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复杂性及认识历程
【机 构】
:
250000 济南,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250000 济南,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出 处】
: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发表日期】
:
2017年37期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BCT)联合克罗米芬(CC)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患者促排卵助孕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对照试验,在上海2家医院共收集PCOS合并不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月经周期3~7 d给予CC 50 mg/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全周期给予BCT 2.5 mg/d,两组均治疗1个周期。在月经第3日、hCG注射日、hCG注射第7日抽血化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疾病之一。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行为干预,改善超重或者肥胖PCOS患者的代谢和内分泌异常,被推荐为PCOS患者的一线治疗。当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减重药物治疗时,可对超重/肥胖PCOS患者的内分泌异常改善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奥利司他、二甲双胍和肌醇等药物用于PCOS患者人群,可有效减轻体质量和改善PCOS临床症状,但目前仅有奥利司他
目的评估鹿特丹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高雄激素血症对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2003年鹿特丹诊断标准的883名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PCOS诊断标准和是否合并高雄激素血症,分组比较患有肥胖和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并用717名正常育龄女性作为对照。结果共有719例(81.4%)PCOS患者伴有高雄激素血症。鹿特丹PCO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PCOS和雄激素过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反应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使用低剂量联合扳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采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方案进行控制性促排卵行IVF/ICSI助孕的PCOS患者(n=364)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剂量联合扳机组(GnRH-A+低剂量hCG, A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典型的生殖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雄激素过多症或高雄激素血症(HA)、卵巢多囊样改变,有关PCOS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目前认为PCOS患者体内的慢性炎症状态是发病机制之一。肥胖诱发的炎症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事件导致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增加、卵巢雄激素生成增多,最终导致PCOS患者发生生殖障碍。近年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饮食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生殖健康,尤其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卵巢颗粒细胞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3(GOLPH3)的表达与颗粒细胞凋亡和COH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因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首次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治疗的PCOS患者70例和同期非PCOS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颗粒细胞GO
目的探讨颗粒细胞中胚胎干细胞因子Nanog、Oct4、Sox2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术(IVF/ICSI-ET)治疗的PCOS患者40例,同期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不孕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Real time-PCR技术检测颗粒细胞中Nanog、Oct4、Sox2以及抗苗勒管激素(AMH)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雄激素升高是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的重要指标,但是自1935年Stein-leventhal提出这一疾病至今,尚缺乏对高雄激素血症客观可靠的检测方法。目前研究表明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与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PSA有可能成为PCOS诊断潜在的新指标。本文对国内外有关P
目的探讨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早期子宫内模样腺癌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3例PCOS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全部采用相同治疗方案,即月经周期或孕激素撤药出血第5日起,口服避孕药达英-35(每片含醋酸环丙孕酮2 mg和炔雌醇0.035 mg, 1片/d,连服21 d,周期性使用;同时口服二甲双胍(500 mg/片,格华止), 1 000~1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以生殖和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临床上PCOS患者出现的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及低黄体酮均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加剧生殖和代谢异常。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免疫与PCOS关系的研究进展,从免疫学角度探讨PCOS的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