五、积极开展活动,改变“学困生”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就个体而言,某一方面差一些,而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特长。他们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可能在体育方面、劳动方面表现积极,不守纪律的学生可能品德高尚、乐于助人。教师应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活动深入具体地了解、研究学困生。用百倍的放大镜,认真细致地搜寻学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要抓紧时机予以表扬和肯定,燃起他们的自信之火,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同学的信任,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并由此扩展到其他尚未成功的领域,改进其它不良习性,勤奋学习,自觉遵守纪律,逐步变为老师、同学赞美的“亮点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也是教师们的切身体会,只有关心、厚爱学生,学生才能与教师和睦相处,只有耐心帮助学困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成绩,赞扬他们的长处,他们才能有自信心,认识到“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只有严加管教学生,和家长密切配合,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使学困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切忌“告状”或训斥。只有为学困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才能使他们取得成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上进心,不断踏上新台阶,使学困生变为优秀生,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亲近 鼓励 关注 改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给班级排队,教师给学生排队,于是把分数低或行为过失的学生界定为“学困生”,即所谓的“差生”。这些学生常因成绩不佳或淘气调皮而影响了集体的荣誉,轻则遭到老师的批评、挖苦,重则受到体罚或变相体罚,再加上同学的歧视,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他们厌学、逃学,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落实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倡导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育是否成功,应该看我们的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生”“学困生”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学困生”更需要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如何转化“学困生”,转向何方,关键在引导,有了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这样后进生就可以转化成优秀生。
一、融洽师生关系,厚爱“学困生”
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和关心“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教师本人应用严格律己和良好修养的人格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化他们。
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但由于自卑心理沉重,使他们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在学习方面对他们要实行“三优先”,即提问优先、指导优先、辅导优先,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嫌弃他们,用同学们的友谊感染他们。常言道:“滴水穿石”“磨杵成针”,只要经常鼓励他们克服学习方面的障碍,用一颗真心去感化他们,“顽石”也会变成“金子”,进而使他们与全体同学携手并进,快乐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二、创造成功机遇,亲近“学困生”
绝大多数“学困生”学习吃力,成绩差,自己觉得学习能力低下,产生不能完成或不能胜任学习任务的感受,从而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失去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这样使“学困生”在小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代表小组的意见回答时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转化学困生,要多亲近他们,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遇,尽可能让他们在任何问题上显示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和信任他们,哪怕是一点儿成绩,也要表扬他们,充分认可他们的才智和优势,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三、改变评价方式,鼓励“学困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级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
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40分,这次得了45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要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四、坚持跟踪教育,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慢慢发展的结果。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纽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要坚决堵死,毫不松懈。只要坚持不懈,“学困生”的潜力就会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不断提高。要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并在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循序引导,用最大的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前进,让他们一次一次乘风破浪,向总目标冲刺,使他们深信
“人人都能学好”,使他们在思想上、道德行为上、学业成绩上长取得足进步。
五、积极开展活动,改变“学困生”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就个体而言,某一方面差一些,而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特长。他们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可能在体育方面、劳动方面表现积极,不守纪律的学生可能品德高尚、乐于助人。教师应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活动深入具体地了解、研究学困生。用百倍的放大镜,认真细致地搜寻学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要抓紧时机予以表扬和肯定,燃起他们的自信之火,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同学的信任,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并由此扩展到其他尚未成功的领域,改进其它不良习性,勤奋学习,自觉遵守纪律,逐步变为老师、同学赞美的“亮点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也是教师们的切身体会,只有关心、厚爱学生,学生才能与教师和睦相处,只有耐心帮助学困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成绩,赞扬他们的长处,他们才能有自信心,认识到“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只有严加管教学生,和家长密切配合,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使学困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切忌“告状”或训斥。只有为学困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才能使他们取得成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上进心,不断踏上新台阶,使学困生变为优秀生,成为祖国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