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被風磨平了一寸,对天上的神仙来说只不过是瞬间的改变。就算偶尔有人闯进我们平静的生活,很快也会消失的。”
杨福东的作品浸淫着古典文人气息,又与当代场景对接,他运用影像构建了一个时空疏离的世界,每帧画面都能激起观者心底的涟漪。评论家认为杨福东专注于知识分子的角色:他们大多数迷失在现代社会,被推到社会边缘。透过他们,杨福东表现了被现代化狂潮践踏的中国传统文化。譬如《竹林七贤》第一部中,他把场景设在雾霭缭绕的黄山,一个身穿西服的女孩喃喃自语道:“当我站在群山之巅,被趋近的云和浓雾包围着,我感觉我好像在空中飞。我有种想要飞身跃下的冲动,想沐浴在云海中,想死在那里。”
在上海定居近20年后,杨福东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他选了张爱玲故居边上的咖啡馆,我们的采访从近作出发,延展到他多年创作的各个面向。在那些鲜少对外公开的晦涩影像背后,这个笔名“静雨天安”的当代艺术家并不神秘,据他自己介绍,这几天,他在家一边剪辑新片,“一边把电视剧《琅琊榜》又复习了一遍:拍得可真好!”
新女性们
人物周刊:徐悲鸿那幅《愚公移山》画里的女性很普通,但在你这部影像作品中母亲角色得到凸显,甚至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当初是如何设计的?
杨福东:从《愚公移山》的题材来看,里面有老中青三代,还包括小孩,推动移山这件事有股巨大的力量,其实是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所有纽带都是母亲,她是家中承上启下很关键的角色。所以我觉得她自身就充满了力量,她怎么看待生活、怎么去演绎,会让一切变得丰富起来。
以母亲为切入点再想故事,这是山里面一个小农村,家中壮劳力不存在的状态。一个单亲家庭,两个小孩,她的作用是烘托那个老人家“愚公”,其实就是深山里劳作不息的这么一个人,但年老后有点痴呆,每天执着地抱着一块冰行走在山里,那个冰块里封存着他曾经的劳动工具:一把锤子。愚公到老了可以忘记一些东西时,他还是没忘记自己的工具,冻在那个冰块里面,记忆像是被凝固了。
人物周刊:这部片子里还有一组西装革履的男人,他们夹着公文包或提着长柄伞,有何寓意?
杨福东:这另外一组人像是城市青年,这些人因为某种目的路过这座山,他们在深山的黑夜里行走,就是一种迷失的状态——其实有点像现在的主流群体。在迷失的状态里,他们可能会路遇一头长期劳作受伤濒死的水牛,山里各样的劳作工具,或者这个正在寻找自己丈夫的女人。其实他们是黑夜迷失在山里的过路客,整部片子里有这些年轻人,有老人、小孩,还有这个母亲,照顾老少的同时她不停地出去寻找她的丈夫,她身兼重任,既要照顾好现实生活,也要照顾好感情世界。片尾她问:你们见过一个男人从这里路过吗?其实是在质询一个人存活的可能性。 人物周刊:你自己的母亲对你也有很深的影响?
杨福东: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不一样,有的人对母亲非常依赖,或者说放不开,而我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很难述说,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情感非常重要。2002年我带着《陌生天堂》去参加卡塞尔文献展,个人创作道路上慢慢成型,有了好的苗头,但那一年我母亲去世,我会更感慨亲人不在了,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在教你要怎么生活。
人物周刊:从早年《黄小姐昨夜在M餐厅》(2006)到《国际饭店》(2010)黑白组照,你的作品常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2013年的《新女性》和2014年的《天色·新女性II》两个系列风格迥异,创作上你是如何考虑的?
人物周刊:作为一部长片,它有没有什么主要的故事线?
杨福东:片子里没有一个绝对叙事,但有个大方向,简单地说,90年代末一个春节前后,老人去世,新人结婚,中年人发生意外。这就是记忆当中农村的生活,老中青三代的家庭,奶奶去世了,三个叔叔不同职业,有养猪的,有杀猪的,各司其职,在村里生活,屠户也想要赚钱,给自己的孩子买房子。这里面也有个第一视角,村里住着一个嫂子,她是外来的媳妇,她弟弟在县城里开摩托车拉脚,其实这类人就构成了农村和县城的关系。
人物周刊:你这次回去拍片,感觉老家变化大吗?
杨福东:我现在再回去看,其实农村人生活状态变化不大。但县城变化很大,到处是房地产、小商店,所有招聘启事都一样,五金店现在有了那些廉价的打印大字,就像我们城里铺天盖地的LED灯,所有装饰都是简单粗暴、千篇一律的。你仔细看,那是种很悲伤、异样的感觉,孤零零的房子面前立着小店,门口一串小灯,那种感觉很尴尬,也许换到古代,那就是新龙门客栈,门口飘着一个旗,上面写个“酒”字,感觉好怪。我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就是很实际地感受着周遭的生活。在我心里,可能会把《香河》当成“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
人物周刊:具体说说你这个庞大的“图书馆电影计划”?
杨福东:这也是拍《竹林七贤》时想到的,22部电影,可能用10到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电影,很难说它有什么具体意义,它就像文献一样在书架上放着,其实有点像潜存着的电影,你做完了就放在那里,然后可能会有人去看看,对每个人来说,你看了可能是一扇窗户,也可能不是。这片子还是希望拿时间去做,有个大概的方向:就是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生活?开玩笑地说,这计划有点浪费青春,因为它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做的东西,不管有意思没意思,重复也好,毕竟通过时间,对想做任何事的人来说,时间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东西,它其实是个挺悲壮的词儿,因为不可回头。
(感谢香格纳画廊朱海娅、费阳协助联络)
杨福东的作品浸淫着古典文人气息,又与当代场景对接,他运用影像构建了一个时空疏离的世界,每帧画面都能激起观者心底的涟漪。评论家认为杨福东专注于知识分子的角色:他们大多数迷失在现代社会,被推到社会边缘。透过他们,杨福东表现了被现代化狂潮践踏的中国传统文化。譬如《竹林七贤》第一部中,他把场景设在雾霭缭绕的黄山,一个身穿西服的女孩喃喃自语道:“当我站在群山之巅,被趋近的云和浓雾包围着,我感觉我好像在空中飞。我有种想要飞身跃下的冲动,想沐浴在云海中,想死在那里。”
在上海定居近20年后,杨福东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他选了张爱玲故居边上的咖啡馆,我们的采访从近作出发,延展到他多年创作的各个面向。在那些鲜少对外公开的晦涩影像背后,这个笔名“静雨天安”的当代艺术家并不神秘,据他自己介绍,这几天,他在家一边剪辑新片,“一边把电视剧《琅琊榜》又复习了一遍:拍得可真好!”
新女性们
人物周刊:徐悲鸿那幅《愚公移山》画里的女性很普通,但在你这部影像作品中母亲角色得到凸显,甚至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当初是如何设计的?
杨福东:从《愚公移山》的题材来看,里面有老中青三代,还包括小孩,推动移山这件事有股巨大的力量,其实是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所有纽带都是母亲,她是家中承上启下很关键的角色。所以我觉得她自身就充满了力量,她怎么看待生活、怎么去演绎,会让一切变得丰富起来。
以母亲为切入点再想故事,这是山里面一个小农村,家中壮劳力不存在的状态。一个单亲家庭,两个小孩,她的作用是烘托那个老人家“愚公”,其实就是深山里劳作不息的这么一个人,但年老后有点痴呆,每天执着地抱着一块冰行走在山里,那个冰块里封存着他曾经的劳动工具:一把锤子。愚公到老了可以忘记一些东西时,他还是没忘记自己的工具,冻在那个冰块里面,记忆像是被凝固了。
人物周刊:这部片子里还有一组西装革履的男人,他们夹着公文包或提着长柄伞,有何寓意?
杨福东:这另外一组人像是城市青年,这些人因为某种目的路过这座山,他们在深山的黑夜里行走,就是一种迷失的状态——其实有点像现在的主流群体。在迷失的状态里,他们可能会路遇一头长期劳作受伤濒死的水牛,山里各样的劳作工具,或者这个正在寻找自己丈夫的女人。其实他们是黑夜迷失在山里的过路客,整部片子里有这些年轻人,有老人、小孩,还有这个母亲,照顾老少的同时她不停地出去寻找她的丈夫,她身兼重任,既要照顾好现实生活,也要照顾好感情世界。片尾她问:你们见过一个男人从这里路过吗?其实是在质询一个人存活的可能性。 人物周刊:你自己的母亲对你也有很深的影响?
杨福东: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不一样,有的人对母亲非常依赖,或者说放不开,而我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很难述说,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情感非常重要。2002年我带着《陌生天堂》去参加卡塞尔文献展,个人创作道路上慢慢成型,有了好的苗头,但那一年我母亲去世,我会更感慨亲人不在了,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在教你要怎么生活。
人物周刊:从早年《黄小姐昨夜在M餐厅》(2006)到《国际饭店》(2010)黑白组照,你的作品常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2013年的《新女性》和2014年的《天色·新女性II》两个系列风格迥异,创作上你是如何考虑的?
人物周刊:作为一部长片,它有没有什么主要的故事线?
杨福东:片子里没有一个绝对叙事,但有个大方向,简单地说,90年代末一个春节前后,老人去世,新人结婚,中年人发生意外。这就是记忆当中农村的生活,老中青三代的家庭,奶奶去世了,三个叔叔不同职业,有养猪的,有杀猪的,各司其职,在村里生活,屠户也想要赚钱,给自己的孩子买房子。这里面也有个第一视角,村里住着一个嫂子,她是外来的媳妇,她弟弟在县城里开摩托车拉脚,其实这类人就构成了农村和县城的关系。
人物周刊:你这次回去拍片,感觉老家变化大吗?
杨福东:我现在再回去看,其实农村人生活状态变化不大。但县城变化很大,到处是房地产、小商店,所有招聘启事都一样,五金店现在有了那些廉价的打印大字,就像我们城里铺天盖地的LED灯,所有装饰都是简单粗暴、千篇一律的。你仔细看,那是种很悲伤、异样的感觉,孤零零的房子面前立着小店,门口一串小灯,那种感觉很尴尬,也许换到古代,那就是新龙门客栈,门口飘着一个旗,上面写个“酒”字,感觉好怪。我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就是很实际地感受着周遭的生活。在我心里,可能会把《香河》当成“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
人物周刊:具体说说你这个庞大的“图书馆电影计划”?
杨福东:这也是拍《竹林七贤》时想到的,22部电影,可能用10到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电影,很难说它有什么具体意义,它就像文献一样在书架上放着,其实有点像潜存着的电影,你做完了就放在那里,然后可能会有人去看看,对每个人来说,你看了可能是一扇窗户,也可能不是。这片子还是希望拿时间去做,有个大概的方向:就是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生活?开玩笑地说,这计划有点浪费青春,因为它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做的东西,不管有意思没意思,重复也好,毕竟通过时间,对想做任何事的人来说,时间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东西,它其实是个挺悲壮的词儿,因为不可回头。
(感谢香格纳画廊朱海娅、费阳协助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