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的质子MR波谱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aaxz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MR氢质子波谱(proti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前后的表现,研究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对猴脑组织及细胞生化代谢的影响,以进一步探明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恒河猴4只.常温下临时阻断双侧颈外静脉、左侧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10 min后,通过1侧颈内动脉冷灌注,同侧颈内静脉回流,阻断其他颈部血管,建立选择性脑局部体外循环通路,降低脑温至(15.1±0.9)℃,60 min后恢复脑血流,实验动物自然复苏.于手术前,恢复脑血流后4、24、72 h、21 d分别行常规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快速水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脑双侧额顶叶近皮质区、双侧基底节区的1H-MRS检查.1H-MRS采集感兴趣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含胆碱复合物(Cho)、肌酸和磷酸肌酸(creatine,phosphocreatine;Cr,PCr) 4种微量代谢物的共振峰及曲线下面积,并对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的NAA/(Cr+PCr)、Cho/(Cr+PCr)的曲线下面积进行NAA、Cho的相对浓度分析.结果常规MR扫描(T1WI、T2WI﹑FLAIR)及DWI提示脑实质内无异常信号改变;各部位手术前后不同时间NAA/(Cr+PCr)比值比较显示:右基底节区F值=0.356,P值=0.835;左基底节区F值=1.405,P值=0.291;右额顶区F值=2.085,P值=0.460;左额顶区F值=0.606,P值=0.666.各部位手术前后不同时间Cho/(Cr+PCr)比值比较显示:右基底节区F值=0.680,P值=0.620;左基底节区F值=0.680,P值=0.620;右额顶区F值=0.065,P值=0.991;左额顶区F值=1.403,P值=0.291.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额顶叶近皮质区NAA/(Cr+PCr)、Cho/(Cr+PCr)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MRS的定量研究从脑组织生化代谢角度提示脑选择性超深低温可明显提高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他文献
患者 男,47岁.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以饱食后症状为明显.  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见一长径1.2 cm的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局部黏膜展平,触之较硬、活动,考虑胃间质瘤可能。
期刊
期刊
期刊
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共同主办的“第6届全国管腔内支架与介入新技术临床应用研讨会”于2005年7月1—3日在大连召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戴建平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副社长、大连医科大学党委宫福清副书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郎志谨教授、
期刊
目的 评价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法诊断Alzheimer病(AD)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Sonata 1.5 T超导MR成像系统,对19例可能AD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及15例正常年轻人行全脑扫描,应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获取三维结构图像.数据分析采用以SPM 99软件包为基础的全自动VBM技术进行
期刊
目的 探讨斜射线摄影对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系统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实验组:使用DDR系统对直径5.5 cm钢质球体进行重复摄影,X线入射角度分别为垂直(0°)、15°、 30°、45°,并将影像打印出激光胶片.(2)对照组:用屏-片系统替换DDR系统的平板探测器,摄影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得出传统照片.(3)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球体影像边缘进行微密度测量,评价2种成像方法所得影像边缘
目前,对脑脊髓疾病和损伤的治疗目的多为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的发展.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成年哺乳动物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组织,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再生修复能力,这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提出了希望[1,2]。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