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顺利吸纳已居住在城市却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如何通过职业教育顺利吸纳农村籍新增劳动力?2013年11月18~19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2013学术年会暨中华职业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职业教育专家汇聚一堂,围绕着新型城镇化战略视域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策略及路径选择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职业教育要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献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教授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即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据了解,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我国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亿多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2.57%。但如果按照城镇户籍人口算,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2.6亿农民工中,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另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为47%,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我国“漂”在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0%。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961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增长3.0%;举家外出农民工3375万人,增加96万人,增长2.9%。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职业教育要如何应对?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韩民强调,从人的城镇化角度来说,目前农民工进城以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首先就是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知识技能水平比较低,这是阻碍或者制约他们市民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城市要为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农村教育、涉农职业教育要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韩民建议,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强与“三农”问题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调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类专业的服务面向,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就业型的农业专业人才或者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培养专业农民,即职业农民;加强城市地区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招收农村学生的力度;职业学校要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向农民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提供更好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城镇化。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尤建国教授也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及训练有素的职业化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现有的农村生产者和新一代农民子女,会通过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转型成为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专门技能的新一代职业农民。无论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新生力量,还是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职业新农民,都需要有能够充分吸纳包容他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这便成为职业教育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中,为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一项特殊的使命和职责。他建议,职业教育要找准需求点,明确服务对象: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培养。
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培养升级版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要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专家们纷纷建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升级版的技能人才。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大卫研究员指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既掌握现代科技又能够接受系统训练的高技能人才。第二,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创业、创意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第四,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培养具备知识结构上移的高技术人才。第五,管理与技术创新需要培养从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起来的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李大卫强调,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必须符合三项要求,第一是人民满意,第二是中国特色,第三是世界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明确重点服务,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要占领制高点,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要引领高职院校面向产业和区域经济重构专业集群,加强重点专业群综合性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等重点建设。通过专业性建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形成合力,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尤建国也强调,要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增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能力。所谓“转型”,就是因时顺势,相机而动,及时调整策略,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模式、办学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所谓“升级”,就是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新的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社会功能和效益。从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角度讲,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具体包含两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从传统的面向小众的教育转向包括精英在内的全民大众教育。第二个转型是从一次性终结式学历教育转向终身持续不断学习。加快提高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引发区域性的产业升级重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对接专业产业,重点建设切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品牌特色专业。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认为,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新形势下,更要关注大学生及青年就业创业的问题。他指出,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新来驱动。目前,中国的技能工人对吸纳新技术、接受新技术的程度还不高。他认为,技术创新最终要转化为成果,目前,国人都寄希望于国有企业能转化这种成果,实际上是不现实的,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更多的是依托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如美国的创新成果80%来自于中小企业。吴江强调,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创业占到了57.6%,比过去大幅度上升,这反映出在城镇一体化过程当中的良好态势。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定位,提高效益,各地方要把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
职业教育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专家提出了对我国城镇化的意见:依托我国现有的200多个地级市推动就近城镇化、认真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等。对此,李克强总理强调,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要在实践中探索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实现人口就近就业。
此次会议上,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指出,离开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可能要推迟好多年。马树超指出,职业教育在布局上具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和农民的对接优势,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50%在地级市及以下,25%在西部地区,19%在民族地区,布局上就有天然的优势。另外,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是1000多所,涉农高职343所,农业类专业点1042个,整个一线农民的学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来自《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两个例子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其一,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业转型来服务乡镇和村庄。北京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品质,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确定了目标转型的做法,即由城区社保岗位为主的毕业就业转向乡镇村的社保岗位为主,2012年毕业生79人到当地乡镇村社保所就业56人,占到70%,通过校局合作办学,校乡合作育人鼓励返乡就业,提升了城镇化质量。
其二,高职和县域农村中职学校联合办学。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铜仁的10个区县12所中职共建职教集团学校,整个中职过去由教育局管理,现在改为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并且以集团学校的名义招生,解决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中职教育吸引力低的问题, 2012年中职招生人数比2011年增长了27%。学校开展农技120咨询电话、惠农快车广播、农民之友移动短信等服务,开展一名教师带着一个班级进入一个村庄,拉动一个产品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成效十分显著。
马树超强调,职业院校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潜力不可估量。为此,要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把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学生发展是教育质量之本,是根本性指标;学校工作是教育质量评价之重,是描述性指标;政府责任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性指标;服务地方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特点,是贡献性指标。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衍从吉林省的视角谈了特色城镇化与职业教育的问题。他指出,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城镇人口达到1483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了57万人;城镇化率由52.5%提高到53.3%,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3个百分点。而县级职教中心是教育推进城镇化的最有效的载体。他认为,县域职业学校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几个特殊的功能值得总结。第一个是人的城市化问题,也就是说在新型农民的素质提升方面,职业学校有促进功能。第二个是人口转移问题,下一步转移重心要向中小城镇转型。所以,县域职业学校大为作为。第三个是结构优化的问题,学校要通过专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第四个就是要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资源量,以人口的集聚带动产业的集聚。
尤建国建议,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要找准服务需求点,明确服务对象。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弟接受平等的职业教育。把农民培养成新型的职业农民。把进城的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市民。第二,要加快提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政府公平的服务平台,真正有效的建立行业指导机制。第三,要构建人才互通立交桥,积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第四,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增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能力。
职业教育要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献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教授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即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据了解,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我国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亿多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2.57%。但如果按照城镇户籍人口算,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2.6亿农民工中,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另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为47%,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我国“漂”在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0%。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961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增长3.0%;举家外出农民工3375万人,增加96万人,增长2.9%。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职业教育要如何应对?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韩民强调,从人的城镇化角度来说,目前农民工进城以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首先就是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知识技能水平比较低,这是阻碍或者制约他们市民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城市要为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农村教育、涉农职业教育要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韩民建议,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强与“三农”问题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调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类专业的服务面向,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就业型的农业专业人才或者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培养专业农民,即职业农民;加强城市地区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招收农村学生的力度;职业学校要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向农民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提供更好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城镇化。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尤建国教授也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及训练有素的职业化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现有的农村生产者和新一代农民子女,会通过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转型成为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专门技能的新一代职业农民。无论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新生力量,还是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职业新农民,都需要有能够充分吸纳包容他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这便成为职业教育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中,为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一项特殊的使命和职责。他建议,职业教育要找准需求点,明确服务对象: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培养。
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培养升级版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要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专家们纷纷建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升级版的技能人才。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大卫研究员指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既掌握现代科技又能够接受系统训练的高技能人才。第二,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创业、创意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第四,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培养具备知识结构上移的高技术人才。第五,管理与技术创新需要培养从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起来的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李大卫强调,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必须符合三项要求,第一是人民满意,第二是中国特色,第三是世界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明确重点服务,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要占领制高点,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要引领高职院校面向产业和区域经济重构专业集群,加强重点专业群综合性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等重点建设。通过专业性建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形成合力,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尤建国也强调,要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增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能力。所谓“转型”,就是因时顺势,相机而动,及时调整策略,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模式、办学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所谓“升级”,就是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新的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社会功能和效益。从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角度讲,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具体包含两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从传统的面向小众的教育转向包括精英在内的全民大众教育。第二个转型是从一次性终结式学历教育转向终身持续不断学习。加快提高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引发区域性的产业升级重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对接专业产业,重点建设切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品牌特色专业。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认为,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新形势下,更要关注大学生及青年就业创业的问题。他指出,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新来驱动。目前,中国的技能工人对吸纳新技术、接受新技术的程度还不高。他认为,技术创新最终要转化为成果,目前,国人都寄希望于国有企业能转化这种成果,实际上是不现实的,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更多的是依托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如美国的创新成果80%来自于中小企业。吴江强调,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创业占到了57.6%,比过去大幅度上升,这反映出在城镇一体化过程当中的良好态势。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定位,提高效益,各地方要把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
职业教育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专家提出了对我国城镇化的意见:依托我国现有的200多个地级市推动就近城镇化、认真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等。对此,李克强总理强调,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要在实践中探索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实现人口就近就业。
此次会议上,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指出,离开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可能要推迟好多年。马树超指出,职业教育在布局上具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和农民的对接优势,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50%在地级市及以下,25%在西部地区,19%在民族地区,布局上就有天然的优势。另外,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是1000多所,涉农高职343所,农业类专业点1042个,整个一线农民的学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来自《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两个例子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其一,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业转型来服务乡镇和村庄。北京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品质,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确定了目标转型的做法,即由城区社保岗位为主的毕业就业转向乡镇村的社保岗位为主,2012年毕业生79人到当地乡镇村社保所就业56人,占到70%,通过校局合作办学,校乡合作育人鼓励返乡就业,提升了城镇化质量。
其二,高职和县域农村中职学校联合办学。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铜仁的10个区县12所中职共建职教集团学校,整个中职过去由教育局管理,现在改为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并且以集团学校的名义招生,解决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中职教育吸引力低的问题, 2012年中职招生人数比2011年增长了27%。学校开展农技120咨询电话、惠农快车广播、农民之友移动短信等服务,开展一名教师带着一个班级进入一个村庄,拉动一个产品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成效十分显著。
马树超强调,职业院校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潜力不可估量。为此,要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把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学生发展是教育质量之本,是根本性指标;学校工作是教育质量评价之重,是描述性指标;政府责任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性指标;服务地方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特点,是贡献性指标。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衍从吉林省的视角谈了特色城镇化与职业教育的问题。他指出,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城镇人口达到1483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了57万人;城镇化率由52.5%提高到53.3%,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3个百分点。而县级职教中心是教育推进城镇化的最有效的载体。他认为,县域职业学校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几个特殊的功能值得总结。第一个是人的城市化问题,也就是说在新型农民的素质提升方面,职业学校有促进功能。第二个是人口转移问题,下一步转移重心要向中小城镇转型。所以,县域职业学校大为作为。第三个是结构优化的问题,学校要通过专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第四个就是要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资源量,以人口的集聚带动产业的集聚。
尤建国建议,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要找准服务需求点,明确服务对象。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弟接受平等的职业教育。把农民培养成新型的职业农民。把进城的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市民。第二,要加快提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政府公平的服务平台,真正有效的建立行业指导机制。第三,要构建人才互通立交桥,积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第四,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增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