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价值的碰撞是孕育创造还是导致死亡取决于这个过程中相关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这个道理是扎多以他在三江源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的。或者说,是扎多这些年来对一种独特的精神和使命的坚持逐渐启发了我。
今天,大开发正在迅速改变着西部的面貌,西部面临着空前的机遇。然而,如果你仅仅是西部的过客,就很难体会到这一巨变的主要承受者之一——少数民族社区面临的尤为复杂、矛盾、两难、困惑的处境。这不应仅仅被视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痛苦与代价,因为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各方参与方式的不同很可能决定该过程的最终成败。
我们看到了某些经济开发者感觉良好:公路与通讯工程、新生活方式和资本的扩展,正在使落后的边远地区现代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启蒙”有时做得太过分:它迫使人们用市场价值衡量一切、调整一切、“铲平”一切。它实际上是要我们相信:只要“硬”的变量(如GDP)上去了,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们也看到环境保护者忧患的意识:他们推动确立了西部开发“以生态为中心”的原则和国家的生态保护工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西部地区生态价值的升值不仅没有与当地社区的文化传统和生计相结合,反而因种种原因变成贬损后者、排斥后者的一个推手!而生态系统远未在工程式的切割手术后康复。
我们还看到传统文化和社区捍卫者的洞见他们的研究证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合理性在许多情况下高于“现代模式”;他们最早指出“只见物不见人”的机械现代化理念是怎样偏离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生态的完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传统的珍爱又难免使人不愿意正视现实的改变(如“年轻人的变心”难以逆转),以致在“现代化”面前陷入“被动屈从或无望抗拒”的两难之中。
总之,我们看到了太多不同价值、不同利益、不同角度问的碰撞,这可能是今日西部地区最突出的态势。重要的是:这些碰撞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是万马齐喑——出现一个只有“资本圈地”、“先污染、再治理”的百年老戏重演?还是百花齐放——让现代的和传统的精华在这片文化多样性的沃土上结合成新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使这种不可避免的碰撞产生良性的、建设性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我想,这才是扎多思考的层次和境界,也是他志愿而独特的使命之缘由。恕我直言,这是一个我们本应早就想到的问题和责任。
在扎多这里,“沟通”体现着一种不凡的精神气质:不卑不亢、百折不挠、没有傲慢偏见、没有妄自菲薄。在扎多这里,“沟通”被用于耐心地保护社区在变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渐进性:一方面及时发现并指出过于简单的、不考虑社区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的现代化工程很可能事与愿违(如公路和摩托车对社区的瓦解),我认为这对决策者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从强化自身出发。锻炼社区文化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特别是鼓励社区百姓“提高与外面打交道的能力”,使之最终“在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这样,“扎多的沟通”不仅意味着促进理解,它还小心呵护和培育着一种尊重多样性的环境(生境),而这正是一切创新之母、新希望之源、和谐的条件,这一点,我想,恐怕也正是我们这个欲以崭新面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特别需要的。
扎多做的事并不起眼,但世界上许多真正伟大的事业也是这样。他具备我们这里的许多人本应具备却(不知何故)并不具备的智慧、胸怀和使命感。
没有担忧和痛苦,就没有爱的深沉。谁没有感到过无奈和尴尬,谁就不知道一种真正的责任和担当。
今天,大开发正在迅速改变着西部的面貌,西部面临着空前的机遇。然而,如果你仅仅是西部的过客,就很难体会到这一巨变的主要承受者之一——少数民族社区面临的尤为复杂、矛盾、两难、困惑的处境。这不应仅仅被视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痛苦与代价,因为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各方参与方式的不同很可能决定该过程的最终成败。
我们看到了某些经济开发者感觉良好:公路与通讯工程、新生活方式和资本的扩展,正在使落后的边远地区现代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启蒙”有时做得太过分:它迫使人们用市场价值衡量一切、调整一切、“铲平”一切。它实际上是要我们相信:只要“硬”的变量(如GDP)上去了,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们也看到环境保护者忧患的意识:他们推动确立了西部开发“以生态为中心”的原则和国家的生态保护工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西部地区生态价值的升值不仅没有与当地社区的文化传统和生计相结合,反而因种种原因变成贬损后者、排斥后者的一个推手!而生态系统远未在工程式的切割手术后康复。
我们还看到传统文化和社区捍卫者的洞见他们的研究证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合理性在许多情况下高于“现代模式”;他们最早指出“只见物不见人”的机械现代化理念是怎样偏离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生态的完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传统的珍爱又难免使人不愿意正视现实的改变(如“年轻人的变心”难以逆转),以致在“现代化”面前陷入“被动屈从或无望抗拒”的两难之中。
总之,我们看到了太多不同价值、不同利益、不同角度问的碰撞,这可能是今日西部地区最突出的态势。重要的是:这些碰撞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是万马齐喑——出现一个只有“资本圈地”、“先污染、再治理”的百年老戏重演?还是百花齐放——让现代的和传统的精华在这片文化多样性的沃土上结合成新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使这种不可避免的碰撞产生良性的、建设性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我想,这才是扎多思考的层次和境界,也是他志愿而独特的使命之缘由。恕我直言,这是一个我们本应早就想到的问题和责任。
在扎多这里,“沟通”体现着一种不凡的精神气质:不卑不亢、百折不挠、没有傲慢偏见、没有妄自菲薄。在扎多这里,“沟通”被用于耐心地保护社区在变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渐进性:一方面及时发现并指出过于简单的、不考虑社区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的现代化工程很可能事与愿违(如公路和摩托车对社区的瓦解),我认为这对决策者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从强化自身出发。锻炼社区文化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特别是鼓励社区百姓“提高与外面打交道的能力”,使之最终“在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这样,“扎多的沟通”不仅意味着促进理解,它还小心呵护和培育着一种尊重多样性的环境(生境),而这正是一切创新之母、新希望之源、和谐的条件,这一点,我想,恐怕也正是我们这个欲以崭新面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特别需要的。
扎多做的事并不起眼,但世界上许多真正伟大的事业也是这样。他具备我们这里的许多人本应具备却(不知何故)并不具备的智慧、胸怀和使命感。
没有担忧和痛苦,就没有爱的深沉。谁没有感到过无奈和尴尬,谁就不知道一种真正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