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类型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从应试教育过度到素质教育;心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文章根据大学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将此阶段大学生情感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目标缺失,情感空虚
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而新的人生目标尚未形成,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闲暇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导致自己的情感空虚。在高中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学生的教导就是:“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好说了。”大学进而就成为了学生向往的天堂,大学美好的生活便成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但当学生步入自己梦想中的天堂时,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源动力也就消失。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然而迫于无奈踏入了自己不喜欢的院校,这部分学生就陷入了失败的煎熬之中,埋怨社会和高考,无法自拔。
在大学新的学习环境之中,没有了升学压力,课业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增多。面对可供自己支配大量空暇时间,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各方面能力有所发展;有的同学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了谈恋爱之中,陷入了感情的旋窝。然而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自己成绩在群体之中处于较差的行列之中时,他们就开始反思自己,但是由于目标的缺失,他们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走向哪里。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在大学要把自己的学业成绩提高,把大部分时间支配在了学习之中,没有课外活动。但是他们也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整天忙忙碌碌,成效并不显著。当这些学生都明白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努力好像是徒劳。精神支柱失去,情感也陷入了空虚之中。
(二)自制力差,情感失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情感体验是丰富的、深刻的,一旦在活动中陷入了不良的情感中,如悲痛、恐惧、忧伤等,就很容易出现情感失控,不能用理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这只是暂时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和定型的时期,这就使大学生的情感容易波动,当情感体验过于强烈的时候便走向极端化。而青年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强,这时便产生了失控感,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冲动,甚至酿成不良后果。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该省受到刑事处罚的高校在校生达284名,比上年上升了53.5%,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0.3%。但是有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在具体的实践中,又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一味地毫无目的地去自我压抑和限制,不仅没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导致更为严重的情感失控。
(三)自我认知不当,情感体验畸形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对自己的认知不恰当,就会产生自卑感和畸形的成就感。情感上的自卑感与成就感,是个体就活动结果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一种情感体验。大学生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筛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高中或初中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深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后,环境对个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学习成绩、人际交流的压力),过高的学业压力会引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削弱其学习效能。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境贫寒便发奋读书,但压力太大,成绩久久不见成效,产生了自己比别人笨等自卑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某方面的缺陷,往往对自我评价过低,形成了“获得性失败感”,不能较客观地悦纳自己,对后继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两方面,最终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出现恶性循环。部分大学生认为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过分地肯定自我在成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悦纳自我,形成不当的成就感,出现了成就感过强、自信心过足、瞧不起他人的畸形情感体验。
(四)远离家乡求学,情感失去了归属感
大学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情感问题,情感就会失去寄托,归属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更为强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自己独自一人要处理好学习、活动、生活等多方面的事情。对于新的环境,自己的交际群体还没有建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候,没有求助对象,心理有困惑时又没有人倾诉。这个时候大学生若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选择自我封闭,逃避群体,难以建立起新的归属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出现了孤独的情感。一旦产生了孤独感,大学生又无法有效地自我调适,从而又表现出抑郁、苦闷等不良心境,影响了新的归属感的建立。这个时候,倘若没有建立起一种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便会严重地影响其健康发展。
二 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情感困惑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诱发许多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实施有效的缓解策略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减少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下从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主观方面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有效指导的客观方面两个层面论述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一)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情感关系甚为显著。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轻松、较少忧郁紧张、敏感焦虑;具有较为明显的外向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活跃从容、果断敢为,而较少胆怯退缩、抑郁不安;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尽心尽责、认真可靠、自律严谨,而较少草率敷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缓解大学生情感困惑的关键。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波动性,有的经常过高地评价自我,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部分人过低地评价自我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对他人的嫉妒感。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要认识事物,要认识自我。对个体自身的缺点既不要隐瞒,也不要回避,敢于接纳自己的缺点,从而来决定着自我、发展自我。其次,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自我价值感。在活动之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失败了,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成功了,可以获得经验。再次,大学生处理好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概念。
第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既要经得住诱惑,也要合理地发泄 心中的抑郁。在应该学习的时间要保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当遇到心中有压力时候,要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走出阴影。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其意志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外要参加一些有利于培养自己意志力的活动,加强自己的意志力;其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培养其利他动机和行为,培养其向社会的情感,控制不合理情感,避免逆社会性。
(二)人生规划层面: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摆脱情感困惑的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跨进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时期,这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这种形势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进而可以解决目标缺失,摆脱情感空虚。
第一,大学生要制定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首先,宏观上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比如大学阶段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否继续深造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等;其次,他们要从微观上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达到学习娱乐相互协调的目标。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才能,达到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和身心上的愉悦感。
第二,大学生要制定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感到乏味、空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恰当的生活目标。比如生活独立性差的,就要在大学生活之中找到机会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在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之后,大学生还要考虑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忙忙碌碌、一事无成,还是有所作为。要将适应生活和达到更高更理想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提高自身生活品位。
(三)人际交往层面: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归属感形成。大学生要抓住每一个能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没有机会也要创设机会。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在大学生活中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层出不穷,而每一种活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主持者和参与者也是类型各异的。大学生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各种活动来接触各种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的真心朋友,找到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其次,要为建立人际关系创设机会。如组织宿舍几个同学与其他宿舍的同学进行联谊活动,扩大“家庭”的范围。再次,大学生要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利用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积极主动交往的信心,借用知识的力量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最后,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和咨询工作,为其疏通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从应试教育过度到素质教育;心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文章根据大学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将此阶段大学生情感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目标缺失,情感空虚
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而新的人生目标尚未形成,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闲暇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导致自己的情感空虚。在高中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学生的教导就是:“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好说了。”大学进而就成为了学生向往的天堂,大学美好的生活便成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但当学生步入自己梦想中的天堂时,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源动力也就消失。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然而迫于无奈踏入了自己不喜欢的院校,这部分学生就陷入了失败的煎熬之中,埋怨社会和高考,无法自拔。
在大学新的学习环境之中,没有了升学压力,课业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增多。面对可供自己支配大量空暇时间,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各方面能力有所发展;有的同学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了谈恋爱之中,陷入了感情的旋窝。然而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自己成绩在群体之中处于较差的行列之中时,他们就开始反思自己,但是由于目标的缺失,他们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走向哪里。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在大学要把自己的学业成绩提高,把大部分时间支配在了学习之中,没有课外活动。但是他们也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整天忙忙碌碌,成效并不显著。当这些学生都明白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努力好像是徒劳。精神支柱失去,情感也陷入了空虚之中。
(二)自制力差,情感失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情感体验是丰富的、深刻的,一旦在活动中陷入了不良的情感中,如悲痛、恐惧、忧伤等,就很容易出现情感失控,不能用理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这只是暂时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和定型的时期,这就使大学生的情感容易波动,当情感体验过于强烈的时候便走向极端化。而青年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强,这时便产生了失控感,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冲动,甚至酿成不良后果。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该省受到刑事处罚的高校在校生达284名,比上年上升了53.5%,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0.3%。但是有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在具体的实践中,又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一味地毫无目的地去自我压抑和限制,不仅没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导致更为严重的情感失控。
(三)自我认知不当,情感体验畸形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对自己的认知不恰当,就会产生自卑感和畸形的成就感。情感上的自卑感与成就感,是个体就活动结果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一种情感体验。大学生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筛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高中或初中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深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后,环境对个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学习成绩、人际交流的压力),过高的学业压力会引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削弱其学习效能。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境贫寒便发奋读书,但压力太大,成绩久久不见成效,产生了自己比别人笨等自卑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某方面的缺陷,往往对自我评价过低,形成了“获得性失败感”,不能较客观地悦纳自己,对后继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两方面,最终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出现恶性循环。部分大学生认为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过分地肯定自我在成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悦纳自我,形成不当的成就感,出现了成就感过强、自信心过足、瞧不起他人的畸形情感体验。
(四)远离家乡求学,情感失去了归属感
大学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情感问题,情感就会失去寄托,归属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更为强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自己独自一人要处理好学习、活动、生活等多方面的事情。对于新的环境,自己的交际群体还没有建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候,没有求助对象,心理有困惑时又没有人倾诉。这个时候大学生若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选择自我封闭,逃避群体,难以建立起新的归属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出现了孤独的情感。一旦产生了孤独感,大学生又无法有效地自我调适,从而又表现出抑郁、苦闷等不良心境,影响了新的归属感的建立。这个时候,倘若没有建立起一种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便会严重地影响其健康发展。
二 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情感困惑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诱发许多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实施有效的缓解策略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减少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下从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主观方面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有效指导的客观方面两个层面论述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一)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情感关系甚为显著。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轻松、较少忧郁紧张、敏感焦虑;具有较为明显的外向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活跃从容、果断敢为,而较少胆怯退缩、抑郁不安;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尽心尽责、认真可靠、自律严谨,而较少草率敷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缓解大学生情感困惑的关键。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波动性,有的经常过高地评价自我,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部分人过低地评价自我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对他人的嫉妒感。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要认识事物,要认识自我。对个体自身的缺点既不要隐瞒,也不要回避,敢于接纳自己的缺点,从而来决定着自我、发展自我。其次,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自我价值感。在活动之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失败了,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成功了,可以获得经验。再次,大学生处理好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概念。
第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既要经得住诱惑,也要合理地发泄 心中的抑郁。在应该学习的时间要保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当遇到心中有压力时候,要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走出阴影。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其意志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外要参加一些有利于培养自己意志力的活动,加强自己的意志力;其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培养其利他动机和行为,培养其向社会的情感,控制不合理情感,避免逆社会性。
(二)人生规划层面: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摆脱情感困惑的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跨进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时期,这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这种形势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进而可以解决目标缺失,摆脱情感空虚。
第一,大学生要制定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首先,宏观上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比如大学阶段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否继续深造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等;其次,他们要从微观上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达到学习娱乐相互协调的目标。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才能,达到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和身心上的愉悦感。
第二,大学生要制定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感到乏味、空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恰当的生活目标。比如生活独立性差的,就要在大学生活之中找到机会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在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之后,大学生还要考虑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忙忙碌碌、一事无成,还是有所作为。要将适应生活和达到更高更理想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提高自身生活品位。
(三)人际交往层面: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归属感形成。大学生要抓住每一个能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没有机会也要创设机会。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在大学生活中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层出不穷,而每一种活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主持者和参与者也是类型各异的。大学生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各种活动来接触各种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的真心朋友,找到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其次,要为建立人际关系创设机会。如组织宿舍几个同学与其他宿舍的同学进行联谊活动,扩大“家庭”的范围。再次,大学生要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利用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积极主动交往的信心,借用知识的力量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最后,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和咨询工作,为其疏通人际交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