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翻开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我反复读着第一章中青豆在出租车上听亚纳切克的《小交响曲》的段落——“青豆把自己深埋在后座里,微颌双眼听着音乐”;“青豆一边在听着音乐,一边在想象着从波希米亚平原吹拂而过的和煦柔风,任由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亚纳切克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青豆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亚纳切克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作曲的音乐会在1984年的东京严重堵塞的首都高速公路上的一辆静谧的丰田皇冠沙龙车里被人聆听”……
这段文字描绘出最令我向往的人生一大乐事:坐在车里听音乐。
挤公车的岁月里,最喜欢搭午后两点左右的68路车,那个时段车上的乘客不多,而且电台会播放一些经典的老歌,上了一点年纪的司机会将收音机的音量调大,然后,坐在公车上,斑驳的阳光透过流动的叶隙打到车窗上,仿佛是似水流年的慢镜头,牵着人慢慢沉浸到老歌的回忆中……有一次,电台里播放张雨生的专辑,《大海》、《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我的未来不是梦》,车上好多人跟着唱起来,大家的目光没有交集,但歌声却将大家的心准确无误地载到同一个地方。
每次一登上出租车,就拜托司机师傅调出音乐台,就让歌声平展如路面,将我包围,任我穿行。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很矫情的文字——“坐在出租车里,如果碰巧这时正在播放一组好听的歌,便会希望家离得再远一些。车在车流中行驶,歌在心底穿过。于是,你那些庸常又忙碌的日子走在了车外的人群和灰尘之中,而你内心深处那‘年轻的实际的清凉的寂静’,在更长久的光阴里,与你相望”,那种从车上意外得来的音乐,我称之为《一分钟的音乐》。
终于,我也成了有车一族。
新车提回家,别人都忙着贴膜铺地板配脚垫坐垫靠垫什么的,我却首先为自己买了一个CD盒,而且是内存最多的那种,我迫不及待地将家里的CD一张张塞进盒里,急三火四地带到车上,想到自己即将能享受坐在车里听音乐的惬意和自在,就忍不住要嘿嘿乐。
我的记忆库是一个奇怪的文件夹,里面总收藏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影像片段,比如我总忘不了那些一边开车一边唱歌的人,像《非诚勿扰》中的邬桑,边开车边唱着谷村新司的《星》,那种在异乡咬紧牙关生存的苦涩与悲哀,随着歌声渗透出来;还有《断背山》中的杰克,他驾着车到怀俄明去与恩尼斯见面,随着收音机里传来的《King of the Road》一同哼唱,唱到兴处还打一个响指……或许在从前还不会开车的我看来,边开边唱才能真正体会到驾车的乐趣。
当我终于告别驾校的师傅,独自一人坐在自家车里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启动车,我深呼吸,再深呼吸,还是不敢点火,然后想起影片《的士女王》中,奎因·拉蒂法对吉米·法伦的循循善诱——“来,放松”,“只要你开了头,你就会马上进入状态”,“听听音乐”,“唱一下”,“唱出来”,“有感觉了?现在开车”,当大声歌唱的吉米·法伦终于不再怕车,我也一边哼着歌一边将车启动……
终于开车上路了,终于可以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不再担心被电台主持人或司机师傅打扰了。然后,我发现,就像进了电影院才明白电影是拍给大银幕看的一样,有一些歌,比如安利奎、Lady GaGa的歌,真的要用60迈以上的速度来追赶,才能欣赏到音乐中动感的一面。并且开车时听迈克尔·杰克逊,总觉得他正凌空滑着太空步,正在车篷上跳舞,原来迈克的动感,也要动起来才能领略。
坐在车上听音乐,听众不只我一个。自家小孩自从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开始变得叛逆,开始生出翅膀,将自己的小世界包拢起来,不让人进入。我不知道该怎样接近他,就用音乐试探:行车时放上他一度喜欢的西城男孩、后街男孩的CD。他皱着眉说:“多幼稚的音乐!肤浅!”放上我喜欢的野人花园的CD,他又接着批评:“叫野人花园这个名字,歌声应该很野,他们怎么唱得这么软?”左右为难的我终于来气了,“啪”地关上CD,打开收音机,他爱听什么听什么吧,突然,他从后排座将手伸向收音机:“就是这首!就是这首!”
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是“林肯公园”的《Not Alone》,他开始兴奋地为我讲述起来:这是“林肯公园”为海地地震创作的赈灾歌曲,“林肯公园”有一个“音乐救援”网站,他们推行一种“捐款下载”计划,就是下载他们的歌,就等于为难民献爱心……
从后视镜里瞟一眼他难得一见的眉飞色舞的样子,我说:“原来你喜欢‘林肯公园’。”他点头。“可是他们的歌声多喧闹啊!”他连忙说:“不对,妈妈,他们的歌没有一句粗口,而且他们总关心一些社会问题,像《Kenji》,讲的还是二战的事呢。妈妈你给我下那首歌的歌词呗?”好像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他没有要求过我为他做什么事情了,结果我不仅给他下了《Kenji》的歌词,还给他买了“林肯公园”的所有专辑,还买了他们现场演唱会的DVD……如今,每天当他在车上时我们就一起听“林肯公园”,那些原本我碰都不会碰的歌,让我有机会看到他收拢起翅膀藏起的内心:硬朗的歌声如树一般生长,长向一个更广袤宽广的世界……
没车的时候就爱音乐,有车以后爱得更深了,车是一条纽带,将景色与音乐连接在一起,让音乐与内心好好沟通。伴着音乐,开车上路,这就去尽情享受人生。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翻开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我反复读着第一章中青豆在出租车上听亚纳切克的《小交响曲》的段落——“青豆把自己深埋在后座里,微颌双眼听着音乐”;“青豆一边在听着音乐,一边在想象着从波希米亚平原吹拂而过的和煦柔风,任由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亚纳切克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青豆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亚纳切克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作曲的音乐会在1984年的东京严重堵塞的首都高速公路上的一辆静谧的丰田皇冠沙龙车里被人聆听”……
这段文字描绘出最令我向往的人生一大乐事:坐在车里听音乐。
挤公车的岁月里,最喜欢搭午后两点左右的68路车,那个时段车上的乘客不多,而且电台会播放一些经典的老歌,上了一点年纪的司机会将收音机的音量调大,然后,坐在公车上,斑驳的阳光透过流动的叶隙打到车窗上,仿佛是似水流年的慢镜头,牵着人慢慢沉浸到老歌的回忆中……有一次,电台里播放张雨生的专辑,《大海》、《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我的未来不是梦》,车上好多人跟着唱起来,大家的目光没有交集,但歌声却将大家的心准确无误地载到同一个地方。
每次一登上出租车,就拜托司机师傅调出音乐台,就让歌声平展如路面,将我包围,任我穿行。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很矫情的文字——“坐在出租车里,如果碰巧这时正在播放一组好听的歌,便会希望家离得再远一些。车在车流中行驶,歌在心底穿过。于是,你那些庸常又忙碌的日子走在了车外的人群和灰尘之中,而你内心深处那‘年轻的实际的清凉的寂静’,在更长久的光阴里,与你相望”,那种从车上意外得来的音乐,我称之为《一分钟的音乐》。
终于,我也成了有车一族。
新车提回家,别人都忙着贴膜铺地板配脚垫坐垫靠垫什么的,我却首先为自己买了一个CD盒,而且是内存最多的那种,我迫不及待地将家里的CD一张张塞进盒里,急三火四地带到车上,想到自己即将能享受坐在车里听音乐的惬意和自在,就忍不住要嘿嘿乐。
我的记忆库是一个奇怪的文件夹,里面总收藏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影像片段,比如我总忘不了那些一边开车一边唱歌的人,像《非诚勿扰》中的邬桑,边开车边唱着谷村新司的《星》,那种在异乡咬紧牙关生存的苦涩与悲哀,随着歌声渗透出来;还有《断背山》中的杰克,他驾着车到怀俄明去与恩尼斯见面,随着收音机里传来的《King of the Road》一同哼唱,唱到兴处还打一个响指……或许在从前还不会开车的我看来,边开边唱才能真正体会到驾车的乐趣。
当我终于告别驾校的师傅,独自一人坐在自家车里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启动车,我深呼吸,再深呼吸,还是不敢点火,然后想起影片《的士女王》中,奎因·拉蒂法对吉米·法伦的循循善诱——“来,放松”,“只要你开了头,你就会马上进入状态”,“听听音乐”,“唱一下”,“唱出来”,“有感觉了?现在开车”,当大声歌唱的吉米·法伦终于不再怕车,我也一边哼着歌一边将车启动……
终于开车上路了,终于可以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不再担心被电台主持人或司机师傅打扰了。然后,我发现,就像进了电影院才明白电影是拍给大银幕看的一样,有一些歌,比如安利奎、Lady GaGa的歌,真的要用60迈以上的速度来追赶,才能欣赏到音乐中动感的一面。并且开车时听迈克尔·杰克逊,总觉得他正凌空滑着太空步,正在车篷上跳舞,原来迈克的动感,也要动起来才能领略。
坐在车上听音乐,听众不只我一个。自家小孩自从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开始变得叛逆,开始生出翅膀,将自己的小世界包拢起来,不让人进入。我不知道该怎样接近他,就用音乐试探:行车时放上他一度喜欢的西城男孩、后街男孩的CD。他皱着眉说:“多幼稚的音乐!肤浅!”放上我喜欢的野人花园的CD,他又接着批评:“叫野人花园这个名字,歌声应该很野,他们怎么唱得这么软?”左右为难的我终于来气了,“啪”地关上CD,打开收音机,他爱听什么听什么吧,突然,他从后排座将手伸向收音机:“就是这首!就是这首!”
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是“林肯公园”的《Not Alone》,他开始兴奋地为我讲述起来:这是“林肯公园”为海地地震创作的赈灾歌曲,“林肯公园”有一个“音乐救援”网站,他们推行一种“捐款下载”计划,就是下载他们的歌,就等于为难民献爱心……
从后视镜里瞟一眼他难得一见的眉飞色舞的样子,我说:“原来你喜欢‘林肯公园’。”他点头。“可是他们的歌声多喧闹啊!”他连忙说:“不对,妈妈,他们的歌没有一句粗口,而且他们总关心一些社会问题,像《Kenji》,讲的还是二战的事呢。妈妈你给我下那首歌的歌词呗?”好像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他没有要求过我为他做什么事情了,结果我不仅给他下了《Kenji》的歌词,还给他买了“林肯公园”的所有专辑,还买了他们现场演唱会的DVD……如今,每天当他在车上时我们就一起听“林肯公园”,那些原本我碰都不会碰的歌,让我有机会看到他收拢起翅膀藏起的内心:硬朗的歌声如树一般生长,长向一个更广袤宽广的世界……
没车的时候就爱音乐,有车以后爱得更深了,车是一条纽带,将景色与音乐连接在一起,让音乐与内心好好沟通。伴着音乐,开车上路,这就去尽情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