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地方“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形式都消失了,这是传统节日在中国遭遇的尴尬。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9月25日(星期二)中秋节,山东潍坊全体市民过得很欢欣,因为市政府在没有得到中央红头文件的前提下,独立决定将9月22日(星期六)调到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休息。消息传来,人们普遍叫好,说这凸显了人性化管理,让市民能在中秋节回家与亲人团圆,过一个祥和的传统佳节。
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在中国的传统佳节里,中秋节的地位很高,仅次于春节。它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中国人就有祭月活动。到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中秋节的活动更为热闹。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家庭团圆的内涵。除了汉族,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都过中秋节,中秋节的风俗也传到了中国周边各国。
在韩国,中秋节放假3天,他们利用假期祭祀祖宗、探视父母、阖家团圆。一个源自中国的节日,被他们演化为民族最重大的日子。七八年前的一天,我在首尔发现马路上人很少,有些商店也关门了,一打听原来是中秋节放假,数百万人离开首尔回老家了。据说这一天有百分之六七十的韩国人都在回家的路上。
【韩国端午祭冲击波】
说到韩国,我不得不要说到韩国的“端午祭”事件。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来,中国人群情激愤,认为端午节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怎么可以被别国申报呢?
曾有专家学者提出过一个所谓的“折衷”方案,要与韩国一起联合申报。当时我就认为别人肯定不会与你“折衷”的,提出这样建议的人是十分幼稚的。于是又有中国的专家学者表态,说被别国申报,这也无妨,反正是“人类的”。还有人声称,韩国的“端午”与中国的“端午”有不同之处,今后中国照样可以申报。
我认为,以上种种的说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既然韩国已经申报成功了,今后就不会再允许有与“端午”相同字眼出现的,这是具有排他性的。要紧的,不是再隔靴搔痒,应当举一反三。
【“极左”害了“传统”】
韩国申报“端午祭”,确实震醒了不少中国人。人们开始认识到,原来即使是中国老祖宗发源的、原创的,你自己不热心,一不留神就会被别人“拿”走的,包括向联合国有关组织申报“遗产”。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人长期处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经济上也很穷,很多民族传统节日离近几代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对于传统节日常常茫然无知。比如,一到中秋节,大家就争相购买越来越贵的月饼,将一个很雅的节日,变成了庸俗不堪的“月饼节”。很多地方热衷于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没有文化传承与根基,但却浪费了很多钱,大多不了了之,对于民族传统节日,却少有热情。这次潍坊市政府的决定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举措。
2005年端午节,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北方采访,被采访者中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节日。很多地方“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形式都消失了,这是传统节日在中国遭遇的尴尬。
【“忽视的”与“重视的”】
就在我们忽视、遗弃传统节日的年代,韩国人在行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韩国有识之士指出,这将会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于是从6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受到了重视,民族文化的遗产受到保护。1962年,韩国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
1960年,韩国一名教授要求国家确认江陵市的“端午祭”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1967年正式被批准。至今韩国的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共有100多个。获得批准后,祭奠活动特别是民间艺人,都会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资金援助。
如今又有消息说,韩国可能在准备申报“祭孔大典”了,而亚洲其他国家也要对“春节”等进行申报了……
难道我们还要“坐而论道”吗?作为中国人,你能坐得住吗?!
【只欠东风……】
我认为,端午节、中秋节等都应当放假。民族传统节日对于本民族的凝聚力等的一切好处,是众所周知的,毋须赘述的。其实,人心的向背已经有了:
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放假一天。今年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政府适当缩短“五一”、“十一”黄金周,而在中秋节放假。(《齐鲁晚报》2007年9月24日)
2007年9月24日,据新浪网调查,就“如何看待山东潍坊决定在中秋节调休一天”一题,58823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占97.16%。表示反对的只有1722人,占2.84%。(《东方早报》2007年9月25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9月25日(星期二)中秋节,山东潍坊全体市民过得很欢欣,因为市政府在没有得到中央红头文件的前提下,独立决定将9月22日(星期六)调到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休息。消息传来,人们普遍叫好,说这凸显了人性化管理,让市民能在中秋节回家与亲人团圆,过一个祥和的传统佳节。
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在中国的传统佳节里,中秋节的地位很高,仅次于春节。它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中国人就有祭月活动。到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中秋节的活动更为热闹。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家庭团圆的内涵。除了汉族,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都过中秋节,中秋节的风俗也传到了中国周边各国。
在韩国,中秋节放假3天,他们利用假期祭祀祖宗、探视父母、阖家团圆。一个源自中国的节日,被他们演化为民族最重大的日子。七八年前的一天,我在首尔发现马路上人很少,有些商店也关门了,一打听原来是中秋节放假,数百万人离开首尔回老家了。据说这一天有百分之六七十的韩国人都在回家的路上。
【韩国端午祭冲击波】
说到韩国,我不得不要说到韩国的“端午祭”事件。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来,中国人群情激愤,认为端午节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怎么可以被别国申报呢?
曾有专家学者提出过一个所谓的“折衷”方案,要与韩国一起联合申报。当时我就认为别人肯定不会与你“折衷”的,提出这样建议的人是十分幼稚的。于是又有中国的专家学者表态,说被别国申报,这也无妨,反正是“人类的”。还有人声称,韩国的“端午”与中国的“端午”有不同之处,今后中国照样可以申报。
我认为,以上种种的说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既然韩国已经申报成功了,今后就不会再允许有与“端午”相同字眼出现的,这是具有排他性的。要紧的,不是再隔靴搔痒,应当举一反三。
【“极左”害了“传统”】
韩国申报“端午祭”,确实震醒了不少中国人。人们开始认识到,原来即使是中国老祖宗发源的、原创的,你自己不热心,一不留神就会被别人“拿”走的,包括向联合国有关组织申报“遗产”。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人长期处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经济上也很穷,很多民族传统节日离近几代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对于传统节日常常茫然无知。比如,一到中秋节,大家就争相购买越来越贵的月饼,将一个很雅的节日,变成了庸俗不堪的“月饼节”。很多地方热衷于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没有文化传承与根基,但却浪费了很多钱,大多不了了之,对于民族传统节日,却少有热情。这次潍坊市政府的决定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举措。
2005年端午节,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北方采访,被采访者中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节日。很多地方“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形式都消失了,这是传统节日在中国遭遇的尴尬。
【“忽视的”与“重视的”】
就在我们忽视、遗弃传统节日的年代,韩国人在行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韩国有识之士指出,这将会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于是从6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受到了重视,民族文化的遗产受到保护。1962年,韩国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
1960年,韩国一名教授要求国家确认江陵市的“端午祭”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1967年正式被批准。至今韩国的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共有100多个。获得批准后,祭奠活动特别是民间艺人,都会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资金援助。
如今又有消息说,韩国可能在准备申报“祭孔大典”了,而亚洲其他国家也要对“春节”等进行申报了……
难道我们还要“坐而论道”吗?作为中国人,你能坐得住吗?!
【只欠东风……】
我认为,端午节、中秋节等都应当放假。民族传统节日对于本民族的凝聚力等的一切好处,是众所周知的,毋须赘述的。其实,人心的向背已经有了:
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放假一天。今年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政府适当缩短“五一”、“十一”黄金周,而在中秋节放假。(《齐鲁晚报》2007年9月24日)
2007年9月24日,据新浪网调查,就“如何看待山东潍坊决定在中秋节调休一天”一题,58823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占97.16%。表示反对的只有1722人,占2.84%。(《东方早报》2007年9月25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