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8-0067-03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或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是一种常发于青年鸡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靶向侵害鸡的免疫系统,尤其是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肾脏也是该病侵害的目标,可引发肾脏严重病变。在急性病例中,会造成肾衰竭。急性病例的死亡率可达25%,甚至更高。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作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证实。在之后的10年里,全球主要家禽生产地区都陆续证实了该病的存在。
“甘布罗”一词来自美国德玛瓦半岛地区,这种疾病曾经在当地肆虐。
1 病因学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是已知的3种双链RNA病毒之一——其他两种病毒与鱼类、贝类和昆虫有关。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禽双链RNA病毒属。病毒因基因组中含有2个双链RNA片段而得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常稳定,对多种消毒剂耐受。病毒在0.5%酚中暴露1 h不受影响。在0.5%福尔马林中暴露6 h只能降低病毒的传染性,不能杀灭病毒。病毒在pH 12(强碱性)条件下失活,但在pH 2(强酸性)条件下不受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60 ℃可存活 30 min,但在70 ℃立即灭活。该病毒存活能力极强,正因为如此,在彻底清洗和消毒的鸡舍中该病毒仍存活良好。
2 毒株变异
已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1型和血清2型。血清1型可导致鸡发生严重的疾病,而血清2型最早是从火鸡上分离得到的,无致病性,也可感染鸡。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超强毒株已经发生进化,且都是血清1型。
3 致病性
鸡是目前已知唯一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会发病的动物。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典型特征是死亡率可达10%~50%,而超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死亡率高达50%~100%。
4 分布
世界各地家禽主产地都出现了血清1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
5 传播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在鸡舍中持续存在,在清除感染鸡的鸡舍中仍可在数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保持感染力。这些鸡舍中的饲料、饮水和垫料在一些重要时期内也具有感染性。病毒对消毒剂耐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康复鸡群中无病毒携带者。
从感染鸡舍分离得到的黑菌虫(alphitobius diaperinus)在两个月后喂给鸡,仍可使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还有证据表明,大鼠和犬类可短期携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6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
传染性法氏囊病潜伏期短,3周龄鸡感染后,2 d~3 d即会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是鸡表现出啄肛癖,随后可见泄殖腔周围羽毛硬结、腹泻、厌食、精神不济、羽毛竖起、卧地不起和死亡等。
当易感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超强毒株而暴发该病时,疾病会迅速传播,发病率极高(可达100%),死亡率达20%~30%或更高(高达90%)。死亡病例通常在感染后3 d开始出现,一般可持续4 d。鸡场第一次暴发本病时呈现最急性型,发病率最高,此后病程变弱。幼龄鸡感染该病毒时,如感染的毒株不具备致病性或有母源抗体保护,一般不会出现症状。
7 病变
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通常会有脱水症状,胸肌发黑,翅膀和腿部肌肉常有出血。肾脏通常有病变,肠道黏液增多。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攻击家禽的法氏囊。感染后3 d鸡法氏囊发生肿胀,至第4天时体积翻倍。随后法氏囊体积缩小,到第8天时为原始重量的三分之一或更小。感染的法氏囊通常可见坏死,并有出血,偶爾出血会污染粪便。脾脏轻微肿大。尽管大部分淋巴器官会出现组织病理学病变,但该病最常见于无淋巴细胞的法氏囊中。
8 免疫
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机体的主动免疫被激活,抗体反应可通过中和反应(Virus-neutralization Test,VN)、琼脂扩散试验(Agar Gel Diffusion Precipitation,AGP)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检测。抗体可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鸡,使其免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母源性免疫或被动免疫可干扰后代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刺激。肉用种鸡接种油乳剂疫苗通常可保护后代小鸡4~5周,而接种活疫苗通常保护后代1~3周。
9 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急性暴发症状独特且容易识别,可进行暂时性诊断。通常情况下,死亡出现快,恢复也快,整个发病期在1周内结束。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尖峰式死亡。
急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可疑病例可以通过死后解剖确认,表现为尸体充血、肾脏病变以及法氏囊病变——早期因炎症肿大,随后萎缩。
10 病毒分离
病例也可以通过病原的分离和确认加以确诊。对于此类确诊方法,首选检查器官为法氏囊和脾脏,因为这些器官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浓度最高。
目前,对这些器官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确诊手段。
需要谨慎对致病病毒进行定期分离,这样就能一定范围内对病毒的变异和其他特性进行界定。
11 血清学
目前,ELISA可能是评价传染性法氏囊病抗体水平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ELISA检测的最大贡献在于定量结果可以轻松上传到电脑上,然后用1日龄或肉鸡的检测结果评估子代鸡的母源抗体消耗水平。这些信息可以用来预测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
总的来说,由于母源抗体很快会降低到不能干扰疫苗产生主动免疫力的水平,因此检测工作需要尽快开展。如果检测延迟进行,场内的野毒就可能感染鸡群,比疫苗毒株“抢先一步”,从而可能会导致鸡群发病。
12 鉴别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症状与急性球虫病的症状相似,当然也应该与可导致高死亡率的鸡新城疫或禽流感的强毒株感染进行鉴别诊断。
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肾病常见于传染性法氏囊病,但是其他可造成肾脏病变的原因也需要考虑,如脱水和肾毒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菌株等。已知马立克氏病也可导致家禽的法氏囊萎缩。
13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方法。
14 预防
过去,在疫苗成功使用之前,控制感染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现在,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多种疫苗可用,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疫苗株的毒力和抗原多样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通常分为温和型、中等毒力型和“强毒型”疫苗。它们的使用基本上取决于引起疾病的病毒类型以及需要克服的母源抗体水平。
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等毒力株的疫苗已成功用于1日龄鸡和卵内接种,并检测到了大量抗体水平。
基于活的重组病毒载体的新疫苗技术也已经成功应用。
灭活油佐剂疫苗可以为蛋鸡和种鸡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些疫苗往往是多联疫苗,同时包含鸡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于蛋鸡,则可能含有EDS 76疫苗。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种时间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取决于多种因素。建议在兽医的指导下完成疫苗接种程序。
原题名:Gumboro disease(英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或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是一种常发于青年鸡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靶向侵害鸡的免疫系统,尤其是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肾脏也是该病侵害的目标,可引发肾脏严重病变。在急性病例中,会造成肾衰竭。急性病例的死亡率可达25%,甚至更高。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作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证实。在之后的10年里,全球主要家禽生产地区都陆续证实了该病的存在。
“甘布罗”一词来自美国德玛瓦半岛地区,这种疾病曾经在当地肆虐。
1 病因学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是已知的3种双链RNA病毒之一——其他两种病毒与鱼类、贝类和昆虫有关。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禽双链RNA病毒属。病毒因基因组中含有2个双链RNA片段而得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常稳定,对多种消毒剂耐受。病毒在0.5%酚中暴露1 h不受影响。在0.5%福尔马林中暴露6 h只能降低病毒的传染性,不能杀灭病毒。病毒在pH 12(强碱性)条件下失活,但在pH 2(强酸性)条件下不受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60 ℃可存活 30 min,但在70 ℃立即灭活。该病毒存活能力极强,正因为如此,在彻底清洗和消毒的鸡舍中该病毒仍存活良好。
2 毒株变异
已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1型和血清2型。血清1型可导致鸡发生严重的疾病,而血清2型最早是从火鸡上分离得到的,无致病性,也可感染鸡。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超强毒株已经发生进化,且都是血清1型。
3 致病性
鸡是目前已知唯一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会发病的动物。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典型特征是死亡率可达10%~50%,而超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死亡率高达50%~100%。
4 分布
世界各地家禽主产地都出现了血清1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
5 传播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在鸡舍中持续存在,在清除感染鸡的鸡舍中仍可在数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保持感染力。这些鸡舍中的饲料、饮水和垫料在一些重要时期内也具有感染性。病毒对消毒剂耐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康复鸡群中无病毒携带者。
从感染鸡舍分离得到的黑菌虫(alphitobius diaperinus)在两个月后喂给鸡,仍可使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还有证据表明,大鼠和犬类可短期携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6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
传染性法氏囊病潜伏期短,3周龄鸡感染后,2 d~3 d即会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是鸡表现出啄肛癖,随后可见泄殖腔周围羽毛硬结、腹泻、厌食、精神不济、羽毛竖起、卧地不起和死亡等。
当易感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超强毒株而暴发该病时,疾病会迅速传播,发病率极高(可达100%),死亡率达20%~30%或更高(高达90%)。死亡病例通常在感染后3 d开始出现,一般可持续4 d。鸡场第一次暴发本病时呈现最急性型,发病率最高,此后病程变弱。幼龄鸡感染该病毒时,如感染的毒株不具备致病性或有母源抗体保护,一般不会出现症状。
7 病变
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通常会有脱水症状,胸肌发黑,翅膀和腿部肌肉常有出血。肾脏通常有病变,肠道黏液增多。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攻击家禽的法氏囊。感染后3 d鸡法氏囊发生肿胀,至第4天时体积翻倍。随后法氏囊体积缩小,到第8天时为原始重量的三分之一或更小。感染的法氏囊通常可见坏死,并有出血,偶爾出血会污染粪便。脾脏轻微肿大。尽管大部分淋巴器官会出现组织病理学病变,但该病最常见于无淋巴细胞的法氏囊中。
8 免疫
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机体的主动免疫被激活,抗体反应可通过中和反应(Virus-neutralization Test,VN)、琼脂扩散试验(Agar Gel Diffusion Precipitation,AGP)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检测。抗体可通过卵黄传递给雏鸡,使其免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母源性免疫或被动免疫可干扰后代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刺激。肉用种鸡接种油乳剂疫苗通常可保护后代小鸡4~5周,而接种活疫苗通常保护后代1~3周。
9 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急性暴发症状独特且容易识别,可进行暂时性诊断。通常情况下,死亡出现快,恢复也快,整个发病期在1周内结束。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尖峰式死亡。
急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可疑病例可以通过死后解剖确认,表现为尸体充血、肾脏病变以及法氏囊病变——早期因炎症肿大,随后萎缩。
10 病毒分离
病例也可以通过病原的分离和确认加以确诊。对于此类确诊方法,首选检查器官为法氏囊和脾脏,因为这些器官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浓度最高。
目前,对这些器官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确诊手段。
需要谨慎对致病病毒进行定期分离,这样就能一定范围内对病毒的变异和其他特性进行界定。
11 血清学
目前,ELISA可能是评价传染性法氏囊病抗体水平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ELISA检测的最大贡献在于定量结果可以轻松上传到电脑上,然后用1日龄或肉鸡的检测结果评估子代鸡的母源抗体消耗水平。这些信息可以用来预测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
总的来说,由于母源抗体很快会降低到不能干扰疫苗产生主动免疫力的水平,因此检测工作需要尽快开展。如果检测延迟进行,场内的野毒就可能感染鸡群,比疫苗毒株“抢先一步”,从而可能会导致鸡群发病。
12 鉴别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症状与急性球虫病的症状相似,当然也应该与可导致高死亡率的鸡新城疫或禽流感的强毒株感染进行鉴别诊断。
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肾病常见于传染性法氏囊病,但是其他可造成肾脏病变的原因也需要考虑,如脱水和肾毒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菌株等。已知马立克氏病也可导致家禽的法氏囊萎缩。
13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方法。
14 预防
过去,在疫苗成功使用之前,控制感染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现在,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多种疫苗可用,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疫苗株的毒力和抗原多样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通常分为温和型、中等毒力型和“强毒型”疫苗。它们的使用基本上取决于引起疾病的病毒类型以及需要克服的母源抗体水平。
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等毒力株的疫苗已成功用于1日龄鸡和卵内接种,并检测到了大量抗体水平。
基于活的重组病毒载体的新疫苗技术也已经成功应用。
灭活油佐剂疫苗可以为蛋鸡和种鸡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作用,这些疫苗往往是多联疫苗,同时包含鸡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于蛋鸡,则可能含有EDS 76疫苗。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种时间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取决于多种因素。建议在兽医的指导下完成疫苗接种程序。
原题名:Gumboro disease(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