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命的代价告诫企业务必加强员工岗位培训
案例1:2008年3月中旬,恒钢有限公司的不锈钢总装车间一片繁忙,虽然这里使用了机械化装卸手段,但钢管摆放、指挥、移位等过程的操作却显得有些杂乱。车间里操作桥式起重机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还没有起重机操作的资格证。前几天,师傅有急事,请了几天假,厂里生产任务又紧,而起重机岗位不能空缺,征得车间主任同意后,小伙子自告奋勇顶岗操作了。可初次独立吊装工件,总显得难以得心应手,钢管摆放往往难以一次到位。当吊起一箍数吨重的钢管时,刚巧一位员工在车间门口叫了一句他的名字,他转了一下头,当时不知是慌乱还是无意识地误操作了操纵杆,那即将落地的钢材猛地横向荡了过去,一位在地面协助摆放钢材的人员躲闪不及,不幸被撞中头部。急送医院,却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案例2:同年4月,宏源钢业集团又发生了一起起重机操作不当造成人员伤亡的意外事故。这天上午,装卸车间的任务繁忙,车间负责人临时外出,班组长吴某顶替指挥。起重机操作人员已经获得了上岗操作的资格证,一直以来未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可这次问题偏偏出在钢管的捆扎上,当起重机吊起整捆钢管离地约三四米时,钢管发生了倾斜,置于最上面的一根钢管在数秒钟内竟从中滑出下落,待起重机操作员叫喊着“下面的人快躲开”时,为时晚矣。钢管无情地砸向了正位于下方的班组长吴某头部,急叫救护车紧急抢救已是于事无补了。
两例事故,发生在同一个县,前后不到一月,说起来令人心酸。偶然的事故背后有其必然性。这些企业员工基本以湖南、安徽的农民工为多,群体技术能力低,安全生产意识非常弱。这种情况没有改善,后果不堪设想。惨痛的教训,给了企业主、厂长们无情的警示:企业要安全生产,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来提升员工的岗位素质。
二、校企合作搭建岗位培训教育的平台
1.依托当地职校,急用先学,缓解企业用工之急
2008年上半年,不锈钢产业入主松阳工业园区后生产发展迅猛,安全生产却未受到重视。除了上述提及的两个企业发生了严重的事故外,还有五六个企业相继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工伤事故。这些事故引起了“温州松阳不锈钢协会”的会长们的高度重视,他们深感加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紧迫性。所以,当松阳职业中专培训处登门商讨“合作办学”事宜时,协会领导主动提出职校能否为不锈钢企业培训特种岗位技术人员之事。双方一拍即合,当下签订了先举办“起重机操作工”培训班的协议,首期培训班定为50人。参训人员由协会出面组织,将名额具体分配到各个企业;培训教材、场地、师资由职校负责,技能操作训练则放在企业。首期培训班得到许多企业的重视,分配的一个名额却派出了两个员工参加,原计划50人班级竟有63人之多。
首期培训班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学历最低的只有初中,高一点的是大专,岗位经验也不同,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校聘请了安检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讲师,采用因人、因岗施教的方式对学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由社会职能部门对学员进行了“起重机操作证”的考核工作,给合格学员颁发证书。之后,应企业负责人的要求,职校又延续举办了六期“起重机培训班”,最多的一期培训人数达到112人。2008年,职校根据企业特种作业岗位人员奇缺的现状,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先后开办了“电工操作证”、“压力容器操作证”、“电气焊操作证”等特种岗位培训工作,为企业缓解了特种岗位无证上岗的窘境。
2.实行“定单式”教育培训模式
所谓“定单式”培养模式,就是执行计划性培训,它是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建立在为企业服务基础上的培训模式。每年年初,学校利用为期半月的时间下企业摸底调查,列出适应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工种菜单”;然后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全县发出报名参训的公告;学校根据各工种的报名情况,再作出是否组班的决定。这样的培训组织形式,企业可以根据岗位技术需求和生产档期,安排参加岗位培训的人员,重组和优化技术岗位的人员结构。
2009年下半年以来,职校根据工业园区企业需求开办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企业办公室人员岗位能力、计算机、锅炉工”等15个工种的培训活动,组班18期,参训人员达1493人。“定单式”培训模式盘活了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与岗位用工,提高了受训者的到课率。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激发企业员工参训积极性,学校应企业与员工的要求,拓宽了岗位培训的内容,实行了“分类指导”的培训策略,对企业管理类的岗位侧重于“更新观念、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培训内容,而对于技术类的工种,做到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层次由低向高逐级推进,从操作证起步,然后是初级工,能力好技术强的再组织中级工的培训考核。
3.拓展培养技术人才的渠道
校企合作是件实现双赢的事。学校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岗人员的岗位能力。同时,企业也为职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使学校贴近地方经济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术,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在岗培训是非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解决操作层次上的技术问题。由于培训是短期的,而对于需要专业分析和技术能力同步应用的岗位,依靠短期培训是难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得通过人才引进或者委托培养的形式来保障人才的需求。当不锈钢产业在松阳做大以后,企业最缺的技术人才就是“钢管无损检测人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联合举办学历教育班。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实行阶段性理论教学与岗位训练的模式,学做结合同步进行,在第三学年举行“超声波分析检验工”初级证考试,获证的学生由挂靠企业全部聘用。可以说,这是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岗位技术培训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办学形式,它不仅扩大了职校的办学规模,而且保障了企业对紧缺人才需求的源头活水。
三、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两个问题
1.校企双方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学校和企业,是社会分工完全不同的两个部门,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校企双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校企双方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要看到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要看到职校和企业间存在着“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职校要负起培训质量的责任,企业要对职校予以支持,除了要接受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或者就业外,还需要予以经费上的支持。
2.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企业的技术改造日新月异,因此,职校要根据企业技术改造对岗位体系造成的变化,围绕岗位能力的技术含量,并充分考虑员工提升素质的发展趋向,来设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要努力使社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对职业岗位技术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同时,要把企业员工岗位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加强持证上岗的培训力度,来满足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以及外来企业对人才需求本土化的要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案例1:2008年3月中旬,恒钢有限公司的不锈钢总装车间一片繁忙,虽然这里使用了机械化装卸手段,但钢管摆放、指挥、移位等过程的操作却显得有些杂乱。车间里操作桥式起重机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还没有起重机操作的资格证。前几天,师傅有急事,请了几天假,厂里生产任务又紧,而起重机岗位不能空缺,征得车间主任同意后,小伙子自告奋勇顶岗操作了。可初次独立吊装工件,总显得难以得心应手,钢管摆放往往难以一次到位。当吊起一箍数吨重的钢管时,刚巧一位员工在车间门口叫了一句他的名字,他转了一下头,当时不知是慌乱还是无意识地误操作了操纵杆,那即将落地的钢材猛地横向荡了过去,一位在地面协助摆放钢材的人员躲闪不及,不幸被撞中头部。急送医院,却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案例2:同年4月,宏源钢业集团又发生了一起起重机操作不当造成人员伤亡的意外事故。这天上午,装卸车间的任务繁忙,车间负责人临时外出,班组长吴某顶替指挥。起重机操作人员已经获得了上岗操作的资格证,一直以来未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可这次问题偏偏出在钢管的捆扎上,当起重机吊起整捆钢管离地约三四米时,钢管发生了倾斜,置于最上面的一根钢管在数秒钟内竟从中滑出下落,待起重机操作员叫喊着“下面的人快躲开”时,为时晚矣。钢管无情地砸向了正位于下方的班组长吴某头部,急叫救护车紧急抢救已是于事无补了。
两例事故,发生在同一个县,前后不到一月,说起来令人心酸。偶然的事故背后有其必然性。这些企业员工基本以湖南、安徽的农民工为多,群体技术能力低,安全生产意识非常弱。这种情况没有改善,后果不堪设想。惨痛的教训,给了企业主、厂长们无情的警示:企业要安全生产,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来提升员工的岗位素质。
二、校企合作搭建岗位培训教育的平台
1.依托当地职校,急用先学,缓解企业用工之急
2008年上半年,不锈钢产业入主松阳工业园区后生产发展迅猛,安全生产却未受到重视。除了上述提及的两个企业发生了严重的事故外,还有五六个企业相继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工伤事故。这些事故引起了“温州松阳不锈钢协会”的会长们的高度重视,他们深感加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紧迫性。所以,当松阳职业中专培训处登门商讨“合作办学”事宜时,协会领导主动提出职校能否为不锈钢企业培训特种岗位技术人员之事。双方一拍即合,当下签订了先举办“起重机操作工”培训班的协议,首期培训班定为50人。参训人员由协会出面组织,将名额具体分配到各个企业;培训教材、场地、师资由职校负责,技能操作训练则放在企业。首期培训班得到许多企业的重视,分配的一个名额却派出了两个员工参加,原计划50人班级竟有63人之多。
首期培训班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学历最低的只有初中,高一点的是大专,岗位经验也不同,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校聘请了安检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讲师,采用因人、因岗施教的方式对学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由社会职能部门对学员进行了“起重机操作证”的考核工作,给合格学员颁发证书。之后,应企业负责人的要求,职校又延续举办了六期“起重机培训班”,最多的一期培训人数达到112人。2008年,职校根据企业特种作业岗位人员奇缺的现状,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先后开办了“电工操作证”、“压力容器操作证”、“电气焊操作证”等特种岗位培训工作,为企业缓解了特种岗位无证上岗的窘境。
2.实行“定单式”教育培训模式
所谓“定单式”培养模式,就是执行计划性培训,它是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建立在为企业服务基础上的培训模式。每年年初,学校利用为期半月的时间下企业摸底调查,列出适应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工种菜单”;然后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全县发出报名参训的公告;学校根据各工种的报名情况,再作出是否组班的决定。这样的培训组织形式,企业可以根据岗位技术需求和生产档期,安排参加岗位培训的人员,重组和优化技术岗位的人员结构。
2009年下半年以来,职校根据工业园区企业需求开办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企业办公室人员岗位能力、计算机、锅炉工”等15个工种的培训活动,组班18期,参训人员达1493人。“定单式”培训模式盘活了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与岗位用工,提高了受训者的到课率。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激发企业员工参训积极性,学校应企业与员工的要求,拓宽了岗位培训的内容,实行了“分类指导”的培训策略,对企业管理类的岗位侧重于“更新观念、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培训内容,而对于技术类的工种,做到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层次由低向高逐级推进,从操作证起步,然后是初级工,能力好技术强的再组织中级工的培训考核。
3.拓展培养技术人才的渠道
校企合作是件实现双赢的事。学校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岗人员的岗位能力。同时,企业也为职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使学校贴近地方经济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术,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在岗培训是非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解决操作层次上的技术问题。由于培训是短期的,而对于需要专业分析和技术能力同步应用的岗位,依靠短期培训是难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得通过人才引进或者委托培养的形式来保障人才的需求。当不锈钢产业在松阳做大以后,企业最缺的技术人才就是“钢管无损检测人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联合举办学历教育班。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实行阶段性理论教学与岗位训练的模式,学做结合同步进行,在第三学年举行“超声波分析检验工”初级证考试,获证的学生由挂靠企业全部聘用。可以说,这是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岗位技术培训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办学形式,它不仅扩大了职校的办学规模,而且保障了企业对紧缺人才需求的源头活水。
三、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两个问题
1.校企双方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学校和企业,是社会分工完全不同的两个部门,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校企双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校企双方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要看到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要看到职校和企业间存在着“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职校要负起培训质量的责任,企业要对职校予以支持,除了要接受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或者就业外,还需要予以经费上的支持。
2.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企业的技术改造日新月异,因此,职校要根据企业技术改造对岗位体系造成的变化,围绕岗位能力的技术含量,并充分考虑员工提升素质的发展趋向,来设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要努力使社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对职业岗位技术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同时,要把企业员工岗位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加强持证上岗的培训力度,来满足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以及外来企业对人才需求本土化的要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