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物理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能力。物理教学要走出单纯物理知识教学的误区,让学生在收获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能力,教师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充分认识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念,领悟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仅仅教学生掌握知识很显然已经不够,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它体现在:教学只为高级中学选拔人才服务: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统考成绩;只注重议论学生的过去等等。为了能够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致于教师的话成为真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下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成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实施者,还给学生一片科学的天空,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不能越俎代疱。探究教学应紧紧围绕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来展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各异,认知水平有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假设。对此,教师不仅不应当加以限制,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倍加尊重。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才有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才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探究学习,经历曲折的探究过程,并由此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如果教师因种种原因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为走捷径,帮学生安排好探究的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所经历的就不是真正的探究,其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从而也就失去了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
三、改革课堂教学,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新课程物理教材,规律结论不再直接给出,而是要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教材既有开展探究性学习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形成自己的探究性学习策略呢?首先,要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新颖别致或联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使问题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观察有关的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学生做出猜测与假设并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在讨论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完成这一环节。当然各个小组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即使有小组的方案是错误的,可以先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品尝失败,然后再去探求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掌握本领。再次,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由于学生的日常概念能成功解释他们的经历,并与其他有关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相当顽固,很难发生转变。事实上,科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使学生的错误观念发生转变,还是在其日常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都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实或证据作支撑。开展探究性学习时,不能对学生进行压服,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论证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猜测与假设的求证上,既证实,也证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学生在分析已得数据和现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分析,或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得到与该证据无关的结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学习他人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分析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方法的训练。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将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充分认识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念,领悟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仅仅教学生掌握知识很显然已经不够,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它体现在:教学只为高级中学选拔人才服务: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统考成绩;只注重议论学生的过去等等。为了能够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致于教师的话成为真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下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成为这一伟大变革的实施者,还给学生一片科学的天空,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不能越俎代疱。探究教学应紧紧围绕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来展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各异,认知水平有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假设。对此,教师不仅不应当加以限制,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倍加尊重。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才有可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才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探究学习,经历曲折的探究过程,并由此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如果教师因种种原因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为走捷径,帮学生安排好探究的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所经历的就不是真正的探究,其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从而也就失去了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
三、改革课堂教学,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新课程物理教材,规律结论不再直接给出,而是要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教材既有开展探究性学习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形成自己的探究性学习策略呢?首先,要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新颖别致或联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使问题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观察有关的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学生做出猜测与假设并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在讨论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完成这一环节。当然各个小组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即使有小组的方案是错误的,可以先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品尝失败,然后再去探求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掌握本领。再次,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由于学生的日常概念能成功解释他们的经历,并与其他有关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相当顽固,很难发生转变。事实上,科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使学生的错误观念发生转变,还是在其日常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都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实或证据作支撑。开展探究性学习时,不能对学生进行压服,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论证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猜测与假设的求证上,既证实,也证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学生在分析已得数据和现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分析,或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得到与该证据无关的结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学习他人的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分析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方法的训练。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将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