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收藏家,人们熟知姚谦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歌词,我也不例外。但在与他经过一番深谈之后,我才发现真正有智慧的人,其爱好与才能,往往都是相通的。正如爱因斯坦拉得一手小提琴,达·芬奇也是一名科学巨匠一样,姚谦的涉猎十分广泛,他对于绘画和文字始终保持着初见时的那份热情。
当文化艺术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平和沉静。虽然因为行程的原因,我没有机会与姚谦面对面地交谈,但从字里行间中却依旧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打动。我想,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应该就是这样吧。
“艺术的收藏提升了我的阅读能力”
《财富堂》:您对艺术品有什么阶段性的门类爱好?
姚谦:这和我的阅读有关。我在大学时就开始读美术史了,那时候对巴黎画派,印象画派都很感兴趣,但是年轻时买不起,后来经济基础好了才开始购买。对美术史的喜爱也让我对20世纪初的华人艺术家的经历很好奇,那时候他们大多在日本、法国留学,虽受西方画派的影响,但又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风格,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收集他们的作品,即便是市场不熟悉的艺术家,我也会买。从2002年起我开始了北京、台湾的双城生活,这让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大陆的当代艺术,受英国、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这应该和早年的旅日艺术家学习印象派绘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现在对当代艺术会有比较多的关注,收集的作品也主要是为了支持那些人品和创作能力都很强的艺术家。
《财富堂》:令您起意拍下一幅画的因素会有哪些?
姚谦:对待每一件有意向收藏的作品,我都会先查资料,做一些初步的判断;随后再对照自己的收藏体系是否需要这幅画,是否能买得起;最后我会考虑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安放它。如果这些条件都能满足,我就会尽量去争取拍得这件作品。
《财富堂》:平均每天大概会花多少时间在阅读和了解与艺术品相关的资讯?
姚谦:平均2-4个小时不等。但坦白说这几年我的阅读速度变慢了,一来是因为视力大不如前,二来是现在很多书籍都能在电脑上看,所以书本的阅读相对减少了很多。而且最近我对电影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也就分散了。我的阅读分类里,有三分之一都是与美术有关。如果正值拍卖季时期,我就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些书籍上,因为需要查资料,做大量的研究。我是少数几个会在拿到图录后,把文字都看完的人,所以拍卖行都比较怕我,因为我会看得很仔细,还会找资料对照,指正其中的错误。
不随波逐流,找寻自己的收藏方向
《财富堂》:是否还清晰记得首次拍到一幅画的情形?
姚谦:我不是有钱人,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我都记得。第一张收藏的作品是台湾艺术家、生物学家刘奇伟先生的《斑马》。
《财富堂》:您收藏艺术的途径有哪些?
姚谦:我一般都是先从画廊开始,在一手市场以合理价格选到好作品的机会比较多。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不会只用投资的角度去评估艺术,通过质量好的画廊,去选择支持坚持创作的优秀艺术家,会成就一个很好的市场局面。而如果是画廊买不到的东西,我就会通过二手市场来买,比如拍卖行,在那里会让我有机会收藏到原本买不起的作品。还有就是博览会,不过我并不是很喜欢在那里买画,那里经常聚集了很多人,就像一个party,一个卖场,这会让我怀疑自己的头脑是否还是清醒的,因此我去那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了解美术现状,认识新的艺术家和画廊,从而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收藏体系。
《财富堂》:每年的春秋大拍都会去各地参加么?一般选择哪几家去?
姚谦:应该会选择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会。我不划分地域,除了常去的香港以外,伦敦、纽约、巴黎,甚至在米兰的苏富比我都拍过作品。我还因为阅读东南亚美术史,而关注那些国家的艺术品,我应该是第一个参加新加坡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的台湾人,甚至是第一个收藏印尼、越南绘画的华人。
《财富堂》:是否也很喜欢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觉得他们的画与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创作风格与内容有什么不同么?
姚谦:我有许多喜欢的西方艺术家,比如柴姆·苏丁,他是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我收藏了一张他的作品,非常当代和表现主义,是很本能的绘画,这点我很喜欢。还有很多人我叫不上名字,我还是会比较偏重绘画本身,而不仅是针对那些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西方当代艺术的表达更有独创性,能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对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会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当然国内的状况也在变得越来越好,这两年我很喜欢艺术家王光乐的作品,他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且创作也是有根据的,能够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财富堂》:能聊聊您最喜欢的三位艺术家吗?
姚谦:真不能告诉你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但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我会去买柴姆·苏丁,马克·夏加尔,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目前我只拥有苏丁的一幅画。我还特别喜欢一个犹太艺术家,他是以色列人,上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和赵无极等早期的抽象派艺术家一起在法国,不过后来又回到了具象画派,他的绘画在很多细节上都蕴含着诗意。我特别喜欢他,但他很冷门,我不能告诉你他的名字。
(不过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姚谦还是说出了三位艺术家的名字)目前应该是王光乐,犹太艺术家和柴姆·苏丁吧!不过我心目中最喜欢的前三名总是经常在变的,所以也说不准的啦。
“文化艺术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平台!”
《财富堂》:每当细细欣赏一幅画时,脑海中是否会涌现出某段相关的音乐呢?
姚谦:在看艺术品的时候,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些文字和声音的描述,有时也会带有一些旋律,但这都是很随性的,要看当下的心境。前段时间我还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洪宁的个展,他的好几幅作品都能让我联想到音乐,我从几年前就开始收藏他的作品,他这次的展览也非常棒。
《财富堂》:在音乐圈里,是否有同好者可以交流艺术品与收藏?
姚谦:音乐圈好像没有太多的交流。娱乐圈会有一些,比如蔡康永,但其实我们很少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以前年轻的时候,我总是会嘲笑他收藏的艺术品都偏怪异,恐怖,很难看懂。不过最近几年,我发现他越来越支持年轻艺术家,并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品,我觉得这特别好。
《财富堂》:开始关注和收藏艺术品之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姚谦:现在很难说有什么改变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收藏让我在阅读上有一些改变,关于美术史的阅读更加深刻,我会去找一些冷门的,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来阅读。另外一点的影响体现在我的音乐工作上,我曾经试过将当代艺术品引入专辑的包装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财富堂》:是否因为有些艺术品给予您不少写作歌词的灵感呢?某些画面、气氛或联想,使得您突然写出跳脱当下的作品来?
姚谦:艺术品比较少,文字和电影的影响会更容易一些。我在阅读时并不是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感性,我会看许多蕴涵理性逻辑、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点在美术的相关阅读上是比较凸显的。
《财富堂》:阅读您的书,发现您经常会将不同行业的人做类比,这是您的一个习惯吗?
姚谦:我经常会把文字和音乐,美术和音乐进行对照,这算是我的个人乐趣吧。比如我最近正好在看某个人的作品,就会让我产生一些联想。我从小就觉得音乐,美术,文字的功能是胜过语言的,它们更容易向外界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财富堂》:在娱乐行业里头,人们如果彼此赠送礼物,会是艺术品,还是奢侈品?
姚谦:更多的人会偏重于送奢侈品或是一些精工细物。我送艺术品的前提是,对方和我有相似的阅读喜好,对艺术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比如我就曾经送给刘若英一幅唐海文的水彩画。
《财富堂》: 作为热爱艺术又很感性的一员,对于年华流逝您是如何感怀的?
姚谦:我觉得不管是否喜欢艺术,每个人对于年华逝去都会有一些感想。但我觉得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就像是一个入口,一种记录,能让人在重温时再次接近于当时的那种感动,很神奇也很有力量。
当文化艺术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平和沉静。虽然因为行程的原因,我没有机会与姚谦面对面地交谈,但从字里行间中却依旧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打动。我想,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应该就是这样吧。
“艺术的收藏提升了我的阅读能力”
《财富堂》:您对艺术品有什么阶段性的门类爱好?
姚谦:这和我的阅读有关。我在大学时就开始读美术史了,那时候对巴黎画派,印象画派都很感兴趣,但是年轻时买不起,后来经济基础好了才开始购买。对美术史的喜爱也让我对20世纪初的华人艺术家的经历很好奇,那时候他们大多在日本、法国留学,虽受西方画派的影响,但又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风格,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收集他们的作品,即便是市场不熟悉的艺术家,我也会买。从2002年起我开始了北京、台湾的双城生活,这让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大陆的当代艺术,受英国、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这应该和早年的旅日艺术家学习印象派绘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现在对当代艺术会有比较多的关注,收集的作品也主要是为了支持那些人品和创作能力都很强的艺术家。
《财富堂》:令您起意拍下一幅画的因素会有哪些?
姚谦:对待每一件有意向收藏的作品,我都会先查资料,做一些初步的判断;随后再对照自己的收藏体系是否需要这幅画,是否能买得起;最后我会考虑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安放它。如果这些条件都能满足,我就会尽量去争取拍得这件作品。
《财富堂》:平均每天大概会花多少时间在阅读和了解与艺术品相关的资讯?
姚谦:平均2-4个小时不等。但坦白说这几年我的阅读速度变慢了,一来是因为视力大不如前,二来是现在很多书籍都能在电脑上看,所以书本的阅读相对减少了很多。而且最近我对电影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也就分散了。我的阅读分类里,有三分之一都是与美术有关。如果正值拍卖季时期,我就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些书籍上,因为需要查资料,做大量的研究。我是少数几个会在拿到图录后,把文字都看完的人,所以拍卖行都比较怕我,因为我会看得很仔细,还会找资料对照,指正其中的错误。
不随波逐流,找寻自己的收藏方向
《财富堂》:是否还清晰记得首次拍到一幅画的情形?
姚谦:我不是有钱人,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我都记得。第一张收藏的作品是台湾艺术家、生物学家刘奇伟先生的《斑马》。
《财富堂》:您收藏艺术的途径有哪些?
姚谦:我一般都是先从画廊开始,在一手市场以合理价格选到好作品的机会比较多。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不会只用投资的角度去评估艺术,通过质量好的画廊,去选择支持坚持创作的优秀艺术家,会成就一个很好的市场局面。而如果是画廊买不到的东西,我就会通过二手市场来买,比如拍卖行,在那里会让我有机会收藏到原本买不起的作品。还有就是博览会,不过我并不是很喜欢在那里买画,那里经常聚集了很多人,就像一个party,一个卖场,这会让我怀疑自己的头脑是否还是清醒的,因此我去那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了解美术现状,认识新的艺术家和画廊,从而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收藏体系。
《财富堂》:每年的春秋大拍都会去各地参加么?一般选择哪几家去?
姚谦:应该会选择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会。我不划分地域,除了常去的香港以外,伦敦、纽约、巴黎,甚至在米兰的苏富比我都拍过作品。我还因为阅读东南亚美术史,而关注那些国家的艺术品,我应该是第一个参加新加坡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的台湾人,甚至是第一个收藏印尼、越南绘画的华人。
《财富堂》:是否也很喜欢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觉得他们的画与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创作风格与内容有什么不同么?
姚谦:我有许多喜欢的西方艺术家,比如柴姆·苏丁,他是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我收藏了一张他的作品,非常当代和表现主义,是很本能的绘画,这点我很喜欢。还有很多人我叫不上名字,我还是会比较偏重绘画本身,而不仅是针对那些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西方当代艺术的表达更有独创性,能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对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会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当然国内的状况也在变得越来越好,这两年我很喜欢艺术家王光乐的作品,他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且创作也是有根据的,能够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财富堂》:能聊聊您最喜欢的三位艺术家吗?
姚谦:真不能告诉你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但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我会去买柴姆·苏丁,马克·夏加尔,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目前我只拥有苏丁的一幅画。我还特别喜欢一个犹太艺术家,他是以色列人,上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和赵无极等早期的抽象派艺术家一起在法国,不过后来又回到了具象画派,他的绘画在很多细节上都蕴含着诗意。我特别喜欢他,但他很冷门,我不能告诉你他的名字。
(不过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姚谦还是说出了三位艺术家的名字)目前应该是王光乐,犹太艺术家和柴姆·苏丁吧!不过我心目中最喜欢的前三名总是经常在变的,所以也说不准的啦。
“文化艺术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平台!”
《财富堂》:每当细细欣赏一幅画时,脑海中是否会涌现出某段相关的音乐呢?
姚谦:在看艺术品的时候,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些文字和声音的描述,有时也会带有一些旋律,但这都是很随性的,要看当下的心境。前段时间我还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洪宁的个展,他的好几幅作品都能让我联想到音乐,我从几年前就开始收藏他的作品,他这次的展览也非常棒。
《财富堂》:在音乐圈里,是否有同好者可以交流艺术品与收藏?
姚谦:音乐圈好像没有太多的交流。娱乐圈会有一些,比如蔡康永,但其实我们很少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以前年轻的时候,我总是会嘲笑他收藏的艺术品都偏怪异,恐怖,很难看懂。不过最近几年,我发现他越来越支持年轻艺术家,并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品,我觉得这特别好。
《财富堂》:开始关注和收藏艺术品之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姚谦:现在很难说有什么改变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收藏让我在阅读上有一些改变,关于美术史的阅读更加深刻,我会去找一些冷门的,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来阅读。另外一点的影响体现在我的音乐工作上,我曾经试过将当代艺术品引入专辑的包装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财富堂》:是否因为有些艺术品给予您不少写作歌词的灵感呢?某些画面、气氛或联想,使得您突然写出跳脱当下的作品来?
姚谦:艺术品比较少,文字和电影的影响会更容易一些。我在阅读时并不是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感性,我会看许多蕴涵理性逻辑、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点在美术的相关阅读上是比较凸显的。
《财富堂》:阅读您的书,发现您经常会将不同行业的人做类比,这是您的一个习惯吗?
姚谦:我经常会把文字和音乐,美术和音乐进行对照,这算是我的个人乐趣吧。比如我最近正好在看某个人的作品,就会让我产生一些联想。我从小就觉得音乐,美术,文字的功能是胜过语言的,它们更容易向外界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财富堂》:在娱乐行业里头,人们如果彼此赠送礼物,会是艺术品,还是奢侈品?
姚谦:更多的人会偏重于送奢侈品或是一些精工细物。我送艺术品的前提是,对方和我有相似的阅读喜好,对艺术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比如我就曾经送给刘若英一幅唐海文的水彩画。
《财富堂》: 作为热爱艺术又很感性的一员,对于年华流逝您是如何感怀的?
姚谦:我觉得不管是否喜欢艺术,每个人对于年华逝去都会有一些感想。但我觉得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就像是一个入口,一种记录,能让人在重温时再次接近于当时的那种感动,很神奇也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