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需要,人类的学习有探究的性质,而人类所学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本质都是探究。现今,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并且,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探究性学习。为此,本文将对如何把探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教学便是互联网进入课堂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高中的生物课程,其特点是普遍具有抽象性和微观性,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们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认识的需求。因而,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多媒体教学和生物学科的整合,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氛围中,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亲身观察、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最终实现生物课程的教学目的。一言以蔽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探究者的心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的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考讨论,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探索。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如何组织和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设疑引导—→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组织非常重要。
1.创设情境,设疑引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每一堂课如同一部电影,好的开头可以让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头也是成功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情境,置学生于情感激发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主动探寻新知的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最容易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反射,进入主动探究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我充分利用课本扉页的一首小诗导入新课:“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几多实验,几多论争。是谁将谜底揭破?’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探寻。”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和对基因本质的探索中去。
2.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挖掘学生探究潜能
探究式教学在设疑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学和讨论当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探知欲。这一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整堂课的核心。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既不要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武断否定,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误区。要充分体现民主,创设求真求实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课中,我首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简单讨论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既回顾了上学期所学知识,又很快将学生带入新课情境。紧接着学习经典实验,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本中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背景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图示,引导思考讨论分析实验过程,不断深入探究,再提出新的问题,思考讨论下一步实验的设计思路,可能的结果,将学生带入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3.适时点拨,归纳总结,巩固学生探究的成果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过程的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点拨归纳。学生是过程的实施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点评、整理、归纳,去伪存真,使学生重新构建认知结构,把探究的结果与科学事实统一起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教师要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使学生已有的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后,对本节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难点的把握、易错点的处理还不完全清晰,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形成清楚的知识框架,学会探索研究问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思维规律。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课中,格里菲思实验的第四组,学生难于理解,此时,我及时给学生点拨,引导他们将第四组和第一组、第三组比较,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出艾弗里的实验。课堂的最后,及时归纳总结,升华思维,把课堂推向高潮。
总之,探究式学习,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将探究式学习进行推广,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
充分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多媒体教学和生物学科的整合,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氛围中,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亲身观察、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最终实现生物课程的教学目的。一言以蔽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探究者的心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的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考讨论,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探索。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如何组织和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设疑引导—→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组织非常重要。
1.创设情境,设疑引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每一堂课如同一部电影,好的开头可以让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头也是成功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情境,置学生于情感激发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主动探寻新知的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最容易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反射,进入主动探究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我充分利用课本扉页的一首小诗导入新课:“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几多实验,几多论争。是谁将谜底揭破?’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探寻。”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和对基因本质的探索中去。
2.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挖掘学生探究潜能
探究式教学在设疑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学和讨论当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探知欲。这一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整堂课的核心。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既不要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武断否定,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误区。要充分体现民主,创设求真求实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课中,我首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简单讨论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既回顾了上学期所学知识,又很快将学生带入新课情境。紧接着学习经典实验,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本中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背景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图示,引导思考讨论分析实验过程,不断深入探究,再提出新的问题,思考讨论下一步实验的设计思路,可能的结果,将学生带入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3.适时点拨,归纳总结,巩固学生探究的成果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过程的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点拨归纳。学生是过程的实施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点评、整理、归纳,去伪存真,使学生重新构建认知结构,把探究的结果与科学事实统一起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教师要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使学生已有的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后,对本节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难点的把握、易错点的处理还不完全清晰,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形成清楚的知识框架,学会探索研究问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思维规律。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课中,格里菲思实验的第四组,学生难于理解,此时,我及时给学生点拨,引导他们将第四组和第一组、第三组比较,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出艾弗里的实验。课堂的最后,及时归纳总结,升华思维,把课堂推向高潮。
总之,探究式学习,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将探究式学习进行推广,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