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操作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旨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办队献计献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 运动队; 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13-001
一、前言
我国普通高校都建有自己的运动队,这对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动学校体育开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高校运动员选拔、招生、管理上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法规和标准,而且由于受训练时间、教练员水平、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制约,高校运动队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普通高校运动队现状,探索高校“体教结合”的新途径,为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制度、培养过程、管理体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普通高等院校。
2.研究方法
2.1 调查访问法
访问和调查了10所大学,对20多名教练和主管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各大学培养、管理运动员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并实地调查各高校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及管理等情况。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调查收集了各高校运动员训练及管理的情况,查阅了国内部分高校学生运动员招收、录取、培养和管理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
三、现状与分析
1.普通高校运动员的现状
1.1特招运动员
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是相互脱节的,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多数集中在运动队,长期脱离科学文化教育,去高校深造已勉为其难,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训练环境,导致运动成绩下滑,学习成绩跟不上。而且高校比赛机会少,很难保持原有成绩。
1.2普通运动员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与体育绝缘,大多优秀运动人才淹没在了“书堆题海”中,更别说有序的运动训练。到了大学以后,除了每年的校运会,两年一届的省运会,基本没有其他的比赛机会,一般有比赛就训练,没比赛就停训。到了高年级就业的压力使多数同学放弃了训练,造成运动成绩难以提高,运动队难于管理,运动员流失快。
1.3运动员储备
后备人才的储备不够,运动员的培养遭遇瓶颈,缺乏连续性。应试教育的影响,就业压力增大,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青少年体校逐渐萎缩,这些都是造成后备人才不足的原因。
2.普通高校教练员的现状
众所周知,一支训练队伍成绩的好坏,教练员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目前,普通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数是“亦教亦训”的体育部教师,他们大都毕业于体育院校,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工作严谨、敬业,但缺乏科学训练的经验,在管理水平上较为欠缺。
3.普通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
普通高校对运动员的管理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一是运动员尤其是特招运动员往往把学习与训练矛盾对立起来,把自己同普通学生区别开,只注重训练而忽视学习。二是各学院、教务处、体育部、后勤处之间协调不够,致使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衣、食、住、行的后勤服务不到位。三是对运动员的训练机制不健全,教练员缺乏对运动员有效的管理,不能充分调动训练积极性来提高训练质量。
四、建议与对策
1.建立健全运动员的培养机制
(1)实行学分制管理,有利于运动员自主机动地安排好学习和训练时间,对文化基础薄弱的,应适当延长学习年限。让运动员既能学到应学的知识,又能使每天的训练时间得到保证,提高训练效果。(2)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充足的人才后备资源,形成通畅的人才输送渠道。(3)利用节假日多组织参加校际、保定市的竞赛,增加比赛机会,有利于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2.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1)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注重对现任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利用请专家讲学、外出进修、参加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2)高校教练员要深入到基层中学和业余体校,熟悉和了解高中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和规律,与大学阶段训练实现良好銜接,有利于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尽快地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3)科学训练,保证训练质量,让运动员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最先进的技术。(4)严格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集训,保证训练的系统进行和队员成绩的稳定提高。
3.加强高校运动队伍管理
在运动员在校的学习、生活、训练管理上,在对运动员的奖励机制上,突出学校的特点,扩大招生的影响力,更多吸收高水平运动员进校学习训练。大学是培养运动天才的高级阶段,鼓励个性、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保证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既能接受高等教育,又在优秀教练员的指导下发挥出在体育领域的天赋和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体育,不只是竞技体育,还包括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由教育部牵头大学生运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高校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体教结合”的战略思想。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省作为环北京的体育大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完善结合,力争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系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编号X0501057
参考文献:
[1]曲晓光.中日大学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的比较研究 体育学刊 1995.1
[2]刘勇.普通高校田径队课余训练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2
[3]李栋.关于高校办体校训练的研究和实践 体育学刊 1999
关键词:普通高校; 运动队; 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13-001
一、前言
我国普通高校都建有自己的运动队,这对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动学校体育开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高校运动员选拔、招生、管理上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法规和标准,而且由于受训练时间、教练员水平、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制约,高校运动队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普通高校运动队现状,探索高校“体教结合”的新途径,为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制度、培养过程、管理体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普通高等院校。
2.研究方法
2.1 调查访问法
访问和调查了10所大学,对20多名教练和主管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各大学培养、管理运动员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并实地调查各高校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及管理等情况。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调查收集了各高校运动员训练及管理的情况,查阅了国内部分高校学生运动员招收、录取、培养和管理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
三、现状与分析
1.普通高校运动员的现状
1.1特招运动员
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是相互脱节的,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多数集中在运动队,长期脱离科学文化教育,去高校深造已勉为其难,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训练环境,导致运动成绩下滑,学习成绩跟不上。而且高校比赛机会少,很难保持原有成绩。
1.2普通运动员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与体育绝缘,大多优秀运动人才淹没在了“书堆题海”中,更别说有序的运动训练。到了大学以后,除了每年的校运会,两年一届的省运会,基本没有其他的比赛机会,一般有比赛就训练,没比赛就停训。到了高年级就业的压力使多数同学放弃了训练,造成运动成绩难以提高,运动队难于管理,运动员流失快。
1.3运动员储备
后备人才的储备不够,运动员的培养遭遇瓶颈,缺乏连续性。应试教育的影响,就业压力增大,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青少年体校逐渐萎缩,这些都是造成后备人才不足的原因。
2.普通高校教练员的现状
众所周知,一支训练队伍成绩的好坏,教练员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目前,普通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数是“亦教亦训”的体育部教师,他们大都毕业于体育院校,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工作严谨、敬业,但缺乏科学训练的经验,在管理水平上较为欠缺。
3.普通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
普通高校对运动员的管理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一是运动员尤其是特招运动员往往把学习与训练矛盾对立起来,把自己同普通学生区别开,只注重训练而忽视学习。二是各学院、教务处、体育部、后勤处之间协调不够,致使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衣、食、住、行的后勤服务不到位。三是对运动员的训练机制不健全,教练员缺乏对运动员有效的管理,不能充分调动训练积极性来提高训练质量。
四、建议与对策
1.建立健全运动员的培养机制
(1)实行学分制管理,有利于运动员自主机动地安排好学习和训练时间,对文化基础薄弱的,应适当延长学习年限。让运动员既能学到应学的知识,又能使每天的训练时间得到保证,提高训练效果。(2)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充足的人才后备资源,形成通畅的人才输送渠道。(3)利用节假日多组织参加校际、保定市的竞赛,增加比赛机会,有利于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2.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1)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注重对现任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利用请专家讲学、外出进修、参加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2)高校教练员要深入到基层中学和业余体校,熟悉和了解高中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和规律,与大学阶段训练实现良好銜接,有利于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尽快地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3)科学训练,保证训练质量,让运动员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最先进的技术。(4)严格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集训,保证训练的系统进行和队员成绩的稳定提高。
3.加强高校运动队伍管理
在运动员在校的学习、生活、训练管理上,在对运动员的奖励机制上,突出学校的特点,扩大招生的影响力,更多吸收高水平运动员进校学习训练。大学是培养运动天才的高级阶段,鼓励个性、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保证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既能接受高等教育,又在优秀教练员的指导下发挥出在体育领域的天赋和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体育,不只是竞技体育,还包括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由教育部牵头大学生运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高校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体教结合”的战略思想。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省作为环北京的体育大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完善结合,力争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系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编号X0501057
参考文献:
[1]曲晓光.中日大学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的比较研究 体育学刊 1995.1
[2]刘勇.普通高校田径队课余训练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2
[3]李栋.关于高校办体校训练的研究和实践 体育学刊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