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师心中的未来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理财师当中仅有33.33%的人创业,而不像人们认为的大部分独立理财师应该已经创业。
  由《大众理财顾问》杂志和中国理财师职业化联盟(筹)2017年年初开展的全国理财师职业生态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多元化的收入模式成为理财师心中的理想收入模式。半数以上的理财师希望服务于大型机构,约4成理财师将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于自主创业。
  客户咨询费或将成为收入新方向
  在选择项“什么样的收入模式适合您?”的回答中,在2113个样本中,有6成以上(62.4%)的受访理财师认为固定薪酬、产品佣金、顾问咨询费中的2项以上的组合为理想中的收入模式。甚至有近3成(28.6%)受访者选择了3项组合为理想中的收入模式。
  过半(53.8%)的理财师表明自己更适合固定薪酬模式,但近7成(68.55%)的调查人员表示自己更适合产品佣金的收入模式。同时,超过2/3(67.7%)的调查人员表明希望将客户咨询费纳入收入结构,如图1所示。


  但在此次调查中,绝大部分(92.2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机构目前并没有向客户收取理财咨询服务费,收取咨询服务费的只占7.77%。
  同时,只有26.67%的受访理财师认为“客户付费理财服务模式会在未来5年成为市场主流”,46.22%的理财师认为“不会”,26.11%的理财师认为“不确定”。
  这表明,虽然理财师希望收入能够体现产品销售与顾问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但实现向客户收取咨询服务费,在现实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日后这个方面若得以实现,现阶段84.6%对自己收入不满意的被调查者或许会改变其满意度(58.7%的人员表示虽然不满意但有信心改善)。理财人员的收入结构和考核方案,或将对客户产品配置产生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
  过半理财师希望服务于大型机构
  本次调研数据结果显示,61.58%的受访理财师表示收到过其他机构的聘用邀请,38.42%的受访理财师表示未曾收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繁荣程度较高,对有一定经验和客户资源的理财师需求高涨,理财师目前的就业机会很多。其中就职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84.2%)、基金公司(81.71%)理财师和独立理财师(70%)被其他理财机构聘请的比例特别高,说明其深受欢迎(下页表1)。
  同时,调研数据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表示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机构仍然是大品牌且有充足支持的大型金融机构,说明在理财行业发展的10余年里,大型金融机构以其经营的稳定性、资源的丰富性及强势的品牌效应成为大部分理财人员的首选。但也有27.91%的被调查者愿意选择小而美的精品财富管理公司,另有18.07%的人员则表示更愿意待在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说明,虽然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仍然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运作良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和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冲击传统大型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并且已在市场中分得一份不错的蛋糕,如图2所示。
  约4成理财师欲创业
  在有意愿接受继续调查的2114位受访理财师中,有创业梦想的理财师占比40.02%,已经创业的理财师占比2.51%。
  其中在銀行、基金业的理财师创业想法较低,分别占比32.46%和42.86%;而在保险公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较高,分别占比65.84%和46.72%。
  其中独立理财师当中有33.33%的理财师创业,而不像人们认为的大部分独立理财师应该已经创业。目前仍在各家机构的理财师,也有部分比例的理财师已经创业(基金公司中占比9.52%,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占比6.95%),见表2。


  关于“哪种线下商业模式最有可能在国内获得成功”的问题为选填题,其中2115位被调查理财师做出回答。其中,48.46%的理财师选择“事务所合伙制”;35.89%的理财师选择“独立理财师工作室”;14.56%的理财师选择“公司雇佣制”;只有1.09%的理财师表达了其他观点,如图3所示。
  对行业进一步监管充满期待
  从目前的监管格局来看,监管部门对财富管理机构的管理还是处在“防风险”阶段,并未有导向性的政策出台。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理财师是直面客户的专业群体,也是金融产品走向投资者的最后一道关口。由于理财师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分属不同监管机构的管辖,缺乏统一的对理财师行为规范的监管措施,同时,在海外市场起到重大作用的专业群体自律组织,在中国则因为种种原因,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上述多种因素导致了理财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存疑,也呼吁能有更多的导向性政策出台,对当前越来越复杂的财富管理业务行为进行规范,公众需要政策来引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调研共有2124位理财师回答了相关监管问题,其中有37.43%的受访理财师认为目前行业监管已到位,47.41%的受访理财师认为缺乏金融服务机构监管,40.2%的受访理财师认为缺乏理财师的行为监管。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将迎来与过去10年大不相同的发展环境和游戏规则。  中国财富管理经过10年有余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今天,我们看到,行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诞生、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私募基金募集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等。毫无疑问,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将迎来与过去10年大不相同的发展环境和游戏规则。  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将何去何从?这次的理财师职业生态调
期刊
如果理财师靠“简单的专业”,即算法专业为生,这样的日子恐怕不会长远。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优秀理财师匮乏,投资者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理财师职业发展遭遇瓶颈期,在前景一片光明之下,理财师在迷茫中寻找答案,在满怀希望中坚持着职业化进程。  在融义财富创始人、CEO陆晓辉看来,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也好,理财
期刊
两方面的压力迫使理财师要回答两个问题:“我能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我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找不到答案的理财师很迷茫,尝试转型却碰壁的理财师很痛苦。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财富管理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而作为这一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理财师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加强,理财师的专业性正在逐渐被认可,但总体来看,理财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充分满
期刊
国内外理财市场都要经历初创、扩张到成熟的过程,这是理财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有多年发展历史。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人理财业务在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成为国外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动之下,近年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不成熟,监管滞后等原因造成我
期刊
不同人群对理财师各种特质的偏爱程度存在差异,有些人群之间甚至大相径庭。  根据《大众理财顾问》杂志2017年中国理财人群调研数据显示,过往业绩、从业年限、专业资质及从业机构是投资者选择理财服务时重点考察的因素,口碑、形象、美誉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投资者的选择,但具体表现来看,不同人群对以上因素的态度存在差异,有些人群甚至大相径庭。  绝大多数投资者希望得到专业的服务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
期刊
技术是由人研发的,但是不能够完全取代人的作用,说到底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人。  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起步较晚,与国外成熟市场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这一市场才刚刚起步。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投资理财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也逐渐提高,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困
期刊
一个成功理财师职业发展的典型路径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完成。  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行业在快速扩张中不断发展、成熟,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理财师的职业化发展是未来必然趋势。在中山证券财富中心总经理龚惠风看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将对理财师的专业度和工具应用能力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一个成功理财师职业发展的典型路径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完成,这期间,需要
期刊
理财师未来应该不断学习吸收广泛的金融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个人财富管理专业服务竞争力。  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正处于急速扩张时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行业发展极具前景,给广大从业人员带来极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升级,对理财师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经纬仁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倞认为,未来,只有那些综合服务能力强,且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理财师,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为
期刊
财富管理核心能力是行业从业人员特有的能力,是衡量其实操能力的重要指标。  过去10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伴随着“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完成从“0”到“1”的发展历程。行业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不仅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中,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也发展迅猛。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行业发展早期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以及通过金融产品销售,并向资产管理端
期刊
传统国有银行已不再是一块“铁板”,而是银行管理部门正在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商业银行在改革大潮中,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建自己的经营模式。  当下,国家十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大中企业集团的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商业银行备受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多元化等多重冲击。因此,加快银企深度融合发展,开展金融模式创新,创建企业银行,为破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瓶颈和短板提供了思路。  创建企业银行的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