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集中了更多的资源和更完善的设施,吸引了一大批以高素质、青壮年为主农村劳动力,他们大量涌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农村大规模的人力资本外溢,使得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且缺少有效投资的农村,面临着人力资本更为匮乏的困境。虽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外溢能够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量优质人力资本的外溢,不仅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还会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理论框架、原因以及影响进行综述,并做出述评总结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人力资本;外溢性;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人力资本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农村人口呈井喷式的进入城市,对我国的农村、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我们在对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感慨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正视大量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对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二、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原因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对于企业融资难、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等问题,原本应该由政府出面来解决,但由于国家的财政政策更多的向城市倾斜,使得原本人力资本就极度匮乏的农村,人力资本得不到及时的弥补,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在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异。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当地的政府以及家庭,越是缺乏对教育投入的动力,投资就越少,致使农村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王俐秀,2013)。
(二)农村人力资本的非农化。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刘易斯、张培刚等都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这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更不能解释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城乡差距这一现状。王俐秀(2013)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不需要人力资本积累。事实上,城乡发展各自所需要的劳动力是存在差别的,城市工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这样会吸引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从而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减少。
(三)城乡人力资本生存环境差异。就人力资本而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当前作用的同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不断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机会,否则会导致现有人力资本的流失。同时也会导致由于“示范效应”的作用而带动其他人力资本外流(候风云,2006)。因此,城乡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物质资本存量决定了人力资本生存环境和作用发挥的差异。
三、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罗倩文(2010)强调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在优化农村劳动力再配置、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效应,证明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城乡经济的重要影响。蔡昉(2003)在关于人力资本外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研究中发现,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有近二十个百分点。胡兵、赖景生估算出 1980—2003 年间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17.126%,超过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85%。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会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对流出地的影响则很少。上述学者在测算人力资本对一个企业、区域或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仅仅是从静态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
(二)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现有文献来看,只有李小芳(2007),候风云(2007),霍丽、惠宁(2008),是从城乡角度入手,来探讨城乡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及流动状况对我国城乡差距产生的重要影响。陆铭、陈钊(2004)构建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两种方向完全相反的作用,并且其净效应不能确定。李小芳(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研究框架下,通过构造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城市与农村双区域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在城市的内溢性和在农村的外溢性。侯风云(2007)采用协整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与城乡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成果证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中国城乡差距的影响很大,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每增加1%,中國城乡差距就会增加0.014%。霍丽、惠宁(2008)借鉴“中心—外围”理念,结合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集聚,认为人力资本的集聚会带来新一轮的知识技能的扩散,同时会引发新一轮知识技能的集聚,更全面地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农村的外溢性和在城市的内溢性。
(三)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规模流动,从两个方面引起了农村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与收益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谢童伟,吴燕(2013)认为,一方面,教育投入体制具有显著的属地性质,从农村流出的劳动者的教育投入来源于农村地方政府财政。这使得城市地方政府无需对该部分劳动力进行教育投入,而使农村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因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2001年以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为“分级管理、以县为主”,该体制极大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政府所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大部分的投入是由财政能力最薄弱的县级政府来承担,而中央、省级的投入较少。人力资本的外流造成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与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并不对应,加上城乡原有教育差距的存在,又进一步加深了教育不公的程度,教育贫困陷阱的存在就成为必然。
四、研究述评及展望
综合上述文献回顾,对于此问题的探讨已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热点,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肯定了我国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隐藏的问题,开始探讨我国在工业社会转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仍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只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很少结合地区增长差距与流动人口中的人力资本差异。二是从人力资本流动的异质性出发,研究城乡差距的文献较少。三是文献中对流动效应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的,涉及实证研究的较少。很少有文章从流入、流出地两方面入手,对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总之,根据现阶段文献资料,未来对以上几方面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理论研究上,由于对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审视。
参考文献:
[1] 侯风云,张凤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08).
[2] 霍丽,惠宁.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J].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17-21.
[3] 谢童伟,吴燕.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分析——基于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溢出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6):59-65.
[4] 王俐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人力资本;外溢性;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人力资本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农村人口呈井喷式的进入城市,对我国的农村、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我们在对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感慨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正视大量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对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二、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原因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对于企业融资难、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等问题,原本应该由政府出面来解决,但由于国家的财政政策更多的向城市倾斜,使得原本人力资本就极度匮乏的农村,人力资本得不到及时的弥补,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在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异。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当地的政府以及家庭,越是缺乏对教育投入的动力,投资就越少,致使农村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王俐秀,2013)。
(二)农村人力资本的非农化。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刘易斯、张培刚等都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这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更不能解释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城乡差距这一现状。王俐秀(2013)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不需要人力资本积累。事实上,城乡发展各自所需要的劳动力是存在差别的,城市工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这样会吸引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从而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减少。
(三)城乡人力资本生存环境差异。就人力资本而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当前作用的同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不断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机会,否则会导致现有人力资本的流失。同时也会导致由于“示范效应”的作用而带动其他人力资本外流(候风云,2006)。因此,城乡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物质资本存量决定了人力资本生存环境和作用发挥的差异。
三、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罗倩文(2010)强调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在优化农村劳动力再配置、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效应,证明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城乡经济的重要影响。蔡昉(2003)在关于人力资本外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研究中发现,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有近二十个百分点。胡兵、赖景生估算出 1980—2003 年间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17.126%,超过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85%。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会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对流出地的影响则很少。上述学者在测算人力资本对一个企业、区域或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仅仅是从静态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
(二)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现有文献来看,只有李小芳(2007),候风云(2007),霍丽、惠宁(2008),是从城乡角度入手,来探讨城乡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及流动状况对我国城乡差距产生的重要影响。陆铭、陈钊(2004)构建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两种方向完全相反的作用,并且其净效应不能确定。李小芳(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研究框架下,通过构造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城市与农村双区域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在城市的内溢性和在农村的外溢性。侯风云(2007)采用协整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与城乡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成果证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中国城乡差距的影响很大,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每增加1%,中國城乡差距就会增加0.014%。霍丽、惠宁(2008)借鉴“中心—外围”理念,结合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集聚,认为人力资本的集聚会带来新一轮的知识技能的扩散,同时会引发新一轮知识技能的集聚,更全面地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农村的外溢性和在城市的内溢性。
(三)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规模流动,从两个方面引起了农村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与收益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谢童伟,吴燕(2013)认为,一方面,教育投入体制具有显著的属地性质,从农村流出的劳动者的教育投入来源于农村地方政府财政。这使得城市地方政府无需对该部分劳动力进行教育投入,而使农村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因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2001年以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为“分级管理、以县为主”,该体制极大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政府所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大部分的投入是由财政能力最薄弱的县级政府来承担,而中央、省级的投入较少。人力资本的外流造成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与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并不对应,加上城乡原有教育差距的存在,又进一步加深了教育不公的程度,教育贫困陷阱的存在就成为必然。
四、研究述评及展望
综合上述文献回顾,对于此问题的探讨已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热点,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肯定了我国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隐藏的问题,开始探讨我国在工业社会转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仍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只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很少结合地区增长差距与流动人口中的人力资本差异。二是从人力资本流动的异质性出发,研究城乡差距的文献较少。三是文献中对流动效应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的,涉及实证研究的较少。很少有文章从流入、流出地两方面入手,对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总之,根据现阶段文献资料,未来对以上几方面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理论研究上,由于对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审视。
参考文献:
[1] 侯风云,张凤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08).
[2] 霍丽,惠宁.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J].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17-21.
[3] 谢童伟,吴燕.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分析——基于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溢出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6):59-65.
[4] 王俐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