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躺在高山之巅,山风吹拂我面。绿草随风飘动,宛如绿色的波浪托起我的身体,让我飘飘欲仙安静入眠。离开故乡之后,无数个躁动难眠的夜晚,我都借助于这样的梦境为自己催眠:想象着头枕故乡的山川,绿草为毯,天空为被,凛冽的山风即是空调,寂静的山谷便是无声的催眠曲。当我被成功催眠的那一刻,我知道,那是心灵与故乡最为无间的时刻——心上的那座山,有你,他乡亦是吾乡。
我的故乡是鄂西边陲的一个小山村,是被山包围着的。这些山都不是名山大川,但却是我童年时的乐园。
对于孩子而言,山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园。比如,哪怕是看起来无比艰辛无聊的上山砍柴的活儿,我们也有本事找到欢乐:把砍的柴捆紧,包上一层光滑的茅草,再选一条陡峭但又不至于摔下悬崖的野路,只需坐在柴禾上把住方向,便能滑到山脚下。长此以往,我们滑过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条固定的滑道,比现在景区的那种滑道更刺激、更过瘾。这样,我们不但免去了背柴或挑柴的劳累之苦,还能享受坐免费滑道的欢乐。
对于祖辈而言,山曾是他们的庇护神。战争年代,正是靠着崇山峻岭的阻隔,日本人打到大山的边缘,就再也没有前进。和平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山那边的重庆(当时属于四川)遭受着饥饿的侵袭,而山这边的人却没有饿饭。因为这里大山围绕,下面形成一个小小的盆地,盆地中有河流水田,即使最干旱的时候,田里也总会有点水,种植的粮食即使有减产的时候,也不会绝收。那时候,我们的爷爷辈,只需用一袋巴山豆,就可以到山那边换一个媳妇回来。我的一位堂奶奶便是彼时被一袋巴山豆换来的。
然而,更多的时候,山是一种羁绊,是对有无限可能的未来的物理阻断。于梦想膨胀的青春年代而言,山里太苦太穷,山里太寂寞太无趣。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故乡的山就是全世界,以为这山就是地球的边界,翻过那座山就是宇宙、太空。等长大一些,我也会向大人们问山里娃经常问的那个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标准答案——山的那一边还是山。“翻过很多山的那一边就是城市。”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他们走出大山的强烈渴望,看到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
当他们自己没法走出这大山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后辈身上。在他们看来,出山就意味着成功,而留下就意味着失败。许多家长甚至把与大山的距离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的好坏——离山越远,学校就越好。按照他们这个标准,我也算是成功人士——上大学的那一年,我终于跳出大山的包围圈,闯进山外的世界。
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山外的世界也很无奈。山里人闯入城市,享受着火车飞机高楼大厦煤气水电的方便,无奈又被堵车、雾霾折磨,享受着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无限机会,又为明争暗抢不得成功而苦恼。于是,我们又开始想念大山,想念山野的风光,想念故乡的云,想念梦中的橄榄树。可正当你兴致勃勃信誓旦旦要回归大山时,你却发现,山还是那座山,而你已不是從前的你。你无法忍受没有网络没有WiFi没有朋友没有圈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品尝过都市繁华喧嚣的人,又有几人能做到?
这时候,你才明白:山即是城。一座山便是一座围城。山里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想回来。山即是故乡,回得去的是山,回不去的是故乡。你所向往的,并不是山本身,而是能为你疗伤的港湾。如果你真心接受山,就该接受山的全部。山的热闹便是寂静,山的有趣便是无趣,山的繁华便是落寞。
我的故乡是鄂西边陲的一个小山村,是被山包围着的。这些山都不是名山大川,但却是我童年时的乐园。
对于孩子而言,山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园。比如,哪怕是看起来无比艰辛无聊的上山砍柴的活儿,我们也有本事找到欢乐:把砍的柴捆紧,包上一层光滑的茅草,再选一条陡峭但又不至于摔下悬崖的野路,只需坐在柴禾上把住方向,便能滑到山脚下。长此以往,我们滑过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条固定的滑道,比现在景区的那种滑道更刺激、更过瘾。这样,我们不但免去了背柴或挑柴的劳累之苦,还能享受坐免费滑道的欢乐。
对于祖辈而言,山曾是他们的庇护神。战争年代,正是靠着崇山峻岭的阻隔,日本人打到大山的边缘,就再也没有前进。和平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山那边的重庆(当时属于四川)遭受着饥饿的侵袭,而山这边的人却没有饿饭。因为这里大山围绕,下面形成一个小小的盆地,盆地中有河流水田,即使最干旱的时候,田里也总会有点水,种植的粮食即使有减产的时候,也不会绝收。那时候,我们的爷爷辈,只需用一袋巴山豆,就可以到山那边换一个媳妇回来。我的一位堂奶奶便是彼时被一袋巴山豆换来的。
然而,更多的时候,山是一种羁绊,是对有无限可能的未来的物理阻断。于梦想膨胀的青春年代而言,山里太苦太穷,山里太寂寞太无趣。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故乡的山就是全世界,以为这山就是地球的边界,翻过那座山就是宇宙、太空。等长大一些,我也会向大人们问山里娃经常问的那个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标准答案——山的那一边还是山。“翻过很多山的那一边就是城市。”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他们走出大山的强烈渴望,看到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
当他们自己没法走出这大山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后辈身上。在他们看来,出山就意味着成功,而留下就意味着失败。许多家长甚至把与大山的距离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的好坏——离山越远,学校就越好。按照他们这个标准,我也算是成功人士——上大学的那一年,我终于跳出大山的包围圈,闯进山外的世界。
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山外的世界也很无奈。山里人闯入城市,享受着火车飞机高楼大厦煤气水电的方便,无奈又被堵车、雾霾折磨,享受着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无限机会,又为明争暗抢不得成功而苦恼。于是,我们又开始想念大山,想念山野的风光,想念故乡的云,想念梦中的橄榄树。可正当你兴致勃勃信誓旦旦要回归大山时,你却发现,山还是那座山,而你已不是從前的你。你无法忍受没有网络没有WiFi没有朋友没有圈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品尝过都市繁华喧嚣的人,又有几人能做到?
这时候,你才明白:山即是城。一座山便是一座围城。山里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想回来。山即是故乡,回得去的是山,回不去的是故乡。你所向往的,并不是山本身,而是能为你疗伤的港湾。如果你真心接受山,就该接受山的全部。山的热闹便是寂静,山的有趣便是无趣,山的繁华便是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