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文章结合笔者自身对《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介绍了《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改革的一点构想,以期环境工程专业能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步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物理性污染;教学方法;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77-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方本科院校都在探索适应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末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地方本科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建设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又是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贯穿于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之中。如何建设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学校的生存发展。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校于2016年末成立6个产业学院,同时在产业学院的基础上,现已建设6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涵盖我校22个专业,迈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通过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环境工程专业作为我校较早设立的專业之一,虽然已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但对于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课时短、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将理论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又能使其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标准,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关键。《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程,既是从事物理性污染治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注册环境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资质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但也因其各章节相对独立、课程内容繁杂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难点之一。综上所述,为达到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目的,急需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建设的研究,实现《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效化,此外还应对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积极大胆的改革实践。本文介绍了笔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改革的一点构想,希望有助于环境工程专业加快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
《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环境工程的核心课程,其使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核心课程高度重叠,如《环境监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虽然这些课程都有各自侧重的内容,但如何科学地优化这些教学内容,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建议,应减少重复部分的内容学时,将减少的学时分配到实践部分,以增加学生应用能力。另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课程应当适当增加实践部分课时,增加行业专家授课比例,以达到增加学生知识深度、扩充知识广度的目的,从而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效利用教学手段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往往不大,例如工科课程几乎是采用X Y的模式进行,即每周几节理论课再配以一定数量的实践课,前一环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后面则由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教师设定的实验项目来完成教学过程。该模式规律性强,易于教学管理与监控,但在实施效果上,由于灵活性较差,教学资源不能被合理分配,导致效果差强人意。课程开设初期,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足以进行实践,而当其对课程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后,又需要大量的、连续的实践课时,因此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探讨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来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引导知识学习的方法,并对其如何运用进行示范。另外要定期聘请省内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专家到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以扩充、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和兴趣。
三、创新设计考核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估体系通常十分单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型污染控制》课程实践部分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如果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将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有效评估教师教学的效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即采用作业、小测、期中、期末成绩及分组讨论、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评价中,也应注重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统一评价等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指标,确保学生通过各种评价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结束时,将开展分析及评估工作,结合作业、小测、期中、期末成绩等综合分析学生应用型能力的达成度。课程结束时学生填写课程问卷表,学生将自我评价应用型能力达成度。结合多元化评估,优化评估体系。
四、大胆尝试教学团队改革
应用型教学团队应建立在大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用教学团队应包括具有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家,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也应到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入培训,同时鼓励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家深入课堂学习课堂教学技巧,这样不仅仅能发挥理论型及应用型教师各自的特长,又能使其真正达到“双能型”。此外,应用型教学团队应更加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教学的科研,将没有观点。“双能型”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深刻思考,又要对本专业最前沿科学问题了解关注。忽略教学、科研以至于应用,都将不能真正落实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不仅要教学和科研,还要开展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既要服务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对接和满足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五、结束语
教育部教发〔2015〕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应用型”教师既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又要全面调动可用教学资源。我校《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自开设以来,就在不断进行应用型教学改革探索以及尝试。今后为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继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佳磊.基于OBE的《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6,18(206):69-70.
[2]黄柱坚,赖晓琳,余光伟.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43(315):155-156.
[3]詹艳慧,林建伟.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17-119.
[4]王永京,任连海,郝冠华,祁光霞.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330):211.
[5]洪新,唐克,张启俭,张震斌,周立岱.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进行《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7):85-8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物理性污染;教学方法;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77-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方本科院校都在探索适应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末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地方本科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建设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又是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贯穿于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之中。如何建设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学校的生存发展。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校于2016年末成立6个产业学院,同时在产业学院的基础上,现已建设6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涵盖我校22个专业,迈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通过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环境工程专业作为我校较早设立的專业之一,虽然已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但对于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课时短、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将理论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又能使其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标准,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关键。《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程,既是从事物理性污染治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注册环境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资质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但也因其各章节相对独立、课程内容繁杂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难点之一。综上所述,为达到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目的,急需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建设的研究,实现《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效化,此外还应对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积极大胆的改革实践。本文介绍了笔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改革的一点构想,希望有助于环境工程专业加快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
《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环境工程的核心课程,其使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核心课程高度重叠,如《环境监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虽然这些课程都有各自侧重的内容,但如何科学地优化这些教学内容,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建议,应减少重复部分的内容学时,将减少的学时分配到实践部分,以增加学生应用能力。另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课程应当适当增加实践部分课时,增加行业专家授课比例,以达到增加学生知识深度、扩充知识广度的目的,从而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效利用教学手段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往往不大,例如工科课程几乎是采用X Y的模式进行,即每周几节理论课再配以一定数量的实践课,前一环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后面则由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教师设定的实验项目来完成教学过程。该模式规律性强,易于教学管理与监控,但在实施效果上,由于灵活性较差,教学资源不能被合理分配,导致效果差强人意。课程开设初期,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足以进行实践,而当其对课程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后,又需要大量的、连续的实践课时,因此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探讨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来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引导知识学习的方法,并对其如何运用进行示范。另外要定期聘请省内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专家到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以扩充、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和兴趣。
三、创新设计考核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估体系通常十分单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型污染控制》课程实践部分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如果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将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有效评估教师教学的效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即采用作业、小测、期中、期末成绩及分组讨论、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评价中,也应注重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统一评价等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指标,确保学生通过各种评价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结束时,将开展分析及评估工作,结合作业、小测、期中、期末成绩等综合分析学生应用型能力的达成度。课程结束时学生填写课程问卷表,学生将自我评价应用型能力达成度。结合多元化评估,优化评估体系。
四、大胆尝试教学团队改革
应用型教学团队应建立在大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用教学团队应包括具有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家,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也应到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入培训,同时鼓励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家深入课堂学习课堂教学技巧,这样不仅仅能发挥理论型及应用型教师各自的特长,又能使其真正达到“双能型”。此外,应用型教学团队应更加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教学的科研,将没有观点。“双能型”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深刻思考,又要对本专业最前沿科学问题了解关注。忽略教学、科研以至于应用,都将不能真正落实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不仅要教学和科研,还要开展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既要服务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对接和满足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五、结束语
教育部教发〔2015〕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应用型”教师既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又要全面调动可用教学资源。我校《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自开设以来,就在不断进行应用型教学改革探索以及尝试。今后为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继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佳磊.基于OBE的《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6,18(206):69-70.
[2]黄柱坚,赖晓琳,余光伟.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43(315):155-156.
[3]詹艳慧,林建伟.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17-119.
[4]王永京,任连海,郝冠华,祁光霞.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330):211.
[5]洪新,唐克,张启俭,张震斌,周立岱.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进行《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