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参与都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只能算是“半成品”、“文学本文”。其意在表明,重视阅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读者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确立学生作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注重每个个体的性格差异,张扬学生个性,开拓学生思维模式,努力实现人性化教育。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应用情况,希望可以进一步增进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接受美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兴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于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文学工作者的视线中,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接受美学”逐步成为我国文艺学界颇具特点的理论批判词语,并融入我国教育领域的范畴,对我国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应用更是成为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命题。
一、教学理论准备不充分
多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接受美学理论虽然充满了兴趣,但是对于该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同时该理论如何运用与阅读教学中更是难上加难。这不单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才有的问题,也反映在大多数科目的教育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在职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因为这样更加熟悉,更好施行。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改变教学现状,一是使当今社会的文化情景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启发在职教师的意识,让他们对该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也是学者陈桂生在《教育学的构建》中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当隐于陈规中的阅读教学方法、观念尚能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时,至少不致发生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当教育情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特别是一线教师自主萌生有别于陈规的阅读教学理论的意向时,阅读教学实践才迫切需要阅读理论的指导。”
二、高考的压力对接受美学的影响导致阅读教学的初衷偏离
在高考分数的强压之下,分数暂时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究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是照本宣科,按照参考答案的思维去解答题目。如果教师学生面对文章,只关注考试重点,阅读教学变成了揣测命题者意图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拿高分,这样学生的视野收到了限制,于是接受美学弥漫功利主义的色彩,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就偏离了。例如,高考把理解段落和篇章的中心内容,句子和篇章段落的内在联系,关键词等等作为考点。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需要领略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情节曲折都无法以段落中心文章大意来概括。若强行如此,不亚于悬疑和犯罪小说,直接被告知结局一般。
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已经比较常见了,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领导层对高考成绩的注重;再者是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展现,为提分快的科目让步;最后就是语文教育者本身在题海题库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忽略了学生全面多项发展。高考的引力之下,语文课堂渐渐堕入机械化的摇摆之中,缺乏灵气和想象力。
这需要逐步的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看法,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到课内课外,重视拓展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在阅读中逐步积累,融会贯通,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也要能运用于考试当中去,无形之中以一个良性的过程完成功利的目标。
三、过度倡导接受美学,而忽略了实际情况
一切事物都利弊两面性,接受美学理论也是这样的。该理论对阅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之中又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其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起初的理论建立是用来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理论,并不是专门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国教育者的发散思维将其运用到教育之中去,得到了一些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曝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去改进和解决。
例如,我国目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上的学生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如果想要在每节课的时间内都要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阅读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与之交流,这有较大的可能是个理想化的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这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更大的教育投入,这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只能期望学生和教师利用课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交流,正如阅读的过程一样,是一个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需要年如一日般点点滴滴的投入。
四、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对答案进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林清玄《随风吹笛》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已经阅读过《随风吹笛》这篇文章,那么你们认为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涼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A:显示出风大
B:风大风小都是呼呼的响。
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知道有同学说出:与后文的笛声相呼应,教师才满意的提出下一个探讨。
这位教师虽然是在进行对话教学,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伪对话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个人对文章的体验,或是个人对文本的体验未得到教师的认可。而且,不难看出,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心目中的一个准则,教师会做出引导或者不肯定众多说法而等待“参考答案”的出现。因为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而来自于教师的肯定无疑是接受美学的应用一个重要的组成。好的评价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若操作不当更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诚意,更要切实的指出“好”在哪里,怎么好,有多好。尽量去描绘出来,以此来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且能够在读完后和教师交流,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措施促进学生的主题阅读。
结束语: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进入我国的文学界,其后又应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帮助高中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进一步确立了学生作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魅力。尽管接受美学理论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宽了思维和视野,但是其理论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还存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偏离。这需要教师今后在接受美学的应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当调整,以期最大限度的发挥接受美学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
[2]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保定: 河北大学,2011
[3] 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09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语文阅读;接受美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兴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于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文学工作者的视线中,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接受美学”逐步成为我国文艺学界颇具特点的理论批判词语,并融入我国教育领域的范畴,对我国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应用更是成为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命题。
一、教学理论准备不充分
多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接受美学理论虽然充满了兴趣,但是对于该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同时该理论如何运用与阅读教学中更是难上加难。这不单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才有的问题,也反映在大多数科目的教育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在职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因为这样更加熟悉,更好施行。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改变教学现状,一是使当今社会的文化情景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启发在职教师的意识,让他们对该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也是学者陈桂生在《教育学的构建》中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当隐于陈规中的阅读教学方法、观念尚能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时,至少不致发生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当教育情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特别是一线教师自主萌生有别于陈规的阅读教学理论的意向时,阅读教学实践才迫切需要阅读理论的指导。”
二、高考的压力对接受美学的影响导致阅读教学的初衷偏离
在高考分数的强压之下,分数暂时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究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是照本宣科,按照参考答案的思维去解答题目。如果教师学生面对文章,只关注考试重点,阅读教学变成了揣测命题者意图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拿高分,这样学生的视野收到了限制,于是接受美学弥漫功利主义的色彩,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就偏离了。例如,高考把理解段落和篇章的中心内容,句子和篇章段落的内在联系,关键词等等作为考点。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需要领略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情节曲折都无法以段落中心文章大意来概括。若强行如此,不亚于悬疑和犯罪小说,直接被告知结局一般。
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已经比较常见了,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领导层对高考成绩的注重;再者是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展现,为提分快的科目让步;最后就是语文教育者本身在题海题库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忽略了学生全面多项发展。高考的引力之下,语文课堂渐渐堕入机械化的摇摆之中,缺乏灵气和想象力。
这需要逐步的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看法,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到课内课外,重视拓展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在阅读中逐步积累,融会贯通,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也要能运用于考试当中去,无形之中以一个良性的过程完成功利的目标。
三、过度倡导接受美学,而忽略了实际情况
一切事物都利弊两面性,接受美学理论也是这样的。该理论对阅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之中又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其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起初的理论建立是用来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理论,并不是专门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国教育者的发散思维将其运用到教育之中去,得到了一些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曝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去改进和解决。
例如,我国目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上的学生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如果想要在每节课的时间内都要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阅读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与之交流,这有较大的可能是个理想化的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这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更大的教育投入,这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只能期望学生和教师利用课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交流,正如阅读的过程一样,是一个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需要年如一日般点点滴滴的投入。
四、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对答案进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林清玄《随风吹笛》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已经阅读过《随风吹笛》这篇文章,那么你们认为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涼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A:显示出风大
B:风大风小都是呼呼的响。
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知道有同学说出:与后文的笛声相呼应,教师才满意的提出下一个探讨。
这位教师虽然是在进行对话教学,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伪对话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个人对文章的体验,或是个人对文本的体验未得到教师的认可。而且,不难看出,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心目中的一个准则,教师会做出引导或者不肯定众多说法而等待“参考答案”的出现。因为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而来自于教师的肯定无疑是接受美学的应用一个重要的组成。好的评价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若操作不当更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诚意,更要切实的指出“好”在哪里,怎么好,有多好。尽量去描绘出来,以此来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且能够在读完后和教师交流,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措施促进学生的主题阅读。
结束语: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进入我国的文学界,其后又应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帮助高中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进一步确立了学生作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魅力。尽管接受美学理论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宽了思维和视野,但是其理论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还存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偏离。这需要教师今后在接受美学的应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当调整,以期最大限度的发挥接受美学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
[2]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保定: 河北大学,2011
[3] 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09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