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大要求把农村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拟在概览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存在的新问题,从政府履行文化管理职能的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6-01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其中“文化惠民工程”的提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及省会石家庄市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万农民受益,有力地加强了石家庄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建设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服务于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发挥足够作用。
一是經费不足。在乡镇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文化活动经费并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或添置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所需经费通常都是靠乡财政统筹列支,财政相对困难的乡镇就只有拉赞助或集资解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且经费利用时往往需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做法,程序较为繁琐,降低了经费落实的效率。
二是人才匮乏。在乡镇管人、管事和对口部门管业务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乡镇的重视与否,现行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专职人员一般为1—3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还是兼职,不时被抽调配合乡镇中心工作,面对已建成的馆舍和乡镇辖区内数万名服务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些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时候撤消了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原有专业文化干部部分流散,现在虽兴建了新的乡镇文化站,但编制没有着落,工作人员缺额且部分为兼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利用率不高。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的原因,除平原地区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区,农户散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理论上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对农村群众提供的服务是由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的,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经常跑上几十里路,专程到中心场镇或村活动室去参与活动。因此,许多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建的很漂亮,内部设施器材也很完善,但却是门可罗雀,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合建,学校的作用喧宾夺主,文化站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因与其他部门合用,因此可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形同虚设,许多设施器材或是被堆放在储物室里,或是崭新如故,很少被群众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些乡镇文化站则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并不顺畅,导致文化事业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强化文化指标意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统筹城乡、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来重视文化工作,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文化产品有效配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是实现财政公共职能的重要途径。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办者、各级财政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的角色定位。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作为经常性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可参照科普经费标准,确定人均购书经费列入预算,作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更新经费等。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把财政每年新增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捐赠和参与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也可以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由村民点菜演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激发文化发展崭新活力。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面对广阔的农村,仅靠乡村的几名文化干部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针对农村实际,可积极努力组建好三支队伍:一是中心场镇文化工作队。要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充分吸收社区、学校、企业以及周边村社的积极分子,主要承担场镇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二是村文化工作小分队。以村文化活动室为依托,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主体,在村人口相对集中区,充分吸收责任心和号召力强,喜爱组织文化活动的党团干部、文艺积极分子等,组建村文化工作小分队,主要负责组织开展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农村文化活动兴趣小组。这个细胞工程原则上以社区、驻地单位、村或农经社为单位,根据基层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组建若干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如篮球队、腰鼓队、书法协会、图书协会等等,定期开展兴趣活动,并对人员实行登记管理,接受相关机构的业务指导。同时,要根据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和乡镇规模大小,合力确定和增加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和乡镇文化站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齐文化专业干部。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扎根农村、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6-01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其中“文化惠民工程”的提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及省会石家庄市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万农民受益,有力地加强了石家庄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建设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服务于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发挥足够作用。
一是經费不足。在乡镇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文化活动经费并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或添置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所需经费通常都是靠乡财政统筹列支,财政相对困难的乡镇就只有拉赞助或集资解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且经费利用时往往需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做法,程序较为繁琐,降低了经费落实的效率。
二是人才匮乏。在乡镇管人、管事和对口部门管业务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乡镇的重视与否,现行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专职人员一般为1—3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还是兼职,不时被抽调配合乡镇中心工作,面对已建成的馆舍和乡镇辖区内数万名服务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些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时候撤消了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原有专业文化干部部分流散,现在虽兴建了新的乡镇文化站,但编制没有着落,工作人员缺额且部分为兼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利用率不高。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的原因,除平原地区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区,农户散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理论上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对农村群众提供的服务是由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的,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经常跑上几十里路,专程到中心场镇或村活动室去参与活动。因此,许多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建的很漂亮,内部设施器材也很完善,但却是门可罗雀,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合建,学校的作用喧宾夺主,文化站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因与其他部门合用,因此可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形同虚设,许多设施器材或是被堆放在储物室里,或是崭新如故,很少被群众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些乡镇文化站则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并不顺畅,导致文化事业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强化文化指标意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统筹城乡、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来重视文化工作,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文化产品有效配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是实现财政公共职能的重要途径。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办者、各级财政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的角色定位。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作为经常性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可参照科普经费标准,确定人均购书经费列入预算,作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更新经费等。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把财政每年新增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捐赠和参与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也可以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由村民点菜演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激发文化发展崭新活力。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面对广阔的农村,仅靠乡村的几名文化干部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针对农村实际,可积极努力组建好三支队伍:一是中心场镇文化工作队。要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充分吸收社区、学校、企业以及周边村社的积极分子,主要承担场镇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二是村文化工作小分队。以村文化活动室为依托,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主体,在村人口相对集中区,充分吸收责任心和号召力强,喜爱组织文化活动的党团干部、文艺积极分子等,组建村文化工作小分队,主要负责组织开展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农村文化活动兴趣小组。这个细胞工程原则上以社区、驻地单位、村或农经社为单位,根据基层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组建若干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如篮球队、腰鼓队、书法协会、图书协会等等,定期开展兴趣活动,并对人员实行登记管理,接受相关机构的业务指导。同时,要根据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和乡镇规模大小,合力确定和增加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和乡镇文化站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齐文化专业干部。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扎根农村、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