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尊重:教师和学生
最近几年,常听学校的老教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那样尊敬老师,老师的指导不像以前那样管用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知识面和信息面不断扩大,学生对人对事都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更独立和有主见。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而言,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了表现自己,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事物持批判的态度,用“叛逆”的行为、强烈的情感表现表达对他人的忽视和不尊重他们的不满。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德国作家海涅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他而生,随他而灭的。”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丰富的个体,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和谐,才能产生共鸣。那么,让师生心弦对准并发生共鸣的基础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地对待孩子的自尊心。”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记录过一个所谓的“坏学生”和他的语文教师之间在课堂上发生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这个学生不仅不交作业,反而课上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把语文老师气得面孔发白,双手颤抖,给了他差分。当这个学生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名的修理工,成功地修理好老师的电视机,并退还老师多付的钱之后,他告诉老师,其实当年他很喜欢上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这个案例的最后叙述是:这个老师在思考后告诉她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那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所谓“大写的‘人’”,体现的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让师生能够同心协力,心弦共鸣,共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努力的,是尊重。
二、尊重:一个倔强的男生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倔强而桀骜不驯的学生,那天是我第一次去这个班上课。正当班上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课时,我眼光扫视,发现教室最后一排靠墙的角落里,一个男生正低着头,飞笔疾书。我走过去,发现他正在订正数学作业,本子上打满了红叉,基本没对几题。
我轻轻地拿起那本本子,想下课找他谈谈上课纪律问题,谁知道,这个孩子却用双手紧紧地抓着本子不放,眼睛死死地盯着我,嘴角上扬,显出桀骜不驯、挑战的神色和眼光。我和他一下子僵持住了,班级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我俩身上。同学们窃窃私语:“这个人上课一直做作业的。”“上次语文课他也跟老师这样。”“上次语文老师给气得真够呛。”“他数学很差的,才要补订正那么多。”“我们班怎么有这样一个人啊。”……
其实我并不想和他弄僵关系,但是毕竟自己是老师,松手之后,其他同学看见了,下次是否会出现同样情况呢?如果我训了这个孩子一顿,或者强行拿走他的本子,可能我确立了权威地位,但是,他的感觉怎样呢?不被尊重,在同学面前丢尽面子,自信心被打击,学习热情也许也会受到影响。一个14岁的男孩子,本身就处在叛逆的青春期,挑战老师是他们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一种形式。也许,我应该维护他的这种自尊,尊重他希望学好数学的愿望。
想到这里,我把手松开,“看起来这本本子对你很重要”,我笑着对他说。他一愣,但转瞬间,又变成了那种挑战和不驯的神色。
“老师相信你一定很想把这门数学课学好,你是个很认真的学生。”
“凭着这份认真,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越学越好。”
我笑笑,在他松手的瞬间,轻轻地把本子合上,替他放到课桌里。然后,回到讲台上,继续上课,班级气氛立刻变为轻松和谐。
下课了,我没有找他,也没有去班主任那边“告状”。有几次在路上碰见他,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他很难为情地低头而去。
接下来的几周,我仍旧继续教学,对于他,我上课一直很关注,只要他举手,我肯定会叫他回答,对于他的点滴良好表现,我一直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和鼓励。之后的课上,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听课越来越认真。
几周后的一天,我从别的班上课出来,经过他们教室门口,他叫住了我并且追了出来,递给了我一张折得很仔细的纸条,并且叮嘱我:“老师,你记得回去看啊。”我笑笑,知道是什么,是他写的道歉信。他在信里表示希望我能原谅他在第一课时和我顶撞的行为。
三、尊重:不是忍让,是双赢
尊重,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展现自我基础、尊重的需要,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他人或者是社会的接纳和认同的寻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赏。”
从孩子的发展来看,随着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增加,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他们尊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展。孩子们是从成人、同学和老师的眼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也是在与成人的相处和成人对他们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就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才有实效。尊重是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卓有成效的保证。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学生。教师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尊重的方式面对学生。教师如果能在学生犯错时冷静下来,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也许,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让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歌舞”,一时的暴风骤雨的训示,绝不如长久的温和如春的教导。尊重学生,不是忍让,而是双赢。
最近几年,常听学校的老教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那样尊敬老师,老师的指导不像以前那样管用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知识面和信息面不断扩大,学生对人对事都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更独立和有主见。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而言,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了表现自己,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事物持批判的态度,用“叛逆”的行为、强烈的情感表现表达对他人的忽视和不尊重他们的不满。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德国作家海涅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他而生,随他而灭的。”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丰富的个体,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和谐,才能产生共鸣。那么,让师生心弦对准并发生共鸣的基础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地对待孩子的自尊心。”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记录过一个所谓的“坏学生”和他的语文教师之间在课堂上发生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这个学生不仅不交作业,反而课上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把语文老师气得面孔发白,双手颤抖,给了他差分。当这个学生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名的修理工,成功地修理好老师的电视机,并退还老师多付的钱之后,他告诉老师,其实当年他很喜欢上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这个案例的最后叙述是:这个老师在思考后告诉她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那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所谓“大写的‘人’”,体现的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让师生能够同心协力,心弦共鸣,共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努力的,是尊重。
二、尊重:一个倔强的男生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倔强而桀骜不驯的学生,那天是我第一次去这个班上课。正当班上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课时,我眼光扫视,发现教室最后一排靠墙的角落里,一个男生正低着头,飞笔疾书。我走过去,发现他正在订正数学作业,本子上打满了红叉,基本没对几题。
我轻轻地拿起那本本子,想下课找他谈谈上课纪律问题,谁知道,这个孩子却用双手紧紧地抓着本子不放,眼睛死死地盯着我,嘴角上扬,显出桀骜不驯、挑战的神色和眼光。我和他一下子僵持住了,班级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我俩身上。同学们窃窃私语:“这个人上课一直做作业的。”“上次语文课他也跟老师这样。”“上次语文老师给气得真够呛。”“他数学很差的,才要补订正那么多。”“我们班怎么有这样一个人啊。”……
其实我并不想和他弄僵关系,但是毕竟自己是老师,松手之后,其他同学看见了,下次是否会出现同样情况呢?如果我训了这个孩子一顿,或者强行拿走他的本子,可能我确立了权威地位,但是,他的感觉怎样呢?不被尊重,在同学面前丢尽面子,自信心被打击,学习热情也许也会受到影响。一个14岁的男孩子,本身就处在叛逆的青春期,挑战老师是他们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一种形式。也许,我应该维护他的这种自尊,尊重他希望学好数学的愿望。
想到这里,我把手松开,“看起来这本本子对你很重要”,我笑着对他说。他一愣,但转瞬间,又变成了那种挑战和不驯的神色。
“老师相信你一定很想把这门数学课学好,你是个很认真的学生。”
“凭着这份认真,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越学越好。”
我笑笑,在他松手的瞬间,轻轻地把本子合上,替他放到课桌里。然后,回到讲台上,继续上课,班级气氛立刻变为轻松和谐。
下课了,我没有找他,也没有去班主任那边“告状”。有几次在路上碰见他,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他很难为情地低头而去。
接下来的几周,我仍旧继续教学,对于他,我上课一直很关注,只要他举手,我肯定会叫他回答,对于他的点滴良好表现,我一直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和鼓励。之后的课上,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听课越来越认真。
几周后的一天,我从别的班上课出来,经过他们教室门口,他叫住了我并且追了出来,递给了我一张折得很仔细的纸条,并且叮嘱我:“老师,你记得回去看啊。”我笑笑,知道是什么,是他写的道歉信。他在信里表示希望我能原谅他在第一课时和我顶撞的行为。
三、尊重:不是忍让,是双赢
尊重,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展现自我基础、尊重的需要,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他人或者是社会的接纳和认同的寻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赏。”
从孩子的发展来看,随着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增加,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他们尊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展。孩子们是从成人、同学和老师的眼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也是在与成人的相处和成人对他们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就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才有实效。尊重是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卓有成效的保证。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学生。教师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尊重的方式面对学生。教师如果能在学生犯错时冷静下来,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也许,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让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歌舞”,一时的暴风骤雨的训示,绝不如长久的温和如春的教导。尊重学生,不是忍让,而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