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起欢乐的巴山舞呃,
鸳鸯戏水在身旁。
唱起嘹亮的土家歌呃,
幸福生活万年长──
──巴山舞歌词
2004年6月18日,中央电视台等数家媒体相继热播《老覃和他的巴山舞》,覃发池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了炙手可热的“土家舞王”。25年来,他默默地隐藏在土家的大山之中,背着沉重的行囊,在白云深处采风,走遍了每一道溪涧、每一座山寨,将原始形态的民间舞蹈,赋予它全新的生命。
酽酽浓茶,酿出土家情和爱
1943年,覃发池出生在湖北省长阳县榔坪镇冷水桥村一个山寨里,他是喝山洞泉水长大的。年幼的覃发池,经常被母亲背到坡地去听薅草山歌。夜深人静时,哭着嚷着要父亲打着火把下山看跳丧的场面,扮着鬼脸学土家女哭嫁……十分逼真的模仿,他成了取笑的对象,渐渐对舞蹈萌发了兴趣。
1959年,覃发池读初中二年级,由于很有表演天赋,被选入县歌舞团。三个月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送到湖北艺术学院舞蹈科进修。从走进都市武汉那天起,覃发池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刻苦学习,争取做一名出色的舞蹈工作者,要编导出土家族自己的舞蹈,要让她走向世界。然而,他不知道他心爱的东西是“昨日黄花”。
1971年,在资丘的古镇上,老艺人表演的南曲,婉转绵长。覃发池觉得挺新鲜,为了艺术,一连听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有位年轻的姑娘,亭亭玉立,妩媚大方,尤其引人注目。这位姑娘马上认出了在县歌舞团当演员的覃发池,连忙迎上前去打招呼:“我叫杨冰宝,看过你演的戏,我是镇上茶馆的‘公主’。”“公主”这个特殊的称呼,让覃发池从此记住了杨冰宝这个名字。
茶馆位于环境幽雅的老街内,覃发池看到了一番别有洞天:杨冰宝每天总沏给他一壶浓酽的罐罐茶,清香扑鼻。
记得有一天,覃发池为了描摩凤凰展翅的舞蹈动作,约心仪的杨冰宝登上百鸟栖息的高山。山里的雨是骇人的。一种雾罩鬼怪般从山谷里冒出来,一下吞没了山峰,接着狂风大作,下着大雨。覃发池喊着杨冰宝,赶紧躲在桐树的巨伞下。“咔嚓!”一声巨响,头顶上的树枝一下被狂风吹断了,接连一阵让人心惊肉跳的雷电。“发池!”杨冰宝一下扑上来,用双臂抱住了他的头,从她脖颈流淌下来的雨水立刻把覃发池的嘴灌满了,他猛地一下挣脱出来,迅速地脱下衣裳,一件薄衣抵挡不住这狂风暴雨,可身子是那样热烈,胸中掀动着雄壮的波涛。
1972年,29岁的覃发池与杨冰宝喜结良缘。第二年,女儿覃艳呱呱来到这个世界。
1977年4月,红遍全国的“北方秧歌”扭到了山寨,所向披靡。覃发池一脸沮丧,站在山崖上,傻傻地对天空大叫,“土家人,你的民族舞蹈在哪里?”那时山上正开着一片又一片映山红。
1978年6月,在高高的大吉岭,覃发池将自己用“花鼓子”作动作基调,以《十八摸》的曲调,用合作医疗为内容的歌词,编了一套舞蹈展现给了广大观众,但是,由于动作基调没选准而败下阵来,他不禁潸然泪下。
敏感、激情的覃发池并不畏惧厄运的矢箭。他想到了“跳丧”,那种鄂西土家族民间至今仍保存最完整、最古朴的一种舞蹈。原先因悲伤而蜷缩的艺术生命渐渐舒展开来。
深入生活,跳丧演绎巴山舞
1979年一天傍晚,覃发池走到县城清江码头,看到几位从大山深处来的民工身背着蓝花布的铺盖卷,在候船的空隙,手舞足蹈的像跳丧,又像跳摆手舞……他眼睛一亮,感到构思已久的“巴山舞”霎时清晰起来。
10月的一天,在恩施州宣恩县一个古老的角落里,覃发池坐在“鬼堂”上,调年坪中燃起了一堆篝火,合着粗浑的锣鼓点子,男女老幼在虔诚地摆手跳跃以娱神祈祖。此时,茅谷斯的表演者正躲在密林中认真地装扮自己,从头到脚全用稻草和茅草包裏起来,表达着生命的顽强不息。他被这场面深深感动,真正掂出了生命和艺术的双重分量。
回长阳后,覃发池的激情呼之欲出,一头扎进“巴山舞”的创作中。超负荷的劳累,使他头痛欲裂,而且手指变形。在飘荡着中药气味的略带寒气的屋子里,一招一试把生命融进巴山舞。
冬天到了,白雪皑皑,他带队到海拔1900多米冰天雪地的火烧坪演出,演出结束已是夜半三更。突然听说山下40里外的资丘一个老人去世,云集了一班跳丧高手。他独自一人冒着漫天大雪,不幸被野狗发疯似地撕破了裤腿,鲜血直流……他来不及敷药包扎伤口,甩掉一双泥鞋赤脚跳进豪放的舞圈之中,直到昏倒在亡者的棺木旁边。
1981年,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吸收覃发池为常务理事;1982年《舞蹈》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他的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中国舞蹈界的高度重视,覃发池被吸纳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还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山东召开的“五省市民间舞蹈”交流。
1990年,覃发池当选为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并连任至今。
1991年,湖北省委宣传部拨专款,由湖北舞协为覃发池编印出版了《长阳巴山舞》一书。由省文联主席周韶华题写书名。同年“巴山舞”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1992年6月,覃发池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新秧歌文化研讨会”。他的《从巴山舞的产生看民间舞蹈继承、创新》一文获优秀论文奖,并发表于《舞蹈艺术》一书。
1994年,在清江美丽的西湾,电影《哭嫁女》在这里紧张地拍摄,覃发池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当故事中五个年轻的女子用一根绳子结束生命时,他领衔着200余人的跳丧队伍齐舞,舞姿铿锵,高亢悠扬,溅起了漫天沙暴,头饰都一色红绸带,像狂风中旋转的映山红。
听说乐园一位老歌手从山崖上摔下云了,覃发池的心再一次被揪紧了!他又一次来到乐园。到了秀峰桥中学门口,哗啦啦突然围上来一群学生,将他团团围住了。覃发池眼圈红了,突然想到一个计划:到中学去义务传授巴山舞,让学巴山舞的热潮向山外扩展。
半个月下来,不得不离开大山中这些纯朴的孩子们了,覃发池真有些恋恋不舍。沿途都有山民微笑着为他送行。山里学生在山顶上大声地喊着:“覃老师,覃老师,再见!”稚气的呼喊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覃发池顿时热泪盈眶。在县歌舞团当演员的女儿陪他往山下走,放眼望云,那摇晃在绿色植被上的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灿烂如艳阳天。山垭口,土家妹的山歌扑面而来:“郎在高山薅高粱,姐在河边洗衣裳,薅一下高粱望一下姐,洗一下衣裳望一下郎,下下捶在指头上” ……当时,从山头上射下的第一道晨光,正落在土家妹的背篓上,她被照得满脸红光,土家歌女和背篓被笼在金色的光环里。这大山里又冒出一个小山歌手,覃发池的脸上浮上满意的笑容。
东方之子,火把熊熊亮起来
1995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对覃发池的专访。对于自己的诸多苦楚,覃发池却一句都没有提及。倘若不把巴山舞推向中国,自己还配是一个土家族儿子吗?他这样默念道。
没隔多久,覃发池带队到大山巡回演出,让他的巴山舞回到民间,去体现一种价值。他依然是赤脚趟过一道又一道溪水,尽管裤子已经全部打湿,他背着、搀扶着演出队员,驮着道具,一连闯过了十三道水。在最后一道溪流里,桃花水转眼比原来的河道宽了一半,他被洪水冲得老远……
漆黑的夜里,几十个山民打着火把,知道演出队被山水隔住了,像游龙般地顺山溪而下,“覃大哥呀”不停地呼唤着覃发池。他忘不了这震天撼地、直冲霄汉的壮观情景。
1997年,覃发池应中国香港市政局之邀,到沙田大会堂演出。幽蓝的灯光勾勒出一派神秘凝重的氛围,撼人心扉的古夷祭祀和交错的现代音乐,“欢乐的毕兹卡”引起港人注目,土家文化得到了瞬间定格。他的巴山舞把文化内涵、悠久历史、通达神人的气度挥洒得淋漓尽致。
在土家儿女的簇拥下,一脸疲惫的覃发池被拥上场匆匆谢幕。香港的达官显贵、富商政要惊诧了,刚刚舞台上呈现的那些具有惊人能量的舞步,竟然出自这么一个土家族汉子之手。
在香港九龙、新界11场演出中,覃发池感觉到香港民间艺术可谓沙漠一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天晚上,他坐海船到英国人的度假区南丫岛演出,表演土家婚俗时,英国学者威廉斯成为土家的“莫毕”(新郎),一时笑浪震天。
接着,覃发池在沙田举办学术交流,进行了三场《土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学术报告,上千名中外大学生、教授、讲师们正襟危坐,提问有如连珠炮一般,但问得最集中的就是:“覃先生,土家文化是不是代代薪火相传?”覃发池显然早有准备:“这次赴港演出的演员中,最大的已有60多岁,最小的只有十来岁,都是对本民族的无限热爱……”
春天来了,都市绽放“映山红”
2000年12月,覃发池来到浙江台州。他和50名土家族儿女联袂出演,把鄂西的情和爱融入巴山舞之中。优美奔放,摇曳生姿,全场掌声此起彼伏,节目被广大观众和评委们认为达到了新的高度,一举夺得桂冠!当晚12时,长阳县委书记谭徽在走下领奖台时,已热泪盈眶,驱车赶到演员住地罗马宾馆给演员报喜,演员得到喜讯后激动得把谭徽在抛向天空。此时的覃发池已是双泪长流,并即兴赋诗一首:“金奖到手,热泪涌流;欢天喜地,彻夜未休;众志而诚,青史永留。淡泊名志,再写春秋。”覃发池伫立东海之滨,面对卷起千堆雪的波涛,心潮澎湃。他苦苦编导的巴山舞经历了群雄逐鹿后,荣获第十届中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他才如释重负地长嘘了一口气……
2001年4月29日,蜚声中外的“国际龙舟拉力赛”在大三峡的夷陵广场如期举行。在闭幕式上,唯一推出了终生难忘的狂欢“巴山舞之夜”。成千上万的中外宾朋围着篝火,围着盛装的土家女儿,跳起了巴山舞。覃发池以艺术总监的身份亮相,他的头发随风飘扬,引起无数老外纷纷“OK”。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副局长张发强跳得很起劲儿,头上溢出了细细的汗珠。张发强开心地告诉记者:“巴山舞是一种很好的广场集体舞,音乐节奏明快,简单易学,男女老少都适合,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国际龙舟联合会执行主席麦克·哈森莱姆对巴山舞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连连称“I like it very much!”经过简单的学习,满头银发的英国朋友迈克斯和妻子跳起巴山舞也像模像样,颇有味道。从中央到地方的六家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巨大的篝火就在覃发池的身旁燃起,依旧是映山红的形状,他的声音不由哽咽。
回到长阳那天子夜,覃发池又梦见了恩师,那九泉之下中国民间舞蹈泰斗叶扬教授。巴山舞问世不久,恩师就预言:“巴山舞可以进入国际交流,可以与世界优美的民间娱乐舞媲美。”恩师像天上的星宿一样默默地为他指引,巴山舞就是对恩师永恒的怀念!覃发池流泪醒来,一个人悄悄地踱步来到清江边。
从宜昌回来后,覃发池更多的是为了推广巴山舞,坚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播撒“巴山舞种子”。每天回家已累得精疲力竭,为了艺术梦想,他强撑着练功,不断创新,手脚青一块紫一块的,他在汗水中一步一步冲向前方……
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神州刮起“巴山舞”旋风。2003年10月,覃发池坐船、乘拖拉机,又赶了100多里山路,风尘仆仆地来到渔峡口、乐园等地方采风。在黑暗破旧的房子里,覃发池和覃培吉、李德芝等民间老艺人一起对山歌唱小调、跳巴山舞、喝咂酒。秋天的阳光终于洒满大山,吊脚楼上、青石板上大片大片挂满了黄澄澄的玉米砣、火红的红辣椒,这些都昭示着收获。覃发池站在高山上,感到面颊上似乎掠过一阵从远古吹来的风。
2004年2月,寒风凛烈,他日夜不停地画着舞程线(记录舞蹈的符号),写着“半边月”“喜鹊登枝”“风摆柳”“百凤朝阳”等几个舞段,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巴山舞与众不同的格调和特色。覃发池一直认为,“摆”和“颤”是其精髓所在。杨冰宝心疼丈夫:“别傻了,你累死了,我可不叫人为你跳丧。”他笑了笑,说:“我不在乎生命比别人短暂,但我要比别人活得更精彩!”
鸳鸯戏水在身旁。
唱起嘹亮的土家歌呃,
幸福生活万年长──
──巴山舞歌词
2004年6月18日,中央电视台等数家媒体相继热播《老覃和他的巴山舞》,覃发池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了炙手可热的“土家舞王”。25年来,他默默地隐藏在土家的大山之中,背着沉重的行囊,在白云深处采风,走遍了每一道溪涧、每一座山寨,将原始形态的民间舞蹈,赋予它全新的生命。
酽酽浓茶,酿出土家情和爱
1943年,覃发池出生在湖北省长阳县榔坪镇冷水桥村一个山寨里,他是喝山洞泉水长大的。年幼的覃发池,经常被母亲背到坡地去听薅草山歌。夜深人静时,哭着嚷着要父亲打着火把下山看跳丧的场面,扮着鬼脸学土家女哭嫁……十分逼真的模仿,他成了取笑的对象,渐渐对舞蹈萌发了兴趣。
1959年,覃发池读初中二年级,由于很有表演天赋,被选入县歌舞团。三个月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送到湖北艺术学院舞蹈科进修。从走进都市武汉那天起,覃发池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刻苦学习,争取做一名出色的舞蹈工作者,要编导出土家族自己的舞蹈,要让她走向世界。然而,他不知道他心爱的东西是“昨日黄花”。
1971年,在资丘的古镇上,老艺人表演的南曲,婉转绵长。覃发池觉得挺新鲜,为了艺术,一连听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有位年轻的姑娘,亭亭玉立,妩媚大方,尤其引人注目。这位姑娘马上认出了在县歌舞团当演员的覃发池,连忙迎上前去打招呼:“我叫杨冰宝,看过你演的戏,我是镇上茶馆的‘公主’。”“公主”这个特殊的称呼,让覃发池从此记住了杨冰宝这个名字。
茶馆位于环境幽雅的老街内,覃发池看到了一番别有洞天:杨冰宝每天总沏给他一壶浓酽的罐罐茶,清香扑鼻。
记得有一天,覃发池为了描摩凤凰展翅的舞蹈动作,约心仪的杨冰宝登上百鸟栖息的高山。山里的雨是骇人的。一种雾罩鬼怪般从山谷里冒出来,一下吞没了山峰,接着狂风大作,下着大雨。覃发池喊着杨冰宝,赶紧躲在桐树的巨伞下。“咔嚓!”一声巨响,头顶上的树枝一下被狂风吹断了,接连一阵让人心惊肉跳的雷电。“发池!”杨冰宝一下扑上来,用双臂抱住了他的头,从她脖颈流淌下来的雨水立刻把覃发池的嘴灌满了,他猛地一下挣脱出来,迅速地脱下衣裳,一件薄衣抵挡不住这狂风暴雨,可身子是那样热烈,胸中掀动着雄壮的波涛。
1972年,29岁的覃发池与杨冰宝喜结良缘。第二年,女儿覃艳呱呱来到这个世界。
1977年4月,红遍全国的“北方秧歌”扭到了山寨,所向披靡。覃发池一脸沮丧,站在山崖上,傻傻地对天空大叫,“土家人,你的民族舞蹈在哪里?”那时山上正开着一片又一片映山红。
1978年6月,在高高的大吉岭,覃发池将自己用“花鼓子”作动作基调,以《十八摸》的曲调,用合作医疗为内容的歌词,编了一套舞蹈展现给了广大观众,但是,由于动作基调没选准而败下阵来,他不禁潸然泪下。
敏感、激情的覃发池并不畏惧厄运的矢箭。他想到了“跳丧”,那种鄂西土家族民间至今仍保存最完整、最古朴的一种舞蹈。原先因悲伤而蜷缩的艺术生命渐渐舒展开来。
深入生活,跳丧演绎巴山舞
1979年一天傍晚,覃发池走到县城清江码头,看到几位从大山深处来的民工身背着蓝花布的铺盖卷,在候船的空隙,手舞足蹈的像跳丧,又像跳摆手舞……他眼睛一亮,感到构思已久的“巴山舞”霎时清晰起来。
10月的一天,在恩施州宣恩县一个古老的角落里,覃发池坐在“鬼堂”上,调年坪中燃起了一堆篝火,合着粗浑的锣鼓点子,男女老幼在虔诚地摆手跳跃以娱神祈祖。此时,茅谷斯的表演者正躲在密林中认真地装扮自己,从头到脚全用稻草和茅草包裏起来,表达着生命的顽强不息。他被这场面深深感动,真正掂出了生命和艺术的双重分量。
回长阳后,覃发池的激情呼之欲出,一头扎进“巴山舞”的创作中。超负荷的劳累,使他头痛欲裂,而且手指变形。在飘荡着中药气味的略带寒气的屋子里,一招一试把生命融进巴山舞。
冬天到了,白雪皑皑,他带队到海拔1900多米冰天雪地的火烧坪演出,演出结束已是夜半三更。突然听说山下40里外的资丘一个老人去世,云集了一班跳丧高手。他独自一人冒着漫天大雪,不幸被野狗发疯似地撕破了裤腿,鲜血直流……他来不及敷药包扎伤口,甩掉一双泥鞋赤脚跳进豪放的舞圈之中,直到昏倒在亡者的棺木旁边。
1981年,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吸收覃发池为常务理事;1982年《舞蹈》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他的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中国舞蹈界的高度重视,覃发池被吸纳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还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山东召开的“五省市民间舞蹈”交流。
1990年,覃发池当选为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并连任至今。
1991年,湖北省委宣传部拨专款,由湖北舞协为覃发池编印出版了《长阳巴山舞》一书。由省文联主席周韶华题写书名。同年“巴山舞”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1992年6月,覃发池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新秧歌文化研讨会”。他的《从巴山舞的产生看民间舞蹈继承、创新》一文获优秀论文奖,并发表于《舞蹈艺术》一书。
1994年,在清江美丽的西湾,电影《哭嫁女》在这里紧张地拍摄,覃发池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当故事中五个年轻的女子用一根绳子结束生命时,他领衔着200余人的跳丧队伍齐舞,舞姿铿锵,高亢悠扬,溅起了漫天沙暴,头饰都一色红绸带,像狂风中旋转的映山红。
听说乐园一位老歌手从山崖上摔下云了,覃发池的心再一次被揪紧了!他又一次来到乐园。到了秀峰桥中学门口,哗啦啦突然围上来一群学生,将他团团围住了。覃发池眼圈红了,突然想到一个计划:到中学去义务传授巴山舞,让学巴山舞的热潮向山外扩展。
半个月下来,不得不离开大山中这些纯朴的孩子们了,覃发池真有些恋恋不舍。沿途都有山民微笑着为他送行。山里学生在山顶上大声地喊着:“覃老师,覃老师,再见!”稚气的呼喊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覃发池顿时热泪盈眶。在县歌舞团当演员的女儿陪他往山下走,放眼望云,那摇晃在绿色植被上的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灿烂如艳阳天。山垭口,土家妹的山歌扑面而来:“郎在高山薅高粱,姐在河边洗衣裳,薅一下高粱望一下姐,洗一下衣裳望一下郎,下下捶在指头上” ……当时,从山头上射下的第一道晨光,正落在土家妹的背篓上,她被照得满脸红光,土家歌女和背篓被笼在金色的光环里。这大山里又冒出一个小山歌手,覃发池的脸上浮上满意的笑容。
东方之子,火把熊熊亮起来
1995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对覃发池的专访。对于自己的诸多苦楚,覃发池却一句都没有提及。倘若不把巴山舞推向中国,自己还配是一个土家族儿子吗?他这样默念道。
没隔多久,覃发池带队到大山巡回演出,让他的巴山舞回到民间,去体现一种价值。他依然是赤脚趟过一道又一道溪水,尽管裤子已经全部打湿,他背着、搀扶着演出队员,驮着道具,一连闯过了十三道水。在最后一道溪流里,桃花水转眼比原来的河道宽了一半,他被洪水冲得老远……
漆黑的夜里,几十个山民打着火把,知道演出队被山水隔住了,像游龙般地顺山溪而下,“覃大哥呀”不停地呼唤着覃发池。他忘不了这震天撼地、直冲霄汉的壮观情景。
1997年,覃发池应中国香港市政局之邀,到沙田大会堂演出。幽蓝的灯光勾勒出一派神秘凝重的氛围,撼人心扉的古夷祭祀和交错的现代音乐,“欢乐的毕兹卡”引起港人注目,土家文化得到了瞬间定格。他的巴山舞把文化内涵、悠久历史、通达神人的气度挥洒得淋漓尽致。
在土家儿女的簇拥下,一脸疲惫的覃发池被拥上场匆匆谢幕。香港的达官显贵、富商政要惊诧了,刚刚舞台上呈现的那些具有惊人能量的舞步,竟然出自这么一个土家族汉子之手。
在香港九龙、新界11场演出中,覃发池感觉到香港民间艺术可谓沙漠一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天晚上,他坐海船到英国人的度假区南丫岛演出,表演土家婚俗时,英国学者威廉斯成为土家的“莫毕”(新郎),一时笑浪震天。
接着,覃发池在沙田举办学术交流,进行了三场《土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学术报告,上千名中外大学生、教授、讲师们正襟危坐,提问有如连珠炮一般,但问得最集中的就是:“覃先生,土家文化是不是代代薪火相传?”覃发池显然早有准备:“这次赴港演出的演员中,最大的已有60多岁,最小的只有十来岁,都是对本民族的无限热爱……”
春天来了,都市绽放“映山红”
2000年12月,覃发池来到浙江台州。他和50名土家族儿女联袂出演,把鄂西的情和爱融入巴山舞之中。优美奔放,摇曳生姿,全场掌声此起彼伏,节目被广大观众和评委们认为达到了新的高度,一举夺得桂冠!当晚12时,长阳县委书记谭徽在走下领奖台时,已热泪盈眶,驱车赶到演员住地罗马宾馆给演员报喜,演员得到喜讯后激动得把谭徽在抛向天空。此时的覃发池已是双泪长流,并即兴赋诗一首:“金奖到手,热泪涌流;欢天喜地,彻夜未休;众志而诚,青史永留。淡泊名志,再写春秋。”覃发池伫立东海之滨,面对卷起千堆雪的波涛,心潮澎湃。他苦苦编导的巴山舞经历了群雄逐鹿后,荣获第十届中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他才如释重负地长嘘了一口气……
2001年4月29日,蜚声中外的“国际龙舟拉力赛”在大三峡的夷陵广场如期举行。在闭幕式上,唯一推出了终生难忘的狂欢“巴山舞之夜”。成千上万的中外宾朋围着篝火,围着盛装的土家女儿,跳起了巴山舞。覃发池以艺术总监的身份亮相,他的头发随风飘扬,引起无数老外纷纷“OK”。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副局长张发强跳得很起劲儿,头上溢出了细细的汗珠。张发强开心地告诉记者:“巴山舞是一种很好的广场集体舞,音乐节奏明快,简单易学,男女老少都适合,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国际龙舟联合会执行主席麦克·哈森莱姆对巴山舞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连连称“I like it very much!”经过简单的学习,满头银发的英国朋友迈克斯和妻子跳起巴山舞也像模像样,颇有味道。从中央到地方的六家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巨大的篝火就在覃发池的身旁燃起,依旧是映山红的形状,他的声音不由哽咽。
回到长阳那天子夜,覃发池又梦见了恩师,那九泉之下中国民间舞蹈泰斗叶扬教授。巴山舞问世不久,恩师就预言:“巴山舞可以进入国际交流,可以与世界优美的民间娱乐舞媲美。”恩师像天上的星宿一样默默地为他指引,巴山舞就是对恩师永恒的怀念!覃发池流泪醒来,一个人悄悄地踱步来到清江边。
从宜昌回来后,覃发池更多的是为了推广巴山舞,坚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播撒“巴山舞种子”。每天回家已累得精疲力竭,为了艺术梦想,他强撑着练功,不断创新,手脚青一块紫一块的,他在汗水中一步一步冲向前方……
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神州刮起“巴山舞”旋风。2003年10月,覃发池坐船、乘拖拉机,又赶了100多里山路,风尘仆仆地来到渔峡口、乐园等地方采风。在黑暗破旧的房子里,覃发池和覃培吉、李德芝等民间老艺人一起对山歌唱小调、跳巴山舞、喝咂酒。秋天的阳光终于洒满大山,吊脚楼上、青石板上大片大片挂满了黄澄澄的玉米砣、火红的红辣椒,这些都昭示着收获。覃发池站在高山上,感到面颊上似乎掠过一阵从远古吹来的风。
2004年2月,寒风凛烈,他日夜不停地画着舞程线(记录舞蹈的符号),写着“半边月”“喜鹊登枝”“风摆柳”“百凤朝阳”等几个舞段,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巴山舞与众不同的格调和特色。覃发池一直认为,“摆”和“颤”是其精髓所在。杨冰宝心疼丈夫:“别傻了,你累死了,我可不叫人为你跳丧。”他笑了笑,说:“我不在乎生命比别人短暂,但我要比别人活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