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切、开朗、知性,是韩喜球给人的第一印象,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温柔的江南女子与中国的大洋科考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她不仅是“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更是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专家,在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20多年里,她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女性的坚韧,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
韩喜球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她的工作简单说就是“海底探宝”。韩喜球介绍说,调查深海大洋虽然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较远,但是关乎中国在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外的一些海洋权益,例如,通过调查可以为中国申请国际海底区域矿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作贡献。
结缘深海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市,1986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1990年作为校优秀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深海沉积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从此与深海结缘。1998年她又考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2年她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合作研究1年,随后又两次赴德国做博士后研究。其间参与了德国科学基金会重大研究计划SFB574项目和中德合作SiGer项目,并多次参与德国的科考航次考调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海底冷泉,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
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韩喜球参与了航次设计,并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参加了“大洋一号”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寻找海底硫化物资源。2007年成为了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多次带队奔赴印度洋调查,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
说起给海底新发现命名,韩喜球津津乐道。“过去对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不够重视,往往只是随意地编个号。”随着国家对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越来越重视,中国对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2010年,韩喜球再次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航大洋第21航次第7航段,又一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一个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和多个热液活动区。作为首席科学家,她可以为这个区域命名,因此这个大型矿床被她以家乡杭州的“玉皇山”命名,目前已被载入国际洋中脊协会编辑的“世界海域海底热液区”数据库。
“说起命名这件事,我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国家对大洋科考命名的工作越来越重视,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系统的命名方式,明确界定了什么样的可以称作海山(Seamount),什么样的只能称作海丘(hill)。”韩喜球介绍说。
2015年,国家海洋局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数十年来所勘测命名的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名称,其中印度洋的12个地理实体和4个热液区就是近几年来由韩喜球领航发现并提出命名的,她给这些地理实体赋予了准确的通名和包含中华文化或中国元素的专名。韩喜球介绍说2015年在西北印度洋发现了两个活动热液区,分别命名为“天休”和“大糦”。这两个名字均来自诗经《诗经·商颂》,“天休”意为上天赐福。该热液区属意外发现,犹如天降福祥。“大糦”意为古时祭祀所用黍稷之类。该热液区地形较为平坦,盲虾、螃蟹等生物十分繁盛,犹如龙宫里摆了盛宴。
首先是科学家
全球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底由于被巨大的水体覆盖,大部分并未被人类认知。韩喜球介绍:“实际上深海探矿好比海底捞针,比如寻找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经过反复研究确定调查区域后,我们先通过探测热液异常发现一些热液活动的蛛丝马迹,再顺藤摸瓜找到热液喷口进行细致观察和调查取样。”目前,在国际海底区域探和矿区申请方面,中国已处在世界的前列。
每次出海,考察队员们不但要克服各种恶劣的海况,还要在茫茫大洋中进行科学调查,有时候难免会遇到极端恶劣的环境,对于一名女性来说,胜任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有所斩获着实令人钦佩。然而韩喜球却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这是我的工作,科学领域其实是没有男女的差别,大家都是拿成果说话,并不会因为我是女性,就对我降低要求。”
然而韩喜球坦言,目前中国的大洋科考领域的确依然是“男人的战场”。她举例说:“比如一次出海有70多人参与,可能仅有两位女性,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7位。”她笑盈盈地解释道:“但是我从没有因为我是女性而感到有任何不方便,科考船就相当于我在海上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所以在船上我颇有主人翁精神。男士们也因为有女性的存在工作上更加积极主动,气氛更加和谐。”
对韩喜球来说,2010年发现海底“玉皇热液区”的经历,成为她在大洋科考中最难忘的一段回忆。“当时我们的科考经历了很多困难,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就在返航前的最后一天,我们发现了它,并成功采集了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当时全船人员欢呼雀跃。”
热心科普
韩喜球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总是要求自己积极向上,满腔热情地对待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韩喜球多次到大、中、小学去演讲。2016年 4月16日,在第47个“世界地球日”之际,韩喜球应邀到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作了题为《深海探秘》的科普讲座。“给年轻学子们讲述深海科学知识和大洋科考的经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倡导大家保护海洋和保护环境,吸引他们毕业以后投身海洋事业。”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韩喜球依然热衷于参与科普工作,2016年她接受了果壳网的科学顾问聘书,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公众分享海洋科学知识。由于她在科学研究之余,热衷公益事业,积极服务社会,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她2015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
韩喜球说:“作为海洋科学家,我们是幸运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够有机会得到国家经费资助到深海大洋去调查研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调查研究成果和经历与公众分享。”
“实际上有很多杰出科学家出身平凡,但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韩喜球希望媒体多报道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励志故事,给家庭教育以启迪,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韩喜球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她的工作简单说就是“海底探宝”。韩喜球介绍说,调查深海大洋虽然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较远,但是关乎中国在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外的一些海洋权益,例如,通过调查可以为中国申请国际海底区域矿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作贡献。
结缘深海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市,1986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1990年作为校优秀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深海沉积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从此与深海结缘。1998年她又考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2年她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合作研究1年,随后又两次赴德国做博士后研究。其间参与了德国科学基金会重大研究计划SFB574项目和中德合作SiGer项目,并多次参与德国的科考航次考调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海底冷泉,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
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韩喜球参与了航次设计,并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参加了“大洋一号”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寻找海底硫化物资源。2007年成为了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多次带队奔赴印度洋调查,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
说起给海底新发现命名,韩喜球津津乐道。“过去对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不够重视,往往只是随意地编个号。”随着国家对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越来越重视,中国对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2010年,韩喜球再次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航大洋第21航次第7航段,又一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一个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和多个热液活动区。作为首席科学家,她可以为这个区域命名,因此这个大型矿床被她以家乡杭州的“玉皇山”命名,目前已被载入国际洋中脊协会编辑的“世界海域海底热液区”数据库。
“说起命名这件事,我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国家对大洋科考命名的工作越来越重视,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系统的命名方式,明确界定了什么样的可以称作海山(Seamount),什么样的只能称作海丘(hill)。”韩喜球介绍说。
2015年,国家海洋局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数十年来所勘测命名的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名称,其中印度洋的12个地理实体和4个热液区就是近几年来由韩喜球领航发现并提出命名的,她给这些地理实体赋予了准确的通名和包含中华文化或中国元素的专名。韩喜球介绍说2015年在西北印度洋发现了两个活动热液区,分别命名为“天休”和“大糦”。这两个名字均来自诗经《诗经·商颂》,“天休”意为上天赐福。该热液区属意外发现,犹如天降福祥。“大糦”意为古时祭祀所用黍稷之类。该热液区地形较为平坦,盲虾、螃蟹等生物十分繁盛,犹如龙宫里摆了盛宴。
首先是科学家
全球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底由于被巨大的水体覆盖,大部分并未被人类认知。韩喜球介绍:“实际上深海探矿好比海底捞针,比如寻找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经过反复研究确定调查区域后,我们先通过探测热液异常发现一些热液活动的蛛丝马迹,再顺藤摸瓜找到热液喷口进行细致观察和调查取样。”目前,在国际海底区域探和矿区申请方面,中国已处在世界的前列。
每次出海,考察队员们不但要克服各种恶劣的海况,还要在茫茫大洋中进行科学调查,有时候难免会遇到极端恶劣的环境,对于一名女性来说,胜任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有所斩获着实令人钦佩。然而韩喜球却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这是我的工作,科学领域其实是没有男女的差别,大家都是拿成果说话,并不会因为我是女性,就对我降低要求。”
然而韩喜球坦言,目前中国的大洋科考领域的确依然是“男人的战场”。她举例说:“比如一次出海有70多人参与,可能仅有两位女性,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7位。”她笑盈盈地解释道:“但是我从没有因为我是女性而感到有任何不方便,科考船就相当于我在海上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所以在船上我颇有主人翁精神。男士们也因为有女性的存在工作上更加积极主动,气氛更加和谐。”
对韩喜球来说,2010年发现海底“玉皇热液区”的经历,成为她在大洋科考中最难忘的一段回忆。“当时我们的科考经历了很多困难,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就在返航前的最后一天,我们发现了它,并成功采集了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当时全船人员欢呼雀跃。”
热心科普
韩喜球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总是要求自己积极向上,满腔热情地对待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韩喜球多次到大、中、小学去演讲。2016年 4月16日,在第47个“世界地球日”之际,韩喜球应邀到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作了题为《深海探秘》的科普讲座。“给年轻学子们讲述深海科学知识和大洋科考的经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倡导大家保护海洋和保护环境,吸引他们毕业以后投身海洋事业。”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韩喜球依然热衷于参与科普工作,2016年她接受了果壳网的科学顾问聘书,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公众分享海洋科学知识。由于她在科学研究之余,热衷公益事业,积极服务社会,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她2015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
韩喜球说:“作为海洋科学家,我们是幸运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够有机会得到国家经费资助到深海大洋去调查研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调查研究成果和经历与公众分享。”
“实际上有很多杰出科学家出身平凡,但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韩喜球希望媒体多报道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励志故事,给家庭教育以启迪,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