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的秘密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曲祥,竹笛演奏家、作曲家.他曾四十余次在音乐大赛中获得笛子独奏奖、作曲奖和指挥奖,鉴于曲祥在笛乐演奏、创作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山东省人民政府曾给予他通令嘉奖.1965年,曲祥创作处女作《在田间》;1973-1974年,创作《列车奔向北京》《海河两岸变新颜》和《沂河欢歌》等多首笛乐作品.1985年,不惑之年的曲祥创作了笛子独奏曲《向往)),一经推出,笛界好评如潮.翌年,曲样被任命为山东省歌舞剧院院长,在繁忙的行政和管理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创作,并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别出版了《笛子练习曲选》(与曲广义合著)
期刊
在近年来活跃于舞台的民族歌剧导演艺术家中,黄定山①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自文旅部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 (下简称“工程”)至2019年,他先后导演了《小二黑结婚》《马向阳下乡记》《二泉》《英·雄》《沂蒙山》以及“工程”之外的《陈家大屋》等剧.除《小二黑结婚》系复排作品外,其余均系新创剧目.黄定山导演作品量多、质高,尤以《马向阳下乡记》《沂蒙山》两部为最,使其成为近年来民族歌剧界声誉鹊起、炙手可热的导演艺术家.
期刊
随着新里曼转换(Neo-Riemannian Transforma-tions)在分析工具中拥有了稳固的地位,其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从描述和声进行的探索性步骤转变为成熟的分析方法.随着这一阶段的到来,其迫在眉睫的“含义意义”问题逐渐显现.理查德·科恩(Richard Lawrence Cohn)在其2004年发表的文章中,将“六声极点”(hexatonic poles)与“神秘”(uncanny)的情感联系起来,进而为有关新里曼理论的阐释性意义铺平了道路.这篇短文着重分析了格里格最后一首抒情小品《余韵》(E
期刊
近日,从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黄均人教授的脸书上得知,“德国波昂(波恩)华欧学社创办人欧乐思(Alois Osterwalder,1933-2021)已于德国时间7月23日下午在睡梦中辞世”.虽然此噩耗来得并非意外,但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不禁回想起和欧先生几次短暂的交往来.rn欧乐思对国内学界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但他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德音乐交流——所做的事却值得大书特书.欧乐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人或音乐学者,他的贡献在于为保存中国音乐音响资料和搜集王光祈在旅德史料等所做的几件实事
期刊
2010年月16日晚,四川大剧院,管弦乐《红旗颂》经典恢弘的旋律拉开了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开幕音乐会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以“百年华诞·盛世金钟”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四川成都开幕,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同时庆贺中国音乐“金钟奖”创立20周年.rn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开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2019年“金钟奖”首次落地成都,通过两年友好的
期刊
诗词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自古就有以诗入乐、诗乐结合的创作传统.历史地看,中国诗词歌曲的发展可以20世纪为界,分为古代和近当代两个时期.20世纪以前,中国诗词歌曲的创作和形态都建立在自身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以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声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但是由于乐谱的缺失,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它们只有极少部分有谱可依、有乐可歌.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音乐的大规模进入,一种中西融合的创作和演唱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它已长成.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诗词歌曲呈现
期刊
桂习礼(1942-2016)是一位卓越的扬琴演奏家、改革家和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他集扬琴演奏、乐改、教学、创作于一身,在秉承中国音乐传统的同时,革新中国的扬琴,建立并完善系统规范的专业扬琴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为当代中国扬琴艺术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n桂习礼自幼酷爱音乐,以二胡专业考入中南音专(今武汉音乐学院).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扬琴的主要功能还只是伴奏,较少用来独奏,各大音乐学院的扬琴课均为辅修课程,且很少有入学,各个乐团的扬琴演奏员也经常由其他乐器的演奏员
期刊
期刊
期刊
句鑃是先秦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青铜编列打击乐器,合瓦形结构,腔体修长,于口弧曲,两铣尖锐,舞部接扁长柄插植于器架上演奏.铸造精良的句鑃有时在腔体接舞部处饰一周雷纹和三角蕉叶纹.由于句鑃的形制、纹饰及演奏方式与中原乐悬乐器甬钟、纽钟等存在很大差别,其独特的造型形成了浓郁的南方文化风格,因而被视为吴越音乐文化的代表乐器.以往学界对句鑃族属问题的观点,认为它是吴越民族创造并使用的乐器,但至于是吴是越创制,这个问题就有争议了.20世纪,郭沫若、沙孟海、徐孟东等学者藉姑冯句鑃、其次句鑃及配儿句鑃等典型之器,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