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往往会存在“懂而不会、会而不全、全而不快”的现象。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本质上属于准程序性知识,很难通过用陈述性知识传授的方法(默写和背诵)来获得,须在训练中得以领悟和强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学生的主观题解题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考试中极容易出现审题失误。
所谓直观图示法,就是借用政治主观题中的情境材料及设问,强调突出关键词,辅之于图形、连线、数字等符号,简明扼要地展示答案的生成过程。本文以2013年政治高考题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直观图示法解答归纳题、演绎题、辨析题。
一、归纳题——“顺藤摸瓜”
归纳题常见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观点?或用有关知识(不指定的)来分析说明上述材料(由材料去寻找对应观点)。
【例1】 (2013年山东卷第30题第2问)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参考答案: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
从设问角度来看,本题属于有限制的归纳题,答题要领可以概括为“顺藤摸瓜”,即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藤),来寻找教材对应的知识点或原理(瓜)。具体在用图1进行直观图示法解答时,只须在情境材料上做一下标记,然后用箭头连接所体现的关键词(原理),答案组织要求是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类似于“连线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学生的书写时间,又可强化审题训练。同时,还可将本题设问限制分别变换为“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观点”“矛盾观点”等等,进行变式训练,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从而优化课堂训练的效果。
今年高考卷中的归纳题还有:四川卷第13题第4问:(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L公司的做法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建设的启示。(10分)天津卷第12题: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8分)解答此类归纳题时,必须认真领会设问的指向,然后根据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寻找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其中“关键词”与“核心知识点”之间转换的敏感性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关键词敏感性的训练。
二、演绎题——“依葫芦画瓢”
演绎题的常见设问是:请运用某一知识(已确定的知识)来分析上述材料;或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一原理的(由观点去寻找对应材料)。
【例2】 (2013年浙江卷第40题第2问)(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参考答案:①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④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本题属于演绎题,解题要领可以概括为“依葫芦画瓢”,即思考一下原理(葫芦)有几个层次,然后将所含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相关内容(关键词)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图2所示,通过直观图示法解题,引导学生将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组块化,用直观的文字来再现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便于学生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提取知识。
今年高考卷中的演绎题还有:广东卷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安徽卷第38题第1问:(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8分)解答此类演绎题的前提是能背诵出设问限制中的知识要点,凡是教材中以并列关系出现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准备,必要时还要背诵和默写。例如,《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的举措、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等等。又如,哲学的原理本身是一个小体系,都是出演绎题的好材料,应予以高度关注。
三、辨析题——“随机应变”
辨析题的题目通常是一句带有转折意思的句子,看似有理其实谬误,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
【例3】 (2013年江苏卷第37题第2问)(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①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②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辨析题的形式有两种,陈述观点,或请你辨析其中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或请你对其进行批驳或论证其合理性。本题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设问中已指明了辨析的方向,即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来回答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如图3所示,用直观图示法来图解辨析题非常实用巧妙,它能直接依据题目用简洁的文字来展现答案的生成过程。它既可以作为教师解题分析的示范,又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审题能力的手段。
今年高考卷中的带有辨析形式的主观题还有:全国卷新课标Ⅰ卷第39题第1问:(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福建卷第39题第2问:(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12分)辨析题能充分地考查学生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深刻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将辨析题转化成若干个简答题,然后运用书本知识回答简答题。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审题转化和知识提取能力的训练。
总之,直观图示法一是具有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功效。通过运用直观图示法,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陌生的问题情境,从而“见多识广、见怪不怪”,学会“寻找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二是具有显化隐性思维、让学生洞悉命题机理的功效。命题最基本的机理是“隐蔽和提示”,任何一道高质量的试题都有追求问题情境与答案的隐蔽性和注意问题情境与答案的提示性两个特点。“解铃还须系铃人”,直观图示法直观呈现了主观题解题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情境与答案之间的“隐蔽和提示”,从而能让学生洞悉命题的机理,修炼出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试题中那些看似随意描述实则关键的提示,很好地体现解题过程的层次性、深刻性和可视性,清晰地感受答案生成的过程,将难以言传的隐性思维显性化。三是具有巩固记忆、优化习题教学的功效。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每一次信息检索和提取意味着知识的重新编码,直观图示法能增加知识提取的频率,能缩短学生再次提取知识的思维路径,提高检索和提取知识的速度和准度。
当然,在对主观题进行直观图解的同时,还要适当穿插规范性的训练,即要求学生按照高考标准来严格地作答。实践证明,将直观图示法与规范性解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所谓直观图示法,就是借用政治主观题中的情境材料及设问,强调突出关键词,辅之于图形、连线、数字等符号,简明扼要地展示答案的生成过程。本文以2013年政治高考题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直观图示法解答归纳题、演绎题、辨析题。
一、归纳题——“顺藤摸瓜”
归纳题常见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观点?或用有关知识(不指定的)来分析说明上述材料(由材料去寻找对应观点)。
【例1】 (2013年山东卷第30题第2问)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参考答案: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
从设问角度来看,本题属于有限制的归纳题,答题要领可以概括为“顺藤摸瓜”,即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藤),来寻找教材对应的知识点或原理(瓜)。具体在用图1进行直观图示法解答时,只须在情境材料上做一下标记,然后用箭头连接所体现的关键词(原理),答案组织要求是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类似于“连线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学生的书写时间,又可强化审题训练。同时,还可将本题设问限制分别变换为“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观点”“矛盾观点”等等,进行变式训练,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从而优化课堂训练的效果。
今年高考卷中的归纳题还有:四川卷第13题第4问:(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L公司的做法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建设的启示。(10分)天津卷第12题: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8分)解答此类归纳题时,必须认真领会设问的指向,然后根据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寻找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其中“关键词”与“核心知识点”之间转换的敏感性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关键词敏感性的训练。
二、演绎题——“依葫芦画瓢”
演绎题的常见设问是:请运用某一知识(已确定的知识)来分析上述材料;或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一原理的(由观点去寻找对应材料)。
【例2】 (2013年浙江卷第40题第2问)(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参考答案:①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④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本题属于演绎题,解题要领可以概括为“依葫芦画瓢”,即思考一下原理(葫芦)有几个层次,然后将所含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相关内容(关键词)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图2所示,通过直观图示法解题,引导学生将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组块化,用直观的文字来再现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便于学生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提取知识。
今年高考卷中的演绎题还有:广东卷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安徽卷第38题第1问:(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8分)解答此类演绎题的前提是能背诵出设问限制中的知识要点,凡是教材中以并列关系出现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准备,必要时还要背诵和默写。例如,《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的举措、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等等。又如,哲学的原理本身是一个小体系,都是出演绎题的好材料,应予以高度关注。
三、辨析题——“随机应变”
辨析题的题目通常是一句带有转折意思的句子,看似有理其实谬误,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
【例3】 (2013年江苏卷第37题第2问)(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①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②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辨析题的形式有两种,陈述观点,或请你辨析其中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或请你对其进行批驳或论证其合理性。本题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设问中已指明了辨析的方向,即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来回答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如图3所示,用直观图示法来图解辨析题非常实用巧妙,它能直接依据题目用简洁的文字来展现答案的生成过程。它既可以作为教师解题分析的示范,又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审题能力的手段。
今年高考卷中的带有辨析形式的主观题还有:全国卷新课标Ⅰ卷第39题第1问:(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福建卷第39题第2问:(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12分)辨析题能充分地考查学生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深刻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将辨析题转化成若干个简答题,然后运用书本知识回答简答题。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审题转化和知识提取能力的训练。
总之,直观图示法一是具有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功效。通过运用直观图示法,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陌生的问题情境,从而“见多识广、见怪不怪”,学会“寻找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二是具有显化隐性思维、让学生洞悉命题机理的功效。命题最基本的机理是“隐蔽和提示”,任何一道高质量的试题都有追求问题情境与答案的隐蔽性和注意问题情境与答案的提示性两个特点。“解铃还须系铃人”,直观图示法直观呈现了主观题解题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情境与答案之间的“隐蔽和提示”,从而能让学生洞悉命题的机理,修炼出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试题中那些看似随意描述实则关键的提示,很好地体现解题过程的层次性、深刻性和可视性,清晰地感受答案生成的过程,将难以言传的隐性思维显性化。三是具有巩固记忆、优化习题教学的功效。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每一次信息检索和提取意味着知识的重新编码,直观图示法能增加知识提取的频率,能缩短学生再次提取知识的思维路径,提高检索和提取知识的速度和准度。
当然,在对主观题进行直观图解的同时,还要适当穿插规范性的训练,即要求学生按照高考标准来严格地作答。实践证明,将直观图示法与规范性解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