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主力工业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
近年来伴随着钢铁、有色等重化工业的下行,第二产业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增加值增速从2011年的10.8%下降至2015年的6.0%,对GDP的贡献从51.5%下降到34.2%。未来几年这部分传统工业仍将面临深度的结构调整,而新兴工业尚未对经济形成规模带动作用,导致“十三五”经济实现V型反弹的难度较大。进一步分析,这部分传统工业占很大比重,资源型产业、加工贸易和房地产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传统驱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工业整体增速和比重出现趋势性下降也是必然,这种变化总体上也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演变规律。随着“十三五”中国工业逐渐由大变强、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中高端工业的带动可能会使工业整体增速和比重的下降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恢复到过去高水平的可能性较小。
二、“十二五”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以来,无论从增速、比重还是贡献看,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在第二产业增长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的同时,服务业则保持了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持续引领三次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2010—2014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2015年同比增长8.3%,连续14个季度实现“双超越”;占GDP的比重达到50.5%,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60.7%,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根据研究,具体看,“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而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增长动力在减弱。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血脉行业,三次产业发展对金融业发展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金融改革推动了产业增长潜力的释放,金融业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股市交易量维持在较大规模,银行业由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存贷款规模得以保持较快增长,加上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增长,金融业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增速从2011年的7.7%提高到2014年的9.7%,2015年迅猛增长至15.9%,拉动服务业增长2.55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按照我国服务业统计口径,“其他服务业”包括了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由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体制环境改善等积极因素支持,“其他服务业”中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基本在7.3%以上。2015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8.3%,拉动服务业增长3.5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增长提供了主要支撑。
三、服务业在“十三五”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从理论上说,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十三五”服务业加快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是工业转型升级对服务业的强烈要求;二是中产阶级壮大、消费结构升级对高品质生活的旺盛需求;三是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是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四是政策和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资本和外资加速向前景好的服务领域配置。总体看,“十三五”服务业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改革支持等多方面积极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中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
通过对“十三五”服务业五大行业客观趋势及其对服务业拉动力的分析预测,得出:五大行业中“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能够为服务业快速增长提供主要支撑,两大主力每年至少合力支撑服务业增长6.1个百分点,使得“十三五”服务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年服务业至少年均增长8.3%,拉动GDP 4.3个百分点;后两年服务业至少年均增长8.8%,拉动GDP 4.9个百分点;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可能达到58%左右。期间只要不发生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服务业和工业、农业一起就能够支撑“十三五”经济实现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按照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强带动性和绿色可持续四大选择标准,我们把“其他服务业”中衍生发展成的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加上现代金融业和由交通运输仓储转型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共八大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性产业。“十三五”时期将是这八大产业快速壮大的阶段,其增长都将超过服务业总体增速,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初步估算,到2020年八大产业增加值总量将占到GDP的50%左右,将为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四、服务业主导格局形成后对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和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一些重大的阶段性或长期性变化已经集中显现积极影响。可以概况为“四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经济稳定程度提高
总的看,服务业的稳健增长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使得整个宏观经济结构发生了趋势性而非阶段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稳定程度的上升。经济稳定增长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业比重过高容易引起经济增长过程的较大波动,特别是周期性的重化工业是目前经济下行的主要源头。而服务业增速加快、比重提高则能对经济增长起到一种稳定器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过程的实证分析表明,服务业对GDP增长的作用率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稳定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国外的研究也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受商业存贷和国际贸易影响,周期性特征比较突出,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受景气循环的影响较小,很多服务业的需求在经济衰退时仍保持相对稳定。 (二)有利于经济运行效率提高
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是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服务业的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改进,推动国民经济正从“求快求大”向“求优求精”转变。服务业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如物流、金融保险、科研、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等产业部门,不仅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中间环节,而且是其他产业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或物流企业借助互联网+物流,使得分散分割的大量物流资源,实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协同和更大范围的供需对接,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十二五”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2011年的18%左右下降到2015年前三季的15.2%,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差距在3—4年间缩小了近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物流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三)有利于总体就业压力减轻
服务业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名副其实的双重稳定器。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背景下,稳增长就是稳就业,稳就业就是护民生,护民生就会得民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稳就业已成为考量国家经济发展好坏最为认可、容忍度相对较低、被国家领导决策层高度重视的指标。服务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已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不仅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为现阶段工业僵尸企业关闭破产产生的大量下岗人员,提供更多就业的便利。与1998年改革关口相类似,这一点要能做到,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国家的总体就业压力,既保护了民生也赢得了民心,同时还为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和促改革创造了重要的回旋空间。2012年—2014年第三产业每年新增就业4097万人,占同期二三产业就业总增加量的88%;2014年服务业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重为41%左右,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上升。由于近三年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推动“双创”和“互联网+”,大大拓宽了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联领域的就业门路。由于执行计划生育造成一定的人口断层,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相应也大量减少,加上服务业对就业的强大吸纳能力,使得总体中国就业压力相对得以减轻。
(四)有利于资源环境压力减轻
从理论上讲,与工业和农业相比,服务业总体上污染程度低,消耗资源少,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将有助于减轻整体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现阶段,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工业特别是传统的重化工业面临着深度的结构调整和痛苦的转型升级。随着产业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试图通过增强服务来创造更多价值,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服务化这一新的业务模式,将促使制造商采用服务要素部分替代资源要素,转向以产品为平台,采取出租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这样就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资源利用模式,使得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大为降低。
从中国实践看,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善,我国单位 GDP 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地降低。2015年前3季,第三产业占比51.4%,第二产业占比40.6%,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7%,而2014 年这个数字是 4.8%。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工业下滑和服务业加快两方面,这两方面都是导致服务业比重提高的原因,所以,服务业比重提高有利于减轻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钢铁、有色等重化工业的下行,第二产业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增加值增速从2011年的10.8%下降至2015年的6.0%,对GDP的贡献从51.5%下降到34.2%。未来几年这部分传统工业仍将面临深度的结构调整,而新兴工业尚未对经济形成规模带动作用,导致“十三五”经济实现V型反弹的难度较大。进一步分析,这部分传统工业占很大比重,资源型产业、加工贸易和房地产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传统驱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工业整体增速和比重出现趋势性下降也是必然,这种变化总体上也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演变规律。随着“十三五”中国工业逐渐由大变强、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中高端工业的带动可能会使工业整体增速和比重的下降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恢复到过去高水平的可能性较小。
二、“十二五”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以来,无论从增速、比重还是贡献看,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在第二产业增长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的同时,服务业则保持了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持续引领三次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2010—2014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2015年同比增长8.3%,连续14个季度实现“双超越”;占GDP的比重达到50.5%,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60.7%,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根据研究,具体看,“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而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增长动力在减弱。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血脉行业,三次产业发展对金融业发展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金融改革推动了产业增长潜力的释放,金融业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股市交易量维持在较大规模,银行业由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存贷款规模得以保持较快增长,加上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增长,金融业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增速从2011年的7.7%提高到2014年的9.7%,2015年迅猛增长至15.9%,拉动服务业增长2.55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按照我国服务业统计口径,“其他服务业”包括了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由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体制环境改善等积极因素支持,“其他服务业”中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基本在7.3%以上。2015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8.3%,拉动服务业增长3.5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增长提供了主要支撑。
三、服务业在“十三五”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从理论上说,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十三五”服务业加快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是工业转型升级对服务业的强烈要求;二是中产阶级壮大、消费结构升级对高品质生活的旺盛需求;三是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是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四是政策和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资本和外资加速向前景好的服务领域配置。总体看,“十三五”服务业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改革支持等多方面积极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中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
通过对“十三五”服务业五大行业客观趋势及其对服务业拉动力的分析预测,得出:五大行业中“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能够为服务业快速增长提供主要支撑,两大主力每年至少合力支撑服务业增长6.1个百分点,使得“十三五”服务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年服务业至少年均增长8.3%,拉动GDP 4.3个百分点;后两年服务业至少年均增长8.8%,拉动GDP 4.9个百分点;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可能达到58%左右。期间只要不发生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服务业和工业、农业一起就能够支撑“十三五”经济实现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按照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强带动性和绿色可持续四大选择标准,我们把“其他服务业”中衍生发展成的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加上现代金融业和由交通运输仓储转型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共八大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性产业。“十三五”时期将是这八大产业快速壮大的阶段,其增长都将超过服务业总体增速,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初步估算,到2020年八大产业增加值总量将占到GDP的50%左右,将为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四、服务业主导格局形成后对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和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一些重大的阶段性或长期性变化已经集中显现积极影响。可以概况为“四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经济稳定程度提高
总的看,服务业的稳健增长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使得整个宏观经济结构发生了趋势性而非阶段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稳定程度的上升。经济稳定增长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业比重过高容易引起经济增长过程的较大波动,特别是周期性的重化工业是目前经济下行的主要源头。而服务业增速加快、比重提高则能对经济增长起到一种稳定器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过程的实证分析表明,服务业对GDP增长的作用率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稳定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国外的研究也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受商业存贷和国际贸易影响,周期性特征比较突出,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受景气循环的影响较小,很多服务业的需求在经济衰退时仍保持相对稳定。 (二)有利于经济运行效率提高
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是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服务业的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改进,推动国民经济正从“求快求大”向“求优求精”转变。服务业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如物流、金融保险、科研、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等产业部门,不仅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中间环节,而且是其他产业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或物流企业借助互联网+物流,使得分散分割的大量物流资源,实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协同和更大范围的供需对接,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十二五”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2011年的18%左右下降到2015年前三季的15.2%,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差距在3—4年间缩小了近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物流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三)有利于总体就业压力减轻
服务业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名副其实的双重稳定器。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背景下,稳增长就是稳就业,稳就业就是护民生,护民生就会得民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稳就业已成为考量国家经济发展好坏最为认可、容忍度相对较低、被国家领导决策层高度重视的指标。服务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已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不仅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为现阶段工业僵尸企业关闭破产产生的大量下岗人员,提供更多就业的便利。与1998年改革关口相类似,这一点要能做到,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国家的总体就业压力,既保护了民生也赢得了民心,同时还为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和促改革创造了重要的回旋空间。2012年—2014年第三产业每年新增就业4097万人,占同期二三产业就业总增加量的88%;2014年服务业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重为41%左右,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上升。由于近三年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推动“双创”和“互联网+”,大大拓宽了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联领域的就业门路。由于执行计划生育造成一定的人口断层,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相应也大量减少,加上服务业对就业的强大吸纳能力,使得总体中国就业压力相对得以减轻。
(四)有利于资源环境压力减轻
从理论上讲,与工业和农业相比,服务业总体上污染程度低,消耗资源少,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将有助于减轻整体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现阶段,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工业特别是传统的重化工业面临着深度的结构调整和痛苦的转型升级。随着产业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试图通过增强服务来创造更多价值,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服务化这一新的业务模式,将促使制造商采用服务要素部分替代资源要素,转向以产品为平台,采取出租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这样就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资源利用模式,使得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大为降低。
从中国实践看,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善,我国单位 GDP 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地降低。2015年前3季,第三产业占比51.4%,第二产业占比40.6%,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7%,而2014 年这个数字是 4.8%。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工业下滑和服务业加快两方面,这两方面都是导致服务业比重提高的原因,所以,服务业比重提高有利于减轻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