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教法是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质量,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多种教法 教学运用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法比较单一及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不相符合,也不符合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多种教法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人文合一法,让学生移情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需要精心地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老师的精心导演,这样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取得“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首先采用“人文合一,情移体验”的方法与学生做个小游戏:首先准备好一个细口的玻璃瓶,里面装有三个系着玻璃球的绳子,并将三个绳子分别交给三名学生,让他们通过这种游戏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小女孩的处境及其感受理解得更深刻,内化文本,为后文理解小女孩具有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精神,做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比空洞讲解更有创意,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融于生活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学生才能在熟知中凝练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特点,揣摩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应用,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那么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你将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既学文又应用,既是拓展更是熏陶。
三、多重想象法,让语文课堂更丰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小鸟在第二年春天回来时发现大树不见了,然后费尽周折最后找到用大树做成火柴,最后点燃小女孩家的灯火。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如下题目:1.小鸟看着灯火会说:( );2.当小鸟对灯火唱完歌之后,它又会说( )。这种引导式想象的目的就是体会小鸟当时的心情,感受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朋友之间是有诺必践。这一系列想象,既达到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象,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有效提高学习文本的兴趣。
四、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的乐趣。如我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你别问这是什么》。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五、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真正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质变的飞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告别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这就让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改革更具活力,我认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语文学习课堂更精彩。
小学语文教师应打造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移情体验,多重想象,疏导、结合等多管齐下的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多种教法 教学运用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法比较单一及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不相符合,也不符合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多种教法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人文合一法,让学生移情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需要精心地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老师的精心导演,这样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取得“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首先采用“人文合一,情移体验”的方法与学生做个小游戏:首先准备好一个细口的玻璃瓶,里面装有三个系着玻璃球的绳子,并将三个绳子分别交给三名学生,让他们通过这种游戏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小女孩的处境及其感受理解得更深刻,内化文本,为后文理解小女孩具有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精神,做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比空洞讲解更有创意,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融于生活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学生才能在熟知中凝练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特点,揣摩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应用,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那么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你将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既学文又应用,既是拓展更是熏陶。
三、多重想象法,让语文课堂更丰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小鸟在第二年春天回来时发现大树不见了,然后费尽周折最后找到用大树做成火柴,最后点燃小女孩家的灯火。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如下题目:1.小鸟看着灯火会说:( );2.当小鸟对灯火唱完歌之后,它又会说( )。这种引导式想象的目的就是体会小鸟当时的心情,感受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朋友之间是有诺必践。这一系列想象,既达到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象,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有效提高学习文本的兴趣。
四、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的乐趣。如我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你别问这是什么》。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五、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真正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质变的飞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告别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这就让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改革更具活力,我认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语文学习课堂更精彩。
小学语文教师应打造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移情体验,多重想象,疏导、结合等多管齐下的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